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戰鬥機2(3 / 3)

現狀堪憂

實戰中創造了神話的F-15“鷹”式戰鬥機,在演習中總是不盡如人意。在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蘇-27戰鬥機與F-15“鷹”式戰鬥機實戰演習的影像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F-15“鷹”式戰鬥機多次受傷,而蘇-27戰鬥機的形象在資料中全部是模糊的,由此可看出兩者在機動性和速度上的差距。更為遺憾的是,在2004年的美俄聯合空戰模擬演習中,F-15“鷹”式戰鬥機一次都沒有勝利。實戰中的絕對優勢和對抗演習中的屢戰屢敗,開始令美國人為它擔憂。

戰績非凡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120架F-15C/D型飛機出動5900架次,48架F-15E型飛機出動2200架次,共擊落伊拉克各型飛機36架,其中包括5架米格-29,2架米格-25,一架“幻影”F.1,而自己卻沒有一架在空中受損。更令人稱奇的是,自參加各種戰鬥到1996年,它共擊落各種飛機96架,卻沒有一架被敵機擊落。2001年11月15日淩晨1時,在阿富汗執行任務的3架F-15E戰鬥機與“捕食者”型無人駕駛機配合,向塔利班部隊逗留的旅館投下3枚GBU-15型精確製導炸彈,消滅了包括“基地”高層人士的近百人和整個車隊。

美國柯蒂斯P-40“戰鷹”戰鬥機

P-40E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40米 機長:9.68米 機高:3.76米

最大起飛重量:3760千克 航程:226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574千米/小時 乘員:1人

實用升限:9920米

動力裝置:1台“艾利森”V1710-39型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12.7毫米機槍,炸彈227千克

P-40“戰鷹”是柯蒂斯公司在P-36的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外形精美的戰機。雖然該機不是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戰機,但價格比較便宜,而且能較快的投產,因此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戰鷹”已成為美軍的主要機種。不過隨著新機種的服役,P-40很快退居二線或擔任飛行訓練任務。除美國外,其他使用P-40的國家還有英國、法國、中國、蘇聯等。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P-40總共生產了13143架,在二戰時期美國各型戰鬥機的總產量中排名第三。

生產曆程

1937年7月,柯蒂斯公司和美軍陸航團簽訂合約,為其生產10架XP-40原型機(該機由P-36A戰機改進而來)。1938年10月首飛,隨後進行了修改。第二年4月27日,美軍訂購了生產型P-40,並定綽號為“戰鷹”。第一架P-40於1940年5月出現,與原型機XP-40相比,它最大的特點是在機頭上部安裝了一個很長的汽化器進氣口。最初的200架“戰鷹”上隻有2挺12.7毫米協調式機槍,在4570米的高度上時速為573千米。

遠走英國

1940年由於歐洲戰事吃緊,英國轉買了此前法國訂購的出口型P-40——霍克-81A,並將其改名為“戰斧”。1940年9月,柯蒂斯公司向英國交付了140架“戰斧Ⅰ”,但由於英國對“戰斧Ⅰ”的性能比較失望,因此這批飛機大部分被用作教練機。在隨後交付的110架“戰斧ⅡA”和930架“戰斧ⅡB”中,柯蒂斯對其進行了改進,主要增強了載油量和火力。1941年,英國“戰斧”在中東投入戰鬥,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擊落的第一批飛機是裝備美國“馬裏蘭”飛機的法國維希空軍。

抗日英雄

“戰斧”在英國空軍的手中,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1941年11月,在將一批“戰斧”分別派往土耳其和蘇聯的同時,還有110架“戰斧ⅡB”被部署在我國雲南地區,由飛虎隊(美國誌願人員航空隊AVG)用於抗擊日軍。當時的中國空軍雖然得到蘇聯的支援,飛行員作戰也十分英勇,但在日本空軍的不斷進攻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到1940年底,中國隻剩下65架飛機,為了從心理上挫敗中國人的抗戰決心,從1939年5月開始,日本經常對尚未淪陷的西南地區進行狂轟濫炸。因此從1940初開始,國民黨政府便全力爭取美國的援助。根據中國空軍官方記載,從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飛虎隊在中國共進行了102次軍事行動,擊落敵機193架,擊毀和擊傷敵機的數量分別為112架和10架,另有112輛軍車、15座倉庫被擊毀,幫助中國空軍度過了最黑暗的時期,成為抗日英雄。

美國格魯曼F2F/F3F戰鬥機

F3F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75米 機長:7.07米 機高:2.84米

最大起飛重量:2042千克 實用升限:9205米

最大飛行速度:425千米/小時 航程:1328千米

動力裝置:1台708千瓦的賴特R1820-2Z“旋風”空冷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7.62毫米勃朗寧機槍,外加2枚52.6千克炸彈

