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擒“佩刀”
1951年10月6日,在朝鮮戰場上,由10架米格-15組成的編隊升空攔截敵人的F-86“佩刀”戰機。米格-15發射的37毫米航炮炮彈在一架“佩刀”座艙蓋的後上方爆炸,導致“佩刀”彈射座椅發生故障,被擊落的敵機飛行員由於無法跳傘,最後搖搖晃晃地降落在海邊的沙灘上。隨後,飛行員很快被美軍救走,但“佩刀”戰機卻被海水淹沒。之後,蘇聯空軍在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協助下,將F-86全部打撈上岸,獲得了他們期待已久的第一個戰利品。
“柴捆”與中國
我國首次獲得米格-15是在1950年。當時在中國華東地區協同防空的蘇聯巴季茨基部隊即將回國,於是向中國轉交了該部隊使用過的38架米格-15戰鬥機,同時移交的還有其他一些作戰飛機。隨後,東北地區的別洛夫部隊也向中國移交了122架米格-15。1951年2月,周恩來總理致電斯大林,表示希望增購5架米格-15,加上已有的米格飛機組成4個米格殲擊團參加朝鮮戰爭。由於蘇聯此前推銷給中國的米格-9性能落後,因此斯大林答應無償援助中國372架米格-15。至朝鮮戰爭結束,蘇聯共出售給中國約1000架米格-15。
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 米格-21“魚窩”戰鬥機
米格-21F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7.15米 機長:15.76米 機高:4.1米
正常起飛重量:6850千克 實用升限:187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175千米/小時 航程:1300千米
動力裝置:1台R11F-300渦輪噴氣發動機
乘員:1人
武器裝備:2門30毫米航炮,備彈60發;可掛2枚AA-2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或掛炸彈和火箭
米格-21“魚窩”是蘇聯米高揚設計集團於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單座單發戰鬥機,原型機於1955年首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總生產數量在5000架以上。該機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生產數量最多的一種飛機,而且也是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的主力機種,最多時曾裝備了2500架以上,70年代後逐漸被米格-23等機種取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空軍中的米格-21已全部退役。除裝備蘇聯軍隊外,“魚窩”還被銷往四大洲近五十個國家,其中中國還大量生產了仿製型號殲-7,至今仍在改進生產。
性能特點
米格-21采用了輕薄的大後掠角三角翼,全動式增尾,細長的機身,帶進氣錐的頭部進氣道,具有較大的速度和優秀的減速性能,能截擊入侵的敵轟炸機和高速目標。但是它的機動性並不好,再加上機載設備過於簡單,武器掛載能力過小和航程太短的緣故,因而限製了作戰能力。不過,相對低廉的價格卻使米格-21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青睞。
型號眾多
米格-21戰鬥機擁有大量的改進型號,米格-21F為白天型截擊機,安裝有1台R11F-300發動機;米格-21PF為有限全天候型,安
裝了1台R11F2-300發動機,機炮被去掉,裝有RP-21雷達,2—4枚空-空導彈;新型的多用途型米格-21BIS安裝有1台R25發動機,改進了機體結構和電子設備,增加了塔康導航係統,雷達探測距離達到了30千米;米格-21-93擁有更大直徑天線的新型雷達,並可攜帶主動雷達製導中程空空導彈,擁有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與“幻影”的較量
在1948—1982年間發生的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裝備的米格-21“魚窩”與以色列裝備的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幻影”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實戰中,米格-21飛行員揚長避短,抓住“幻影”在大迎角時,發動機容易產生喘振的缺陷,在適當的時候對其進行猛烈進攻。在一次戰鬥中,裝備米格-21的敘利亞空軍充分發揮優勢,經過連續18個晝夜的奮戰,擊落了對手包括“幻影”在內的105架戰鬥機。
