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菲亞特CR.42戰鬥機
CR.42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70米 機長:8.27米 機高:3.59米
最大飛行速度:430千米/小時 航程:721千米
實用升限:10150米
動力裝置:1台菲亞特A.74 RIC38 星型發動機
武器裝備:4挺12.7毫米機槍
菲亞特CR.4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投入使用的雙翼戰鬥機,也是意大利菲亞特飛機廠研製的最後一種雙翼飛機。西班牙內戰中,由於CR.32戰鬥機的出色表現,意大利軍方決定以CR.32為樣本設計一種新式雙翼戰鬥機。新飛機被命名為CR.41,於1936年開始設計,研製成功後即被送上西班牙戰場,以檢驗實戰效果。但由於德國強大的BF-109也參加了戰爭,因而CR.41的性能相比略遜一籌,於是意大利軍方決定對其改進,這便導致了CR.42的問世。
結構特點
作為最後一型雙翼飛機,CR.42依然采取了陳舊的雙翼氣動布局,但飛機的各個構造部分比以前更加堅固,在一些細節上也做了重新設計。該機的機身使用鋼管焊接件作為承力結構,同時大量使用鋁合金和鋼來製造飛機的整體和發動機整流罩,前後機身分別用鋁板和亞麻布做蒙皮。其下機翼麵積明顯小於上機翼,呈典型的“一翼半”構形,上下翼之間用W形鋼質支柱加強。由於機翼的特殊結構因而獲得了良好的空中機動性。正是依靠這一性能,CR.42贏得了匈牙利、比利時、瑞典等國空軍的定單。
意大利馬基M.C.200“閃電”戰鬥機
M.C.200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0.58米 機長:8.19米 機高:3.51米
最大飛行速度:503千米/小時 航程:870千米
實用升限:8750米 乘員:1人
武器裝備:2挺12.7毫米機槍,部分機翼上加裝2挺12.7毫米機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意大利在飛機設計方麵已經達到了一流水平。1931和1934年,意大利天才飛機設計師馬裏奧·卡斯托蒂設計的水上飛機曾兩次在“施奈德杯”競速賽上獲得冠軍。在成功設計多種水上飛機後,馬裏奧·卡斯托蒂所在的馬基公司於1935年開始按照意大利空軍的要求研製新型戰鬥機。不久,在馬裏奧·卡斯托蒂的領導下,一種新型的上單翼單座戰鬥機麵世,這就是後來的M.C.200“閃電”戰鬥機的原型機。
結構特點
M.C.200采用全金屬結構,機身呈流線型,座艙可以為飛行員提供良好的視野,配備在機首的2挺機槍可穿過螺旋槳射擊,動力裝置的設計類似於菲亞特G.50戰
鬥機,但發動機罩有所不同。在最初的試驗中,M.C.200曾遇到了發動機功率不足、續航力不夠等問題,在不斷進行飛行試驗後,這些問題通過改為下單翼設計而得以解決。
投入戰鬥
經過反複試驗後,M.C.200加入了意大利空軍。1940年夏天,144架M.C.200被分配給護送S.79s運輸機通過馬耳他的各戰鬥機中隊。1940年11月,2架M.C.200在西西裏島擊落了1艘大型英國飛艇,當月還與英國著名的“颶風”戰鬥機展開了多次空中格鬥。在馬耳他空戰最激烈的時候,M.C.200機群曾為德國飛機對馬耳他島的空中偵察提供了掩護,並積極參與了北非、巴爾幹、希臘和蘇聯等意大利軍隊參戰的所有戰場上的大部分戰役。
損失慘重
在蘇聯戰場上,M.C.200經曆了嚴峻的考驗:惡劣的天氣經常使它的加熱器和鼓風機不能充分工作,為了啟動發動機必須把啟動裝置和發動機油預熱。此外,極度的寒冷常常使液壓起落架失靈,飛行員也為了躲避嚴寒不敢敞開艙蓋駕駛,而護目鏡、擋風玻璃常因結上冰霜而影響觀察和射擊。即使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M.C.200仍以損失15架的代價,取得了擊落蘇聯88架飛機的戰果。1943年1月17日,隨著M.C.200所在的意大利第21航空群在蘇聯工作任務的完成,M.C.200投入到了阻止盟軍登陸南意大利的防禦戰中。至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共生產1153架的M.C.200剩餘不足100架。
日本三菱A6M“零”式戰鬥機
A6M2 22型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2.00米 機長:9.06米 空重:168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410千克 實用升限:10000米
最大飛行速度:533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3100千米
A6M“零”式戰鬥機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飛機,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飛機的招牌型號,它在太平洋戰爭中自始至終都是戰鬥的主力。該機於1938年開始研製,設計工作是在絕對保密的狀態下進行的。1939年4月1日,第一架原型機——“12號試驗艦載戰鬥機”裝配成功,7月6日順利進行了試飛,隨後進入完善階段。後來,海軍當局將其正式命名為三菱A6M式艦載戰鬥機,習慣上稱為“零”式或“零戰”。