提起海軍的艦載飛機,人們總不免和美國的格魯曼飛機公司聯係在一起。這家老牌的飛機工廠曾為海軍發展出一代又一代性能優良的艦載戰鬥機和其他用途的艦載機,幾乎成了美國艦載飛機的代名詞。F2F/F3F戰鬥機就是該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推出的“成名作”。特別是F3F,它是美國海軍訂購的最後一款雙翼戰鬥機,一直沿用到1940年。

F2F戰鬥機

1931年,隨著海軍FF1雙座海軍戰鬥機的不斷改進,格魯曼公司在1932年提出了建造F2F單座戰鬥機的計劃。 1935年,F2F開始進入“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的VF-2中隊進行服役,開始替代海軍飛行部隊中的部分F4B。F2F裝備有1台518千瓦的普惠公司的R-1535-72型星型空冷發動機,產量僅56架。

F3F戰鬥機

1935年,格魯曼又在F2F的基礎上改良出了F3F。第一種改型F3F-1於1936年服役,最初服役於“薩拉托加”號和美國海軍“浪人”戰鬥中隊。它裝備了R-1535-84發動機,產量55架。第二種改型是F3F-2,它改裝了大直徑的703千瓦1820-22型發動機,產量82架,1938年被配備於海軍陸戰隊的戰鬥中隊以及“企業”號。從F3F-2型改裝出的改良型是F3F-3,僅生產27架,1938年至1939年,服役於“約克敦”號上。

外形特點

F2F和F3F飛機可承受9倍重的重力加速度,和F16、F/A-18基本一致。飛機的引擎罩頂部裝有1部MK Ⅲ4型望遠鏡準具,從小型風擋玻璃板向前伸出,可以修正安裝在機上的2挺7.62毫米勃朗寧固定前射機槍的射擊。

氣動布局

F3F的布局繼承並保留了從FF1和F2F開始為適應艦上操作而故意設計的粗短形機身,采用了全金屬硬殼式水密構造,可耐水上浸泡。F3F的全封閉型座艙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設計,木布結構的雙層機翼則減輕了飛機重量,仍由支柱和張線加強,但上層翼做得很低,而且機長與翼展均比F2F放大了一些。機體表麵也處理得更為“幹淨”,進一步減少了阻力,特別是主起落架輪子能貼緊收入前機身近腹部兩側,這成為當時格魯曼雙翼機的一大特征。

最終結局

1939年,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航空兵中的戰鬥機已全被F2F及F3F替換下來。直到1941年6月和10月,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分別開始購入F4F單翼戰鬥機,從此,F3F完成了它最後的使命。大戰爆發後,陳舊的F3F滯留在海軍各基地內,作為射擊教練機被繼續使用。據統計,至1941年底,當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仍有23架F2F與117架F3F在原現役。從1936年至1939年,F3F共生產出164架,它們都未正式參加空戰。

美國格魯曼F4F“野貓”戰鬥機

F4F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8米 機長:8.76米

機高:2.81米 機翼麵積:24.15米

空重:2612千克 乘員:1人

最大起飛重量:3607千克

最大速度:512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249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1台888千瓦R-1830-86發動機

武器裝備:6挺12.7毫米勃朗寧M2機槍,

執行轟炸任務時機翼下可攜帶2枚100磅炸彈

F4F“野貓”艦載戰鬥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格魯曼飛機廠研製的美國海軍第一代全金屬單翼飛機,該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半期為美國海軍的主力戰機,曾跟隨航空母艦轉戰珊瑚海、中途島、所羅門群島等多個戰場,與日本飛機進行過無數次殊死較量,為美國海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研製曆程

1935年,美國海軍向各飛機製造廠發出製造一種新型艦載戰鬥機的招標要求,格魯曼公司以雄厚的實力得到了軍方的合約。隨後,研製工作以代號XF4F-1開始進行。1936年7月28日,當雙翼型的XF4F-1在競標中即將敗給F2A時,格魯曼公司決定對其進行一次大的改造,除保留格魯曼艦載機傳統的粗短機身外,還將機翼改換為中單翼布局形式。重新設計後的新飛機於9月2日試飛,結果並不理想,但美國海軍仍然肯定了F4F的基本設計。隨後工廠又對其進行了改進,當原型機XF4F-3再次起飛時,終於得到了美國海軍的首肯。

結構特征

F4F粗短機身的前部兩側可半裸式收起主起落架機輪,主翼展弦比小,翼梢為方形、上反。部分外翼可以後折,適應了甲板操作。在向上隆起的機身背部,設有單座封閉式座艙蓋,機尾有高矗的立尾。機頭安裝有R-1830係列空冷星型活塞發動機和三葉變距螺旋槳。機翼配備了數挺機槍。F4F總產量7906架,其中1082架銷往英國,主要型號是F4F-4、FM-1和FM-2。