中國仿製——殲-7
殲-7是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仿製米格-21建造的。1966年1月17日進行了首次試飛,速度達2.02馬赫。最初生產的殲-7安裝了1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該發動機是在蘇聯R-11F-300發動機的基礎上經多方麵改進製成的。1967年中國獲得了蘇聯的生產許可, 80年代初期殲-7的生產逐漸完善,並在中國大放光彩,發展了許多改進型號,尤其是最新的殲-7MF已達到了米格-21所有改型的頂峰。除中國使用外,殲-7還曾向多個國家出口,目前仍在生產。
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 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
米格-23M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4.00米 機長:16.71米 機高:4.82米
最大起飛重量:1881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135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7800米 轉場航程:2900千米 動力裝置:1台R-23-300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23毫米雙管機炮,機身下共有5個掛架,可掛火箭、空-空導彈及其它各種武器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極大破壞,蘇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實力相對羸弱,在戰略定位方麵一直以防禦為主,因此在空中力量方麵著重強調本國領空的防護,戰鬥機的設計也以攔截為目的。進入60年代後,蘇聯國力逐步恢複,開始執行與美國爭霸的全球戰略,急切需要一種具有進攻能力的殲擊-轟炸機,米格-23戰鬥機便由此誕生了。作為蘇聯的第一種可變後掠翼戰鬥機,米格-23在設計過程中得到了蘇聯軍方的高度重視,甚至未完成全部試飛項目就正式服役。由於它兼有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因此被稱為“鞭撻者”。
設計特點
米格-23是蘇聯著名飛機設計師阿捷姆·伊凡諾維奇·米高揚親自掛帥設計的最後一個項目。為了滿足蘇聯軍方提出的新型飛機要具有超凡的動力、較高的速度和簡單的構造這一要求,米格-23脫離了米格戰鬥機機頭進氣的傳統樣式,改為兩側進氣,機頭上裝備了大直徑的天線火控雷達,實現了超視距攻擊。此外,它采用的變後掠翼技術,改善了起降性能、增大了航程,同時也減小了跨、超音速阻力。但為了節省成本,簡化生產流程,米格-23的機翼隻能實行三級變動(16°、45°和72°)。在一定的武器裝載量下,該機將擁有一個穩定的武器平台,但機動性能明顯不足,這也是結構簡單和造價低廉帶來的負麵效應。
性能優越
米格-23最突出的性能就是平飛速度好,高空時可以達到2.35倍音速,低空時則達1350千米/小時,而且水平加速性好,有利於低空突防、高速攔截和攻擊後脫離。最有說服力的實例就是,1989年7月,駐波蘭的蘇聯空軍在訓練時,一架米格-23發生故障,飛行員跳傘後飛機竟繼續保持低空飛行,直到燃料耗盡後才墜落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附近的一個小村莊。
遭遇“鬼怪”
米格-23有10種改型,除機翼未變,機身和機頭部分有明顯的變化。其中米格-23MS是1973年蘇聯應埃及和伊拉克的要求設計的出口型。有趣的是,該機研製完成後,並沒有提供給埃、伊兩國,而是提供給了敘利亞。1974年4月19日,敘利亞飛行員阿爾梅斯利上尉駕駛一架米格-23MS進行武器測試飛行時,突然看見遠處出現了由7、8架F-4E“鬼怪”組成的以色列戰鬥轟炸機編隊,當時單機飛行的阿爾梅斯利沒有別的選擇,隻能進攻,結果他發射的3枚導彈擊落了2架飛機。米格-23MS也先後被2枚導彈擊中,斷成兩截,墜落到了地麵。不幸中的萬幸是,阿爾梅斯利本人盡管身體多處負傷,但在昏迷一個月後仍然醒了過來。
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 米格-25“狐蝠”戰鬥機
米格-25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3.95米 機長:23.82米 機高:5.65米
