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請喝對“生命之源”(1 / 3)

本章主要圍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第八條原則“每天喝足量水,合理選擇飲料”,以及結合寶塔外圍的“飲水”展開闡述,告訴你水乃生命之源,教你選擇健康好水,讓你學會正確飲水。

專家導讀

水是生命之源。人體對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齡、身體活動、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故其變化很大。另外,選擇飲料應該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而定。

水是最好的藥物

指南提要

水是人體重要的組成成分,約占一個健康成年人體重的60%~70%。水在體內不僅構成身體成分,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飲水不足或失水過多,均可引起體內失水。

專家深度解讀

我國《隋自居·飲食篇》中有:“人之飲食,首重為水。”美國著名水專家、營養學家馬丁·福克斯博士在其權威著作《健康的水》一書中說:“水比食物更重要。沒有食物,我們可以存活幾周,但是沒有水,我們幾天後就會脫水而死。”

水是生命之源

人體內水的來源主要有3個:單純飲水,是最主要的,約占50%;其次,是從食物中獲得水分;而體內自身代謝的水占10%左右。人體內水的含量因年齡與性別而有所差異:兒童較多,老人較少;男性較多,女性較少。

人體需要維持水的動態平,一旦這種平被破壞,人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是威脅。水不僅是人體重要的組成成分,還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是人體最佳的平調節器。

1.水是細胞和體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水分,人體各種腺體的分泌物均為液體。如果體內缺水,細胞會脫水,消化液分泌會減少,血流速度會減慢,這將導致食物消化受影響,體內廢物蓄積,代謝活動降低,體力衰竭致病。

2.水是營養物和廢物輸送的工具 細胞要保持健康就需要不斷提供營養,並排出廢物,而這個工作必須由水來完成。有多少營養進入機體,就有相應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一旦這個平出現問題,細胞就會死亡,人就會患病。

3.水是人體酸堿平的溶劑 健康人體液呈弱堿性,任何偏酸性的變化都意味著身體出現衰變和病症,而水在這種酸堿轉化中起著關鍵作用。人體體液pH值一旦出現變化,第一反應就是補水(喝水),用水來平或緩衝這種變化。特別是當你有渴的感覺時,一定要補充水分,否則體液平就會失調,身體就會酸化。

4.水對體溫的調節 水的比熱較高,1千克水升高或降低1℃就需要1000卡熱量。由於人體含有大量的水,在代謝過程中,身體產生的熱量被水吸收,使體溫不致顯著升高;另外,水蒸發所釋放的熱量也很大,1千克水蒸發後可釋放出540千卡熱量,故人體隻需蒸發少量的水,即可散發大量的熱量,以維持一定的體溫。可以看出,如果外界環境溫度過高,體熱可隨水分經皮膚蒸發而散熱,以維持相對恒定的體溫。

5.水是關節組織的潤滑劑 人體如果缺水,對血液循環、關節活動、廢物代謝等都會有所影響。水對人體各器官、關節、肌肉、組織,都能起到緩衝、潤滑、保護的作用。

人不可缺水

人體每天的攝取水量跟排出水量應該是平的,人體一旦缺水,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缺水會使人體所有器官組織均處於警戒狀態,這時人們通常表現為皮膚失去彈性、口幹舌燥、全身乏力、反應遲鈍、心煩氣躁等,嚴重的話還會導致血壓下降,出現大腦神經症狀,甚至昏迷。所以保持身體的用水需求平對每個人來說至關重要。

水是救命的法寶!尤其對高熱、腹瀉、脫水的病人,臨床上常用靜脈輸液,輸入生理鹽水及必需的藥物,這樣可以使藥物及水分迅速通往整個身體,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患有毒血症或嚴重感染的人,需要大量水作介質,產生大量汗液和尿液,以排出體內的病原物、毒素、代謝廢物及多餘的藥物。

