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戰鬥機4(2 / 3)

武器裝備

F-18A戰鬥機的機頭上裝有1門120毫米M6六管機槍,備彈570發,外部可攜帶6165千克炸藥。共有9個外掛架:兩個翼尖掛架各可掛1枚AIM-9L“響尾蛇”空-空導彈;兩個外翼掛架可帶空-地或空-空導彈,包括AIM-7“麻雀”導彈、AIM-9“響尾蛇”導彈、AIM-120空-空導彈、AGM-84“魚叉”反艦導彈、AGM-65“幼畜”空-地導彈和AGM-88A“哈姆”導彈;兩個內翼掛架可帶副油箱或空-地武器;發動機短艙下的兩個掛架可帶“麻雀”導彈或馬丁·馬麗埃塔公司的AN/ASQ-

173激光跟蹤器、攻擊效果照相機和AN/AAS-38前視紅外探測係統吊艙等;位於機身中心線的掛架可掛副油箱或武器。此外,該機還可攜帶GBU-10、GBU-12、GBU-24激光製導炸彈、MK82普通炸彈等武器。

新型計算機係統

2004年5月,美國海軍計劃為F/A-18E/F開發一種先進的任務計算機。這種計算機作為集成的信息處理係統,可以提供全麵的硬件和軟件解決方案,是組成“網絡中心戰”能力的新一代技術中的一部分。波音、通用動力等公司參與了該係統的設計。該型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和總處理能力與以前相比均有所提高,而且具備在座艙內截獲並觀看數字和模擬錄像的能力。

戰場先鋒

實戰證明,F/A-18是美國海軍裝備中最安全可靠的艦載戰鬥機,它在最初的50萬飛行小時中僅損失了22架。1986年,F/A-18跟隨“星座”號航母參加了“草原之火”戰役,執行空中巡邏任務以保護航母戰鬥群,在作戰中其經常對利比亞裝備的米格-23、米格-25及蘇-22戰鬥機進行攔截,並擊沉數艘利比亞巡邏艇。在海灣戰爭中,參戰的148架F/A-18執行了上千次的攻擊任務。開戰後的第二天,即1991年1月17日,2架打算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F/A-18C與伊拉克裝備的2架米格-21相遇,F/A-18C使用AIM-9“響尾蛇”導彈擊中2架米格後,又對伊拉克目標投放了908千克的炸藥,表現出空戰和攻擊的雙重優異性能。

蘇聯拉沃契金LAGG-3戰鬥機

LAGG-3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80米 機長:8.87米 機高:2.70米

最大飛行速度:386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7865米

最大航速:185千米/小時(305米的高空)

武器裝備:2挺7.92毫米機槍 乘員:1人

LAGG-3戰鬥機是由蘇聯著名設計師拉沃契金領導的設計小組,在LAGG-1的基礎上研發而成的。該機采用全木頭製造,機身蒙皮為西伯利亞樺木膠合板,機翼是木質兩段式結構。所有活動翼麵均由金屬構架加布質蒙皮構造而成。在衛國戰爭期間,它們的任務是為對地攻擊的IL-2飛機護航,對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臨危受命

20世紀30年代中期,歐洲局勢相當緊張,戰爭一觸即發,於是蘇聯政府發出了“采取緊急堅決措施鞏固和發展國家的航空工業”的指示。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能為航空服務的企業都轉向飛機製造業,其中包括莫斯科郊外的一家家具廠。1937年,該廠被正式命名為301航空工廠。此後,隨著飛機設計師拉沃契金、戈爾布諾夫和古德科夫三人的上任,該廠逐漸擺脫照搬別人圖紙的生產階段,變為一個全新的航空公司。1939年,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高速殲擊機設計方案——LAGG-3。在樣機的試飛過程中,LAGG-3 實現了使用同類發動機的殲擊機的最高飛行速度——605千米/小時,因而被進行批量生產。到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空軍已經裝備了300多架這種飛機。

蘇聯波列卡爾波夫I-15戰鬥機

I-15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0.00米 機長:6.17米

機高:2.80米 最大飛行速度:44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700米 最大起飛重量:2110千克

動力裝置:1台旋風發動機

I-15戰鬥機是1932年由波列卡爾波夫設計局研製的一種高機動性雙翼戰鬥機。該機是在I-5/I-6的設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外形比較簡潔,某些型號的輪胎上還增加了整流罩。前部機身是鋁蒙皮,其餘部分為布蒙皮,起落架為固定式。為了給飛行員提供較好的視野,初期型號的上機翼采用了鷗式結構。從1937年開始,由於部分專家對采用鷗式機翼提出異議,因而此後生產的I-15改為平直機翼,但性能並無多大改進。

實戰表現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全麵爆發,蘇聯向共和軍提供了包括I-15在內的684架飛機,同時還以誌願人員的名義向西班牙派遣了大量空軍。就性能而言,I-15是當時參戰的雙翼戰鬥機中最優秀的,與對手使用的BF-109的初期型相比,格鬥時在機動性上還略占優勢。1937年,由於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蘇聯從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共向中國提供了985架飛機,其中就有347架I-15。在抗戰初期,I-15係列與日本戰機性能不相上下,在抗擊轟炸機方麵還卓有成效。但自從“零”式戰鬥機在中國戰場出現後,I-15明顯落後,逐漸在空戰中消耗殆盡。