最大起飛重量:375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2980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2台PD-31型渦輪噴氣發動機 實用升限:24400米
武器裝備:無內裝機炮,翼下可掛4枚雷達製導或紅外製導的AA-6空-空導彈等
米格-25是蘇聯為了對付美國正在研發的XB-70轟炸機和A-12/SR-71“黑鳥”高空偵察機而部署研製的一種高空高速戰鬥機。該機研製於20世紀60年代,1984年停產,是目前世界上闖過“熱障”(2.5馬赫)的僅有的兩種飛機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在冷戰時期,曾出口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中,西方稱它為“狐蝠”。
神秘的麵紗
米格-25的原型機於1964年首次試飛,1967年7月9日,在蘇聯航空節上首次亮相,1969年開始裝備部隊。該機從1965年3月16日至1977年10月21日,共打破和創造了8項飛行速度世界紀錄、9項飛行高度世界紀錄和6項爬高時間世界紀錄,這使得西方一直認為米格-25是一個謎。直到1976年9月6日蘇聯飛行員別連科駕駛米格-25逃往日本,才真正揭開了它神秘的麵紗。在對米格-25進行了詳細研究後,美日專家才發現米格-25並非他們猜測的采用了許多新技術,而是現有技術的有機結合。
型號特點
米格-25采用了與傳統的米格式戰鬥機完全不同的氣動布局,即為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上單翼、雙垂尾,而且機身上多采用簡單直線外形。該機也有多種改型,其中米格-25R高空高速偵察型,在機頭介電質雷達罩後麵設有5個照相機窗口,機翼翼展略減小,翼前緣取直;米格-25R電子偵察型,與R型大體相似,但在頭兩側的較後部分安裝有較大的側視雷達;米格-25U雙座教練型的兩個座艙分開,各有獨立的艙蓋;米-25MP是米格-25R的改型,雷達和機載設備作了改進,可帶6枚主動製導的AA-9空空導彈和1門內裝機炮。
表現不俗
在20世紀70、80年代的局部戰爭中,米格-25頻頻露臉,並有不俗的表現。1971年秋,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夕,4架米格-25R型偵察機進駐埃及,不時前往以色列上空偵察。在一次執行任務時,米格-25R遇到當時西方最好的戰鬥機F-4“鬼怪”的攔截。米格-25R打開加力燃氣室,片刻就將追隨其後的F-4拋在身後。F-4急忙發射AIM-9“響尾蛇”近距空-空導彈,試圖用導彈尾追該機,但意想不到的是導彈並沒有追上米格-25R。據當時以色列的地麵觀測站觀測,這架米格-25的速度超過了3.2馬赫。
蘇聯米高揚 米格-29“支點”戰鬥機
米格-29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36米 機長:17.32米
機高:4.73米 航程:2100千米
最大起飛重量:180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2100千米/小時
作戰半徑:800千米
實用升限:18000米
動力裝置:2台PII-33加力式渦扇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30毫米艦炮,7個外掛點,P-27雷達製導中距攔射空-空導彈、P-60、P-73紅外製導近距格鬥空-空導彈、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箭彈等
20世紀60年代末,針對美國的“FX”計劃(後演變為F-15戰鬥機),蘇聯提出了相應的“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1971年,該計劃被分化為輕型和重型兩部分,米格-29戰鬥機便是輕型計劃的產物。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正在服役的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並要求新的戰鬥機能承擔戰術空中任務,進行護航和地麵攻擊。1974年,米格-29的設計正式開始,眾多設計師提出了多個方案,並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預生產型飛機於1979年1月首飛,1982年投產,次年開始裝備部隊。從1986年開始,該機先後向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印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南斯拉夫和馬來西亞等國出口。