水是一切物質的最佳溶媒。人們在飲食時,咀嚼食物要唾液,消化食物要胃液、腸液、胰液、膽汁,這些消化液絕大部分都是由水組成的。人體在整個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營養物質要吸收、要運送,有毒物質或廢物要排出體外,如果沒有水,這些生理活動則無法正常進行。如果人體失水量占體重的20%,生命則會終止。所以說,水是人的生命之源。

實踐指導

喝對水更健康

1.“好喝的水”未必對身體有益 碳酸飲料、咖啡雖然“好喝”,但它們對身體健康的貢獻卻很小,從某種程度上說,可能還有害;而白開水有時難以下咽,但卻是真正有益健康的水。

2.飲水要少量多次 不能等口渴了再喝水,口渴其實已經是輕度脫水的表現。另外,口渴時不能一次猛喝,應分多次喝,且每次飲用量不宜過多,以利於水分吸收。

3.夏季避免喝“冰”水 喝大量冷飲容易引起消化係統疾病。專家建議,夏天喝10℃左右的淡鹽水比較科學。這樣既可降溫解渴,又不傷腸胃,還能及時補充人體需要的鹽分。

水中毒,你知道多少

指南提要

水攝入量超過腎髒排出能力時,可引起體內水過多或引起水中毒。這種情況多見於疾病狀況,如腎髒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專家深度解讀

中毒這個詞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有毒物接觸皮膚或侵入身體,謂之中毒,輕則損傷皮膚、器官、組織,重則導致死亡。另一種中毒,是人體必需的物質過量之後產生的對機體的損害,嚴重時也會導致死亡。例如氧、維生素、礦物質等,在一定條件下都會使人中毒。

人離不開水,但飲水過量同樣會引起中毒。

什麼是水中毒

簡單地講,水中毒就是人體水的代謝發生障礙,使體內水分過多,導致細胞水腫,引起細胞功能紊亂,同時引起體內電解質紊亂。這種水分過多,又可分為絕對過多和相對過多兩種。健康人多喝水並不會引起水中毒,水中毒通常見於患有嚴重腎病,導致少尿或無尿的患者。

腎髒是排出水分最主要的器官,它的排尿能力很強,即使腎髒90%喪失功能,仍能正常發揮作用。為了保持體內水分的平,不使腎髒排尿過多,腦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來調節排尿量:當人體攝入過多水分時,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排尿量增加,反之亦然。如果血容量增大、腎血流量增多,也會使排尿量增加。這兩種機製聯合作用,把過多的水分排出體外。

如果腎髒出了問題,導致體內多餘的水分無法排出時,就容易引起水中毒。

細胞水腫是水中毒的元凶

人體的細胞膜是半透膜,水可以自由通過,如果飲水過量,水就會滲透到細胞內,使細胞腫脹而發生水中毒。血漿中除了水之外,還含有很多電解質,主要是鈉和氯。它們與水共同維持正常的血漿滲透壓。當人體大量出汗時,氯化鈉的丟失會很嚴重。如果隻單純補水,而沒有補充氯化鈉,使血漿和組織液的滲透壓比細胞內滲透壓低,水分就進入細胞,形成細胞水腫。

一旦腦細胞水腫,顱內壓就會增高,導致頭昏腦漲、頭痛、嘔吐、乏力、視力模糊、嗜睡、呼吸減慢、心律減慢,嚴重時則產生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實踐指導

夏季旅遊應防水中毒

人們在高溫環境下更容易出汗,再加之旅遊時的興奮心情,往往玩得忘乎所以。此時體內鈉鹽等電解質大量流失,如果隻喝白開水而未補足鹽分,就會稀釋體內電解質,使其濃度降低,導致細胞水腫,出現頭暈眼花、嘔吐、乏力、肌肉抽搐等水中毒表現。適當喝一些淡鹽水,以補充人體因大量排汗而帶走過多的礦物質,這樣可以很好地預防電解質紊亂。

每人每天到底需要多少水

指南提要

人體對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齡、身體活動、環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故其變化很大。一般情況下,生活在常溫下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飲水1200毫升(約6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