蘇聯波列卡爾波夫I-16戰鬥機

I-16-4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00米 機長:5.90米 機高:2.36米

最大起飛重量:1420千克 實用升限:9280米

最大飛行速度:455千米/小時 乘員:1人

I-16是蘇聯第一種懸臂式下單翼可收放起落架的戰鬥機。該機的設計始於1933年,初期型號上安裝了M-22發動機。試飛後,設計師波列卡爾波夫認為M-22發動機的功率偏小,因此決定換裝M-25發動機。在新的設計將要完成時,蘇聯政府決定以I-16-4的編號投入批量生產,但由於M-25的發動機生產一直未能正常,所以前期的I-16-4有一些安裝了美國的1820 F3發動機或以M-22臨時代替。1935年,該型飛機在莫斯科紅場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群眾集會上首次露麵,隨後開始裝備部隊。

I-16-5型

1935年,裝有M-25發動機的I-16-5戰鬥機開始生產,總產量約為1500架。在1935—1937年間,該型機曾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戰鬥機之一。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其性能明顯優於對手裝備的意大利菲亞特CR-12。至1941年6月22日,蘇聯衛國戰爭開始時,仍有大量I-16-5在一線作戰。為了改善飛行員的後方視野,在生產5型的同時,還生產了縮小了背部脊椎的6型。

I-16-10型

I-16-10的生產始於1937年底,其機頭增裝了2挺ShKAS機槍(該槍的射速較高,但口徑較小,為7.62毫米),在飛行員的座位後背增加了8毫米厚的裝甲板,可抵禦12.7毫米機槍的攻擊,並使用了功率更大的M-25V發動機。作為戰鬥機,10型一直使用到1943年,部分被改裝成聯絡機或高速偵察機服役至1944年。I-16-5/6/10型都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從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蘇聯共為中國空軍提供了216架I-16-10,這些飛機和蘇聯空軍誌願隊的I-16一起在抗戰初期為抗擊日本空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他型號

繼10型之後,蘇聯又相繼生產了I-16-14、17、27、18、20、24、29等型號。其中20型是1939年研製的翼下加副油箱的實驗型,在加掛2個200升的副油箱後,航程可從800千米提高到1200千米。該型機並未投產,但加掛副油箱的技術被用於18/24/29型上。24型和29型分別於1939和1940年投產,在1940—1941年的戰爭爆發前曾大批生產。雖然生產了諸多改型,但I-16戰鬥機始終存在操縱困難的缺點,在急躍升時容易陷入螺旋。隨著德國BF-109和日本“零”式戰鬥機的出現,明顯落後的I-16逐步被淘汰了。

蘇聯雅克福列夫 雅克-9戰鬥機

雅克-9D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74米

機長:8.55米

機高:3.00米

最大起飛重量:308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602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600米 乘員:1人

動力裝置:1台VK-105PF-3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20毫米機炮,2枚12.7毫米機槍

以雅克-9為首的雅克係列飛機曾是蘇聯的王牌戰鷹,它們擅長小半徑盤旋格鬥,致使德國空軍統帥告誡其飛行員“盡量不要和這些飛機糾纏”。雅克係列飛機的研製始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年僅33歲的蘇聯飛機設計師雅克福列夫憑借10年的教練機研製經驗,向蘇維埃政府獻出了他的第一種軍用機——伊-26,該機便是後來名揚四海的“雅克”係列戰鬥機的第一種型號——雅克-1。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先後出現了雅克-7、雅克-3和雅克-9等幾種改型,它們以速度、火力和機動性的最佳匹配而著稱,迅速成為蘇聯的主力機種之一。

師出雅克-7

雅克-9被認為是雅克-7後期型衍生出的自然改進型號,該型的初期生產型采用了與雅克-7B相同的機翼。但從美國運來的越來越多的航空用金屬促使雅克福列夫設計局考慮在飛機的生產上使用更多的金屬件,這樣雅克的工程師為雅克-9設計了一副全金屬主翼。新的金屬主翼比雅克-7B的稍短一些,而且適合於容納下附加油箱,可使航程增加到950千米。此外,該型機還加高了尾翼,並將飛行員座位後的8毫米鋼板換成了75毫米厚的防彈玻璃,以提供更好的後方視野。這一係列的改進使雅克-9與雅克-7相比在重量上減輕不少,也使性能得以提高。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雅克-9和雅克-3/7一起參加了戰鬥,共擊落敵機3000餘架,其中包括不少德國王牌飛行員駕駛的飛機。

