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說到進補,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種名貴補藥。其實,我們平常吃的五穀雜糧也是不錯的補藥。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五穀雜糧也可以用來防治疾病,經濟實用,且沒有副作用。
中醫認為,人的真氣靠後天的水穀精氣來維持。如果七天之內沒有後天水穀精氣的維持,先天之氣就用完了,用完了人就死了。所以,這個真氣是靠不斷的水穀來維持的。
我們的生命靠的就是無數具有生命力的種子
種子是生命的延續,而小麥、稻米、玉米等五穀雜糧,其實就是各式各樣的種子。越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對我們的健康越有好處,這就是飲食的奧秘。
古人強調,五穀以養人,認為它可以起到益五髒、厚腸胃、實肌體、強力氣的作用。
人體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這些東西可以用一個時髦的詞來概括,那就是“生機”。食物有生機,它就能養人。種子的生機最大,隻要吃掉無數的種子,生機自然也就有了。
實踐指導
糙米稀飯“刮”脂肪
目前,人們多是吃精製的白米、白麵,其實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不及未加工或粗加工的穀類製品。糙米最大的特點就是含有胚芽,其中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含量都很高,常吃能夠起到降低脂肪和膽固醇的作用。糙米中含鋅量也很高,能夠改善皮膚粗糙。
糙米粥是肥胖患者的不錯選擇。它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於營養吸收。但是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直接喝這種糙米白粥,以免引起血糖的突然增高,可以加入薏米、玉米等,做成雜穀粥。
穀類食物中“粗”與“細”的較量
指南提要
穀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注意穀類的粗細搭配,就是要多吃一些粗糧、雜糧、雜豆,多吃加工精度低的穀類,少吃精製大米、白麵。
專家深度解讀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說:“粗細搭配有利於合理攝取營養素。粗細搭配有兩層意思:一是要適當多吃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粗糧,即相對於大米、白麵這些細糧以外的穀類以及雜豆,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蕎麥、燕麥、薏米等;二是針對目前穀類消費的主體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麵,要適當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麵。”
“細”帶來的苦惱
隨著經濟的發展,食物資源日益豐富,人們的日常飲食開始由“粗”變“細”,進入到一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時期。可是,隨著飲食過於精細,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現代病的發病率也日趨增高。於是,人們不得不再度審視自身飲食結構的合理性。由“細”轉“粗”的浪潮再次掀起。
其實,飲食無論是過於精細,還是過於“粗獷”都是不對的,均屬偏食、偏嗜,可能導致身體的不適和疾病。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粗”與“細”應合理搭配才佳。
粗細搭配的大原則
原則一:粗細互補,粗糧細吃
食物應該多樣化,粗糧、細糧要搭配食用,相互補充。粗糧普遍存在感官性不好、吸收差等劣勢,可通過把粗糧熬粥,或與細糧混合起來吃等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三高、便秘、糖尿病、肥胖等患者以及長期靜坐者、應酬較多者,應該多吃些粗糧。
原則二:粗糧、豆類巧搭配
粗糧中的賴氨酸含量較少、蛋氨酸豐富,單獨吃可能會造成身體賴氨酸缺乏,而豆類卻與此相反,因此相互搭配食用,以補其不足。
原則三:粗細選擇宜看人
一般來說,患有胃潰瘍、胃腸炎的朋友,食物大多要求細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加重病情,所以應該盡量避免吃粗糧。而對於需要持續緩慢供能的人群,粗糧恰好能解決白麵白米不耐餓的問題。俗話說:“三十裏的蓧麵四十裏的糕,二十裏的饅頭餓斷腰。”這些粗糧能避免精白米麵所導致的血糖快上快下,更適合持續供能。
實踐指導
不宜長期大量吃粗糧
粗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腸癌及心腦血管疾病。但是,長期大量吃粗糧也會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吸收,導致蛋白質補充受阻,脂肪攝入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從而對骨骼、心髒、血液等髒器功能造成損害,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因此,粗細糧最好搭配吃,實現營養互補,一般以6∶4最合理。
大米、麵粉不是越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