結構與性能
“零”式戰鬥機最大的優勢是具有優異的垂直機動性能,在與其交戰時,很難從背後將其咬住,甚至還有可能被迅速反轉咬住,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堀越二郎大膽的設計。“零”式戰鬥機采用含微量鉻錳的超硬鋁合
金對飛機的桁梁進行革新,設計了極小的機翼,並使機身的重量盡可能減輕,以彌補發動機的功率不足,同時保證了極大的續航能力。由於對重量的要求,該機省去了裝甲防護,但大量鋁合金的采用,卻導致機體極容易燃燒和解體。這也是當時日本所有飛機的共同弱點,有人甚至開玩笑地將日本飛機稱為“空中打火機”。
首次參戰
1940年9月13日,我國四川境內淒厲的警報聲再次響起,日本的轟炸機群再次飛抵重慶上空,中國空軍裝備的伊-15、伊-16等戰鬥機先後起飛迎戰。當中國戰鬥機逼近日本混合機群時,發現伴隨轟炸機而至的戰鬥機與日本的97式和96式戰鬥機有所不同,這種新型戰鬥機不但速度快、機動性強而且火力也相當凶猛。經過一場慘烈的交戰,中國戰鬥機被擊落13架,11架受傷,10名飛行員犧牲,而日本戰鬥機無一損失,這是抗戰以來中國空軍最慘重的一次損失。而這種新型戰鬥機正是日本著名的“零”式戰鬥機,參與這場戰鬥的是尚未完全定型的A6M1型。
生產概況
“零”式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生產數量最多的飛機,總產量為10425架,且型號眾多。其中A6M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主要的型號,該機曾鏖戰於珍珠港和中途島上空,創造了“零”式神話。隨後,日本又研製出A6M3型,該型改善了橫向操縱性,時速略有增加,但航程減少。1942年秋天,在A6M3(又稱32型)基礎上三菱公司又研製出了“零”式22型。此後,由於日本人對“零”式戰鬥機過於自信,影響了“零”式戰鬥機的更新換代。隨著美國對“零”式戰鬥機性能的熟悉,以及針對該機推出的F6F“惡婦”式戰鬥機參戰,“零”式戰鬥機在戰場上的主動權喪失殆盡,再加上其脆弱的機體,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零”式幾乎成為被獵殺的飛鳥。
美國波音F4B/P-12戰鬥機
F4B/P-12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10米 機長:6.20米 機高:3米
最大起飛重量:1551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301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1台R-1340型“黃蜂”空冷星型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機槍,可攜帶210千克炸彈
1928年,美國老牌戰鬥機製造商波音公司自費研製了一種新型雙翼單座戰鬥機,第二年6月交美國海軍試用,並命名為F4B。不久美國陸軍航空兵也訂購了一批F4B,改稱為P-12。這兩種機型在外觀上區別不大,隻是海軍型加裝了一些供艦上使用的設備,如著艦鉤等。雖然F4B/P-12曾一度成為美國陸、海航空隊的中堅力量,但一直沒有機會參加真正的戰鬥,1938年隨著F3F和P-26分別加入美國海軍和陸軍,F4B/P-12開始退居二線,隨後被改裝為靶機、雜用機、教練機或聯絡機使用。
早期型號——P-12A
F4B/P-12戰鬥機的最早型號為P-12A,裝有美國人引以為榮的NACA發動機整流罩,在駕駛員座艙的前方,並列裝有2挺機槍。為了防止上層機翼的下洗氣流衝擊飛行員的頭部,在機身背部特意安裝了一個凸出的背脊物,這成為F4B/P-12典型的外形特征之一。兩年後,P-12A的改進型問世,該型換裝了氣缸冷卻效果更佳的環形發動機罩,最大速度可達308千米/小時。
結構特征
F4B/P-12的機身采用鋼管構架承力,鋁板作蒙皮,主機翼仍采用木質骨架,外包布質蒙皮,屬於典型的半金屬結構。雖然該機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行的雙翼布局,但其整體構造更加緊湊和堅固,各零部件在細節設計上趨向完美。此後,盡管又在P-12的基礎上衍生出了上單翼形式的P-15,但美國陸軍仍繼續采購P-12C 和P-12D等改進型。在另一種改進型——P-12E的基礎上,采用了在波音218型實驗飛機上試用過的金屬機身,改進後的三點式起落架的尾撬部分換裝了現代化的小尾輪,機身內安裝有容量為210千克的油箱,同時機腹下可另掛一隻容量相同的副油箱。
海軍改型
除陸軍使用的P-12在不斷改進外,海軍方麵也在F4B的基礎上研製了和P-12一模一樣的F4B-1。除此之外,還發展了改裝“陶南德”發動機罩的F4B-2改型。不久,又研發了全金屬硬殼機身可兼做輕型俯衝轟炸機的F4B-3和F4B-4。其中F4B-3的腹下可掛1枚100千克的炸彈,用來攻擊水麵目標,而後者則可掛兩個50千克或總重210千克的炸彈。
抗日烈士
1932年2月,美國飛行員肖特曾駕駛一架與P-12B同型的波音218來華,為波音公司進行推銷表演。恰逢日軍偷襲中國領空,肖特不顧個人安危,駕駛波音218與日本飛機展開了周旋,不幸在蘇州上空被日本海軍13式艦載攻擊機擊落,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空戰中犧牲的第一位烈士。