多種改型

由於雅克-9的設計極為成功,各種改型不斷產生。為了增加航程,雅克-9D增加了附加油箱並使燃料容量達到675升,從而使航程達到1400千米。該型於1943年春服役並投入戰鬥。在實戰中,人們發現僅有大航程是不夠的,要求增強火力的呼聲越來越大。於是一些雅克-9D的20毫米機炮被換成了23毫米MP-23-VV航炮。為了更好地執行反坦克任務,雅克-9D被加裝了更強大的火力裝備,從而衍生出雅克-9T-37這一型號。其上裝備的37毫米航炮發射的火炮可以撕開厚達48毫米的裝甲,足以對付大部分坦克的炮塔頂部裝甲和車體後部裝甲。除了用於反坦克作戰外,雅克-9T-37在黑海戰區還用來執行反艦任務。

蘇聯雅克福列夫 雅克-38“鐵匠”戰鬥機

雅克-38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7.32米、4.88米(折疊時)

機高:4.37米

機長:15.50米(A型)

最大起飛重量:11700千克

巡航速度:958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2000米

動力裝置:2台R-27-300發動機

乘員:1人

武器裝備:1門23毫米雙管DM-23機炮,“黑牛”短距空-地導彈、破甲反艦導彈等

雅克-38是世界上最實用的垂直起落飛機之一,也是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為“基輔”級航母專門研製的艦載垂直起落殲擊/攻擊機,主要用於對海麵和地麵目標實施攻擊、偵察和艦隊防空。原型機於1971年試飛,1977年開始部署在“基輔”和“明斯克”號航母上。呈現在人們麵前的雅克-38經過了不斷改進,如在兩側發動機進氣道後邊增加了輔助進氣口,後在升力發動機上方鉸接艙門的兩側各增加一塊擋板等。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海軍共裝備了86架雅克-38,與卡-25直升機一起配置在“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和“巴庫”號航母/巡洋艦上使用。

相得益彰

雅克-38是專門為了在“基輔”級航空母艦上使用而設計,所以機身和折疊機翼的尺寸與“基輔”號上的升降機也相適應。為了能夠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全年使用,雅克-38以國際標準大氣加15攝氏度的大氣條件為標準設計,並采用了升力發動機與旋轉噴口發動機相結合的組合方案,升力發動機除用於垂直升降外,也可用於調節俯運動和配平。

兩種型號

雅克-38從首次亮相到1991年停產,經曆著不斷的改進,其主要型號有“鐵匠”A單座型戰鬥機和“鐵匠”B雙座教練型兩種。A型采用了常規半硬殼輕合金結構,截麵為橢圓形,懸臂式中單翼,相對厚度約5%。因具有垂直起落的能力,裝在機身中部的機翼麵積很小,展弦比也很小,主要執行偵察任務,攻擊小型艦艇和艦隊的防空。B型機在正常的座椅前設置了第二個座椅,並設置了一個氣泡型艙蓋,為了平衡加長了的機頭,在機翼後加長了橫截麵不變部分的機身,逐漸收縮的後機身長度不變。

動力裝備

雅克-38的動力裝置為1台留利卡設計局的AЛ-21渦輪噴氣發動機,裝在機身中心,燃氣通過機翼後的一對可轉向側噴管噴出。

2台科列索夫升力發動機,縱列安裝在緊挨座艙後的機身中,燃氣向下噴射。燃油箱設在機身內主發動機的前後。機翼下掛架可帶拋放式副油箱,每個副油箱估計裝油600升。

結構布局

雅克-38的起落架采用了可收放前三點式,每個起落架上裝一個機輪。起落架支柱具有油-氣減震器,機輪裝在拖車式叉杆上,前起落架向後、主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在上翹的後機身下裝有一個小的緩衝器。 座艙內設有一名駕駛員,采用了零-零彈射座椅,當電子係統發現飛機的高度和沉降率處於緊急狀態時,可自動將駕駛員彈出。全自動控製係統可以保證飛機在起飛降落時發動機工作狀態、空氣動力操縱麵和噴氣操縱噴管的工作、增穩和導引係統工作的同步。無內裝式武器,每側機翼固定段下麵有兩個掛架,共可掛2000千克外掛物。

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 米格-15“柴捆”戰鬥機

米格-15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0.08米

機長:11.05米

機高:3.5米

最大飛行速度:110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500米

最大航程:1782千米(10000米高空)

武器裝備:1門H-37型37毫米機炮,2門HC-23KM型23毫米機炮,備彈200發

米格-15“柴捆”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噴氣式戰鬥機之一,其突出的高空高速飛行性能、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均優於同時期同類型的西方戰鬥機,因而被視為世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代表之一。該機的設計始於1946年,次年6月首飛,由於第一架原型機製作粗糙,第一次著陸就造成機毀人亡。第二架原型機經過重新設計後於12月成功完成首飛。1948年6月,米格-15投產,並成為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據統計,米格-15各型飛機共生產了16500架以上,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大的噴氣式戰鬥機。

結構特點

米格-15采用機頭進氣形式,機身上方為水泡形座艙蓋,內部設有彈射座椅。其機翼為後掠35°的中單翼,翼下能夠掛2隻副油箱或炸彈。機頭下方為1門37毫米H-37機炮和2門23毫米HC-23KM型機炮。它的主要改型米格-15比斯改裝了推力為2700千克的BK-1型發動機,飛行性能有所提高,該型於1949年投產,到1950年底成為蘇聯空軍的主力殲擊機,並被波蘭、捷克等國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