研製概況
米格-29戰鬥機是與蘇-27平行研製的,其目的是將兩種戰鬥機構成一個新的戰術航空係統,確保空中優勢並承擔所有前線作戰任務,包括對地攻擊。規劃中,蘇-27重型戰鬥機被要求設計成能滿足各種需求的主力機種,而米格-29隻是作為補充的輔助機種。但進入設計階段後,米高揚設計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擔任務。因此,至1981年該機已成為一種“微型”前線戰鬥機,具有優秀的格鬥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同時還可以用於單獨作戰,唯一的缺憾是作戰半徑有限。
結構特點
米格-29的機身結構主要由鋁合金組成,部分機身加強隔框采用鈦材料,以適應特定的強度和溫度要求,另有少量部件采用了鋁鋰合金。機身上有4條縱梁,兩條位於發動機之間,另兩條分別在發動機外側,並向後延伸出機身範圍,作為平尾的安裝支撐點。此外,該機采用全後掠下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帶有較寬的機翼前緣邊條,邊條翼上有百葉窗輔助進氣口,正麵進氣口內有可啟閉的門,以防止外來物在起落時進入發動機。主翼有三條截麵為圓形的翼梁,並覆以鋁鋰合金的蒙皮。
主要型號
米格-29戰鬥機的主要型號為米格-29A和米格-29UB。其中米格-29A是米格-29係列的基型,米格設計局內部稱其為“9-12產品”。前110架生產型米格-29A的兩個垂尾前部有一條延長的尾鰭,其後為了便於安排更大的尾翼舵麵,將其取消。部分後期型號采用了重新設計的機頭整流罩,從而擴大了雷達的掃描角度。此外,米格-29A首創性的采用了由雷達、光電和頭盔瞄準具三者組合而成的綜合火控係統。其雷達采用倒置式卡塞格倫天線,這種天線是俗稱“鍋底”天線的一種變型,它能夠滿足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需求,但性能比美國同代戰機普遍裝備的平板縫隙天線落後。
銷售困難
20世紀80至90年代,“米格”戰鬥機頻頻出口,並屢屢與美國戰鬥機交手,因而聲名顯赫。而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由於是國土防空戰鬥機(如蘇-9、蘇-11、蘇-15等),所以受到蘇聯保密製度的限製不能出口,名氣遠不如米格戰鬥機。但冷戰結束後,俄羅斯逐漸取消了對蘇霍伊戰鬥機的出口限製。因此和米格-29同時研製的蘇-27憑借強大的實力,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大批訂單。而米格-29則無法像米格-15、米格-21一樣再次在國際市場上獨領風騷,外銷量極少,這也使米格設計局陷入巨大的財政困難之中。
實戰表現
兩伊戰爭末期,伊拉克向蘇聯購買了一些米格-29,以充實由米格-21和米格-23組成的戰鬥機群。第一批米格-29A和米格-29UB於1988年交由伊拉克空軍使用,主要部署在巴格達外圍的空軍基地。海灣戰爭爆發後,作為伊拉克最現代化的戰機,米格-29首開戰鬥記錄。不過麵對多國部隊壓倒性的空中優勢,米格-29的優勢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據記錄,在這次戰爭中,至少有6架米格-29A被美國的F-15C擊落,其中曾有1架米格-29成功逼近F-15,但發射的中程導彈沒能將其擊落。進入纏鬥狀態後,2架F-15由於分別占據高度和角度的有利地位,迫使伊拉克飛行員進行沒有希望的S規避動作,最終撞進沙漠。此外,有數量不詳的米格-29在地麵被炸毀,另有21架逃往伊朗。海灣戰爭結束後,有資料指出,伊拉克殘存的米格-29為8架,不過在軍事和經濟禁運下已喪失了操作能力,處於長時間的封存狀態。
新的創舉
1993年,由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9基礎上改進研製的米格-29CMT戰鬥機出現。該機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可以當成殲擊機、截擊機、強擊機、偵察機和空中指揮平台使用,性能非常接近俄羅斯的第五代殲擊機。研製專家稱,該機的空戰能力大約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續航能力從2900千米增加到3500千米,戰鬥載荷也從原來的2000千克增加到4000千克,可以攜帶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以及其他一些高精確度武器。俄羅斯國防部決定要在2020年前將150架米格-29殲擊機改裝成米格-29CMT,預計這些戰機將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