美國波音F-15“鷹”戰鬥機
F-15C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3.05米 機長:19.43米 機高:5.63米
最大飛行速度:266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300米
動力裝置:2台F100-PW-100渦扇發動機 乘員:1人
武器裝備:1門20毫米M61A1機炮,機身和機翼下方可掛7300千克各種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軍方對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極大改變,他們認為未來的戰爭必將是一場核大戰,因此對所有的軍事資源和軍事理論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將戰鬥機的設計重點放在核武器投射能力和防空截擊能力上。然而,此後爆發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實戰證明,美國軍方的想法並不符合實際,未來戰鬥機不但要速度快,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能。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軍方提出F-X計劃,1969年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現已並入波音公司)奪標,1972年7月F-15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多次試飛證明,F-15完美體現了美國空軍“空中優勢戰鬥機”的概念,既可以用於奪取戰區的製空權,同時也可兼顧對地麵的攻擊。事實上,即使在今天,F-15“鷹”式戰鬥機仍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戰鬥機之一。
設計特點
由於吸取了越南戰爭的教訓,F-15對視界問題相當重視,因而采取了大型氣泡式座艙蓋,整體式風擋,座椅的安排也較高,飛行員可將身體的1/3露出機身外,因而視界相當開闊。該機的機身采用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共分為三段,其中前段主要包括機頭雷達罩、電子設備艙和座艙,後段為發動機艙。機翼采用了切尖三角翼,這種結構形式有利於增大機內容積,同時可使飛機在跨音速區的阻力增加變得平緩。
武器精良
精良的武器裝備是F-15“鷹”式戰鬥機的另一大特點,該機上安裝了1門M61-A120毫米六管機炮,備有940發炮彈。機身和機翼下方可掛總重7300千克的武器,主要武器有AIM-9L“響尾蛇”近距空-空導彈、AIM-7F“麻雀”中距空-空導彈、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以及對地麵攻擊的各種炸彈和火箭彈等。其中,AIM-7係列導彈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可用於超視距攻擊,在越南戰爭中拉開了超視距作戰的序幕。作為當時未來主力製空戰鬥機的F-15就選擇了AIM-7係列導彈的第三代——AIM-7F“麻雀”作為超視距主戰武器,配合APG-63雷達使用,以爭取“先敵攻擊”的優勢。
“鷹”氏家族
1974年11月F-15開始裝備於美國空軍,服役至今已30餘年,也發展了許多改型。在1979年以前,共發展了A、B、C、D四個改型。其中A型是早期單座型戰鬥機;B型是早期雙座教練機;C型由A型改進而來,主要是在發動機進氣道兩側增加了保形外掛油箱或在這裏增裝各種先進的探測設備和電子幹擾設施;D型是C型的教練機。1980年2月,麥道公司將F-15B型雙座戰鬥教練機改裝成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為主的雙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這就是後來被稱為雙重任務戰鬥機的F-15E“攻擊鷹”的前身。同年,美國空軍提出在F-15E和通用動力公司改裝的F-16E兩種飛機中任選其一取代F-111型戰鬥轟炸機。經過兩輪試飛後,美國空軍宣布F-15E獲勝。1986年12月11日,生產型F-15E首飛,兩年後交付使用。
最初的尷尬
最早進入美國空軍服役的是F-15A/B,1976年1月它們被分配到內利斯空軍基地擔負戰鬥值班任務。然而換裝了新型戰鬥機的興奮很快被一係列故障引起的煩惱所替代,飛行員發現F-15上的F100發動機存在著嚴重的可靠性問題。這一方麵是由F-15複雜的使用環境所引起的,另一方麵則源於美國空軍低估了飛機在一個起落過程中發動機的循環次數,沒有考慮到這種高性能的戰鬥機在進行空戰機動時發動機油門變化的頻繁和劇烈。好在這些問題通過調整設計得到解決,但隨後又出現了低壓壓氣機停轉失速更為嚴重的問題。雖然這一故障也順利排除了,但由於發動機的問題,造成了大批F-15停飛,交付推遲,這一問題直到F100發動機恢複生產才徹底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