遠走英國

出乎意料的是,F4F戰鬥機研製成功後首先得到的訂單並不是美國海軍的,而是法國和英國的。當時歐洲戰火即將爆發,法國和英國已深切感受到了戰爭的威脅,於是向格魯曼公司訂購了一批XF4F-3。其中法國訂購的XF4F-3被命名為G36A型戰鬥機,但這批飛機最終因法國失陷而轉售英國,因此F4F的第一個用戶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實戰中,英國飛行員發現這種飛機不但操作簡單,而且能靈活自如的在狹窄的航母甲板起降,因此賜予它綽號“野貓”。

光輝時刻

珍珠港事件爆發當天,日軍空襲威克島,一舉摧毀了美國海軍陸戰隊211戰鬥機中隊裝備的2/3 F4F-3戰鬥機。在關鍵時刻,中隊長普托奈姆少校率領剩餘的4架F4F-3從硝煙中起飛迎擊敵機,表現十分英勇。12月10日,埃爾洛特上尉擊落一架日本“一式陸攻”,成為戰時陸戰隊的第一例戰果。同日,保羅·普特南少校率領4架F4F戰鬥機不僅成功擊毀了日本輕型巡洋艦“夕張”號的水雷炮台和無線電室,使一艘運輸艦中彈起火,埃爾洛特的飛機還擊中了“如月”號驅逐艦的後甲板,引爆了該艦的深水炸彈艙,引起驅逐艦的大爆炸,推遲了日軍登島進程。這次戰鬥在F4F “野貓”的戰鬥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但也使該中隊的F4F戰鬥機隻剩下兩架。

美國格魯曼F6F“惡婦”戰鬥機

F6F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3.05米 機長:10.22米 機翼麵積:31.00米

最大飛行速度:605千米/小時 航程:2258千米

武器裝備:6挺12.7毫米機槍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海軍為了獲得一種能與日本“零”式戰鬥機匹敵的艦載戰鬥機,要求格魯曼飛機製造廠加快F4F後繼型號的開發。1941年初,在進行了多次試驗後,格魯曼公司提出了F6F原型機——XF6F-1的設計方案。該機借鑒了F4F的大量成熟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被設計出來,迫於戰爭形勢,在試飛前就開始建立生產線。1943年1月6日,格魯曼工廠開始向美國海軍交付F6F,“埃塞克斯”號航母的VF-9中隊成為首個裝備F6F的作戰單位。至1943年底,美國海軍的大型航母都裝備了F6F。1943年8月31日,F6F首次參加實戰,之後它如魚得水,在太平洋戰場上創造了無數奇跡。

F6F 家族

從1942年6月26日XF6F-1 成功首飛後,經過多次改進後又相繼出現了XF6F-3、F6F-3、F6F-3N/E、XF6F-2、XF6F-4、F6F-5、F6F-5N/E、F6F-5P、XF6F-6、F6F 無人機等多種型號的F6F戰鬥機。其中,F6F-3是首批生產型飛機,也是第一批用於實戰的飛機。1943年11月在F6F-3的基礎上格魯曼公司又發展出了先進的夜戰型F6F-3N和F6F-3E。為便於在夜間飛行,這兩種機型的右機翼上都安裝了雷達天線。1944年春,曾在太平洋戰場上出盡風頭的F6F-3被F6F-5取代,該型機在主起落架內側的翼根部分增加了一對掛架,可以掛載2枚450千克的炸彈。此外,在外段機翼下還增加了6個機載高速火箭導軌,大大增強了火力。

馬裏亞納獵火雞

1945年6月15日,在馬裏亞納群島附近,日本艦隊搶先出動4波共計326架飛機攻擊美軍,但日軍的攻擊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10時許,空戰進入高潮,作戰經驗豐富的美軍飛行員大開殺戒,“埃塞克斯”號航母的戰鬥機大隊長麥坎貝爾首先駕駛F6F衝入日機編隊,一舉擊落4架日本飛機。在另一邊,來自“列克星頓”號航母的弗雷西爾中尉在離日機60米的距離上連連開火,耗彈60發就擊落敵機6架。在美軍的猛烈進攻下,日機紛紛中彈墜海,甚至出現了15架飛機同時墜落的場麵。在這次戰役中,日本的326架飛機被擊落315架。有美國飛行員甚至在電話裏興奮的大喊:“這真像古代獵火雞啊!”於是這場激烈的海空大戰以“馬裏亞納獵火雞”的標題被載入史冊。

生產概況

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幾個月,日本海軍已蕩然無存,美國海軍裝備的F6F隻能執行一些武裝偵察或搜索任務。作為專門對抗“零”式戰鬥機而設計的飛機,隨著“零”式戰鬥機的一架架墜落,F6F的使命也基本完成。至1944年4月停產為止,各型F6F戰機共生產了12272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眾多戰機中,它創造了一項無可比擬的記錄: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共擊落敵機5155架,占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飛機擊落敵機總數(6477架)的80%。盡管F6F顯得比較笨重,但其堅固耐用的性能仍然使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的最佳戰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