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經濟影響著一定時期內人們的消費行為
民國初年,辛亥革命的風暴不僅猛烈地衝擊了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及其意識形態,也影響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麵,造成了一代新風尚。辛亥革命後,適應社會時尚的轉變,以往服飾上的那種古板、單調、等級森嚴的局麵被生動活潑、千變萬化的景象所取代。人們在選擇服飾時,不再重視身份貴賤,而是以美觀新奇為時尚。又如,中國在十年動亂中受“左”的思潮影響,“綠軍裝、武裝帶”風靡一時,改革開放以來,十分流行的茄克衫、寬鬆衫、休閑服、運動裝則體現了和諧、發展的政治氣氛下自由、活潑的生活追求。
(二)社會心理使商品消費呈現特定的現象
社會心理因時代、地域的變化,生活習慣、個人文化差別而有懸殊差別。紅色曆來被我國視為滿的象征,所以民間婚姻喜事都喜好紅色,以呈現歡慶熱鬧的氣氛。在中東地區,人們見慣風天黑地,黃沙彌漫,隻能在艱難的旅程之後遇到綠洲,因而特別珍愛綠色;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還忌荷花,認為是不潔之物;阿拉伯國家忌用雪花;非洲國家忌用狗。中國人喜歡人情味濃厚,表現團結精神且吉祥如意的店名,如“同仁堂”藥店、“全聚德”烤鴨店、“友誼”賓館等,而西方消費者更青睞一些奇異、怪誕的店名,如“快樂的早晨”、“跳蚤”等等。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文化所賦予的一種社會活動方式。文化與生活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文化規定了人們一定的生活樣式,教育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接人待物等等。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產生較大的差異,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消費心理與購買行為。例如,在西方發達國家,出於生活節奏快,人們喜歡到快餐店就餐,即使是在家就餐,也是購買半成品燒菜做飯,所以快餐食品、速深食品、半成品食品非常流行,有很大的市場需求。而就中國居民的飲食來說,則喜歡購買各種主副食品原料,自己烹調,既合口味,又很經濟。相比之下,快餐食品隻是在人們外出辦事或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才偶爾消費。
生活方式對消費心理影響之深還體現在當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人們的消費行為也隨之改變,例如,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際交往的擴大,人們生活中對美的需求增加了,就婦女的穿著打扮來說,一改過去單調、呆板、老一套的服裝、發式,起而代之的是各種流行時裝,時髦發式,不僅結婚的婦女要燙發,就連女孩子也經常燙各種時興的發式。自然,人們對這些方麵的產品需求明顯增大。如各種時裝、化妝用品,燙發、護發用品等。
現在小家庭的生活方式開始流行。對商品的需求也由過去的價廉、量大,轉為質優、量小,最突出的是在每個小家庭中孩子的消費上,過去孩子穿衣服是“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破老三”。一套衣服家裏幾個小孩輪著穿。而現在,每個家庭隻有一個小孩,卻有六個大人為其買衣服。對兒童服裝的需求也趨於高檔化,隻要美觀、漂亮,孩子喜歡就不計較價格。同樣,購買兒童玩具,考慮的是對孩子智力的開發,因此,各種高檔智能玩具成了暢銷商品。
(四)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它是文化的基本內涵,但不同的文化決定著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取向。
人們的物質生活離不開對精神的追求,它賦予人們社會活動一定的思想感情,形成對人生、對生活特有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它不僅是一種興趣,一種愛好,而更主要的是一種文化的表現。例如一些發達國家的日常消費品如冰箱、彩電等,對一個時期中國人來說是十分昂貴的高檔商品,許多人把這些商品看作是財富的象征。這種價值觀念的差別,體現在人們消費活動的各個方麵。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大多數人熱衷於生活上的舒適享受,消費支出往往超出其收入水平,相應地,分期付款、賒銷的交易形式非常盛行。人們購買大件商品,如汽車、住房等,既可以分期付,也可以從銀行借錢支付,而且借錢越多,聲譽越高。而在中國,情況則恰恰相反,人們習慣攢錢買東西,不習慣借錢買東西,因為借錢會被認為是不會過日子。因此人們購買商品往往局限在有貨幣支付能力的範圍內。
再如,美國人喜歡掙了錢就花,不善積蓄,而中國人則比較節儉,往往有計劃地花錢,盡量把錢存起來,用在結婚、孩子上學、養老治病等方麵,這些差別,使消費者對商品有不同的需求,購買行為也各具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