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控油限鹽,打造清淡膳食(3 / 3)

人體內所含的鈉離子和氯離子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維持體內正常的滲透壓和鈉水平、參與體內酸堿平的調節、維持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等等。而鹽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鈉,因此鹽不僅可增味添香,更可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食物中的隱性鹽

很多人會以為,少吃鹽,就是在做菜的時候少放點鹽。其實,即使烹調時少放鹽,也不能完全保證攝鹽量的減少,因為很多買回來的食品,尤其是熟食和其他半成品本身就含鹽。

在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大量隱性的鹽。比如100克醬油相當於15克食鹽;100克榨菜相當於11克食鹽;100克香腸、火腿相當於4克食鹽。就連許多熟菜,如空心菜、豆芽、蝦類、紫菜裏,也都含有一定鈉鹽。所以專家提醒大家,要控製攝鹽量,不光在做菜時少放鹽,同時也要做到低鹽飲食,少吃火腿、香腸、牛肉幹、鹹蛋、豆腐乳、豆豉、豆瓣醬、味精、雞精等。

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大醬、鹹菜、醃魚相伴的飲食生活,這就導致人群攝鹽量大大超出推薦量6克。

實踐指導

讓天然食物幫你“省鹽”

日常烹飪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替代品,來改善因為少放鹽所致的食物寡淡。比如,可以將海米、海帶等鹹味食材與其他食物互相搭配,隻要放一點點鹽,就會非常鮮美,這樣就減少了食鹽用量。也可以將番茄、檸檬、洋蔥等重口味的蔬菜與一些食物搭配,少放一點鹽,也能保證鮮美的味道。或是用醬油、蠔油、豉汁等醬料代替鹽,這種方法簡單方便,吃起來又非常可口,但是這些醬料和調料中也含有鹽分,所以也不能添加過多,最好酌量使用。

倡導低鹽膳食是當務之急

指南提要

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的患病率均與食鹽的攝入量密切相關。我國居民高血壓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農村平均血壓高於城市,這與食鹽攝入量的多寡相一致。為了預防這種危害嚴重的慢性病,倡導清淡少鹽膳食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專家深度解讀

成人在每天攝取食物的基礎上,攝入3克食鹽,即可滿足人體對鈉的需求。但我國飲食口味普遍偏重,鹽的攝入量遠遠高過了3克。已被證實的是: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的患病率均與食鹽的攝入量密切相關。

鹽是高血壓的關鍵誘因

過多的鹽會引起體內水鈉瀦留,增加心髒、腎髒負擔,使小動脈發生痙攣,久而久之,便導致血壓升高。高鹽膳食是導致我國人口高血壓病高發的重要因素。

根據2002年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調查結果,我國居民每標準人日的食鹽攝入量是12克,農村高於城市,北方高於南方。而我國居民高血壓病的發生率也表現為農村高於城市,北方高於南方,正與人群的食鹽攝入量多少相一致。

研究表明,如果減少或增加膳食中的食鹽,血壓會隨之發生變化。超重和肥胖者的血壓對食鹽尤為敏感。因此,減少鹽的攝入量,不僅有助於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也能減少腦中風等並發症的發生。據醫生臨床統計,在已知的高血壓人群中,血壓控製良好的不到10%,除一部分是因為未認真服藥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人是因為飲食過鹹,鹽攝入過多引起的。

高鹽膳食讓我們“胃”難

除誘發高血壓外,吃鹽多的人,其罹患胃炎、胃潰瘍、胃癌的概率也高於吃鹽少的人。有調查證實,與日常飲食較為清淡的人相比,吃鹽多的人患胃病的概率高出70%;每月吃2次以上鹹魚或鹹肉食品的人,與不吃者相比,患胃病的概率要高出1倍。

胃黏膜會分泌一層黏液來保護自己,但這種黏液怕鹽,如果吃得太鹹,胃黏膜的保護層就失去作用,酸甜苦辣長驅直入,時間一長就會引起胃潰瘍、胃炎,甚至胃癌。

實踐指導

“餐時加鹽”巧控鹽

對於口味重的菜,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一下烹調方法。營養專家提出了一種叫“餐時加鹽”的方法。餐時加鹽,就是在烹調時或起鍋時少放鹽或不放鹽,吃前再放鹽,隻要吃起來有鹹味就可以了。這種做法鹽不易滲入食物中,而食物表麵的調料能很好地刺激味蕾,既能喚起食欲,又能減少鹽的攝入量。

此外,一餐數菜時,可將鹽集中在一道菜上,充分利用苦瓜、辣椒等自然調味食材改善口感,以減少對鹽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