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圍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五條原則“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以及結合寶塔頂層內容展開闡述,告訴你為什麼低鹽少油的膳食更有利於健康,並教你正確用油鹽。
專家導讀
每天烹調油攝入量不宜超過25克或30克;要遠離反式脂肪酸,另外油炸食品不宜多吃。食鹽攝入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血壓水平,健康成年人一天食鹽的攝入量是6克。
植物油好還是動物油好
指南提要
人們日常食用的烹調油包括植物油和動物性脂肪,由於兩者脂肪酸的種類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總體上動物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高,應少吃。
專家深度解讀
不可否認,烹調油是廚房裏不可或缺的主角。無論煎炸烹炒,燉煮涼拌,沒有油,食物就很難有誘人的香味和口感。
要全麵判斷油脂的好壞
烹調油是食物脂肪的重要來源,包括植物油和動物油。植物油一般含脂肪99%以上,不含膽固醇,且是我國居民維生素E的首要來源,還是必需脂肪酸的主要來源,目前市售的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調和油、橄欖油等。動物油含脂肪90%左右,還含有膽固醇,常食用的動物油有豬油、羊油、牛油等。
動物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是飽和脂肪酸,過多攝入易引發冠心病、肥胖症等疾病。但僅用脂肪酸的飽和度來評定脂肪的營養價值是不全麵的。要得出客觀的結論需要全麵分析、比較油脂中的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在體內的消化吸收率以及所含維生素的多少。
烹調時最好用植物油
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消化吸收率好、維生素E含量高,就這些特點來說,植物油優於動物油。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比含飽和脂肪酸多的動物油要好。
而脂肪的攝入量除烹調油外,還包括膳食中其他食品所含脂肪,特別是含飽和脂肪較多的動物性食品。在日常飲食中,這些動物食品幾乎天天都有,所以為保持膳食中各種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飽和脂肪酸)比例平,烹調時最好用植物油。
實踐指導
教你用對油
雖然在很多方麵,植物油優於動物油,但這個結論並不是絕對的。比如,魚油含有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DHA、EPA以及卵磷脂,這些物質對大腦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另外,黃油、奶油等雖然被扣上了“危險品”的帽子,但它們含有一般植物油所沒有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少許攝入也未嚐不可。
不同類油脂各有其優缺點,既不應籠統否定,也不可能一味求全。最好是根據具體情況,知“油”善用,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各自的營養作用或治療功能,做到植物油、動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如果吃肉較多,烹調中就盡量少用或不用豬油、牛油、黃油等含飽和脂肪酸過多的油脂;如果平日以素食為主,則可以適量在烹調中使用動物油,保持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之間的平。
正確的用油量+正確的烹調方法=健康
指南提要
烹調油是提供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還是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的主要來源。烹調油的攝入量不超過25克或30克,才能符合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為25%~30%這一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為防止能量過剩應少吃油炸食物。
專家深度解讀
烹調油是中國居民日常飲食不可缺少的食物。經烹調油烹製的食物不僅由生變熟,改善口味,還能促進食欲、增加飽腹感。
正確的用油量
烹調油不但能提供機體代謝需要的脂肪,還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但是烹調油攝入過多會引起肥胖、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長期高脂膳食,還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胰腺炎、膽囊炎、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天烹調油攝入量不宜超過25克或30克。女性、老年人、腦力勞動者和輕體力勞動者偏低,應限製在25克以內;青壯年男性、體力活動量大者可稍高,但一般最好不要超過30克。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每天平均烹調油消費量約42克,遠高於推薦量25克。目前,我國很多家庭對自己每天的烹調用油量一無所知,更不用說準確估計實際用油量了。
正確的烹調方法
眾所周知,飯店裏烹調菜肴時,習慣將肉、魚等食物先過油再烹製,出鍋前有時還會澆上明油。所以,經常在外就餐,一頓飯就可能攝取50克以上的烹調油。另外,很多家庭在烹調食物時,油炸、油炒多於煮燉,這些因素都使人極易攝入過量的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