正文 第十一章 膳食寶塔讓你的健康一目了然(2 / 3)

第三塊磚:6杯水換來健康

“新塔”中新添加了水的內容,建議每天飲1200毫升水(相當於6杯)。

理由:水是生命之源。水的需要量受年齡、溫度、身體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生活在溫和氣候下和從事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喝6杯水;而高溫或強體力勞動的人應適當增加飲水量。

第四塊磚:鹽的添加要適量

在“舊塔”裏,頂層隻提到了油和油脂的攝入量,在“新塔”裏新增了6克鹽。

理由: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天食鹽攝入量為12克,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2.4倍,而高鹽飲食與高血壓病的發生呈正相關,鹽攝入量越多,越容易患高血壓。

一條路:每天走夠6000步

“新塔”的外麵修了一條路——“身體活動6000步”,建議人們每天至少要走夠6000步。

理由:生命在於運動,增加運動能增進食欲,促進食物消化吸收。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鍛煉四肢肌肉,延緩衰老。

實踐指導

“寶塔”大比拚

每一個國家都會根據自己國家人民的具體情況製定適合本國的膳食結構圖。

用立體的方式表達了飲食、運動與健康的關係。特別是日本的飲食陀螺圖,在陀螺頂上加了奔跑的人和一杯水,與中國新修訂的寶塔一樣,都非常形象地指出了飲水和運動的重要性。

澳大利亞的飲食圓盤圖用另一種平麵形式展現了本國的膳食結構,它同樣點明了水的重要性。而中國1997年舊版的平膳食寶塔與新版相比,除了具體分類和推薦攝入量的變化,主要是缺乏水和運動這兩個決定健康的關鍵因素。

走進膳食寶塔,創造健康快樂人生

指南提要

膳食寶塔中建議的各類食物攝入量是一個平均值,在實際應用時要根據個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勞動強度、季節等情況適當調整。在我們進行膳食搭配時,要按照同類互換、多種多樣的原則進行一日三餐的合理配比。

專家深度解讀

用能量幫我們確定所需的食物

能量是決定食物攝入量的首要因素,人體每天的能量需求量為1600~2800千卡:男性大於女性,體力活動大者高於少動者,年輕人高於老年人和兒童。我們在選擇自己的一天飲食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能量攝入水平,然後根據一天應該攝入的能量進行不同種類食物的選擇和食量的控製。

每日膳食中應當包含寶塔中的各類食物,而各類食物的比例也應與膳食寶塔基本保持一致。

下麵我們就舉個簡單例子教大家如何確定自己的飲食。

舉例分析 已知一位男教師,年齡32歲,現在為他安排午餐的主食種類和攝入量。

判斷全天能量需要量

該男子的職業為教師,因此,其勞動分級為輕體力勞動。他的全天能量供給量約為2400千卡。

一日三餐的食物分配

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比例為:早餐為25%~30%、午餐為30%~40%、晚餐為30%~40%。我們可以將其簡化為3∶4∶3,也就是早餐為30%、午餐為40%、晚餐為30%。因此,將2400千卡進行分配後可知,早餐和晚餐應攝入720千卡能量,午餐應攝入960千卡能量。

午餐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根據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的比重分別為15%、25%、60%,主食一般提供碳水化合物。那麼,午餐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就是576千卡(960×60%);我們知道,1克碳水化合物可提供4千卡的能量,所以午餐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就是576÷4=144克。

午餐主食的攝入情況

中國人午餐主食一般吃大米飯,確定了主食種類,就可以計算該男性的主食攝食量!通過參考《中國食物成分表》,我們得知100克大米大概可以提供78克碳水化合物,因此,理論上他應該吃180克大米(144÷78×100)。但是由於午餐還會攝入其他食物,比如菜肴、湯、水果等,這些食物雖然提供的碳水化合物與大米相比可能較少,不過還是會“占去”部分碳水化合物,所以我們在估算時應該有所保留,也許150克大米更合適。

通過以上方法,我們不但可以推算出自己每餐每種食物的攝入量,也可以更好地進行食物搭配。

食物的同類互換、多種多樣原則

食物同類互換就是以糧換糧、以豆換豆、以肉換肉。簡言之就是,米飯可以與饅頭互換,麵條可以與烙餅,大豆可與相當量的豆製品或雜豆類互換,豬肉可以與等量的雞、鴨、牛、羊肉互換,牛奶可與酸奶、奶粉互換,等等。

食物多樣不僅是為了獲得均的營養,也是為了使飲食更加豐富。即使每天都吃海鮮生猛、魚翅鮑魚,再好吃的東西天天吃也會吃厭。選用品種、形態、顏色、口感不同的食物和變換多樣的烹調方法,才能誘人食欲,豐富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