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些情況,毛澤東獨領風騷,對中聯部的幹部吟詩鼓勵:“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毛澤東還對蘇聯駐華大使說,這場論戰是不可怕的,天塌不下來,草木照樣生長,女人照樣生孩子,魚兒照樣在水裏遊。毛澤東的氣魄,真是豪氣衝天了。
1963年至1964年,中蘇論戰達到高潮。中蘇商定於1963年7月6日至20日在蘇聯舉行會談。在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下,毛澤東再次點將鄧小平為團長。蘇方團長仍是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這也是赫魯曉夫時期中蘇兩黨代表團最後一次接觸。
中蘇兩黨代表團會談期間,鄧小平顯示出非凡智慧和氣魄。當時中共代表團的發言,除在國內準備一個綜合性提綱外,基本上都是臨時準備。具體工作方式是,在鄧小平主持下,代表團成員商定每次發言要點,由顧問們集體討論撰稿,送鄧小平和代表團審定。這中間,采取流水作業,顧問們每擬就幾頁,便由翻譯組立刻譯成俄文。
鑒於以往中蘇會談中,蘇共代表團慣於打斷對方發言、亂吵一氣,鄧小平建議,這次談判雙方代表團交替發言,“在對方發言時,不要打斷”。會談的第一天,首先由蘇方“大理論家”蘇斯洛夫發言。他滔滔不絕,作了長達70頁的講話,對中共大加指責和攻擊。鄧小平耐心地聽著,不露聲色。隔日的會談,由鄧小平首先發言。他沉著堅毅,擺事實,講道理,全麵闡述中共對一係列重大國際問題的看法。
鄧小平指出,中共代表團是抱著消除分歧、加強團結的真誠願望而來的;你們的發言並不像你們所說的那樣使用共產黨人應有的心平氣和的同誌式的語氣,而是毫無根據地指責和攻擊中國共產黨,對此,我們是不能同意的。他還說,為了消除分歧,加強團結,雙方在會談中都要坦率;你們在發言中坦率地講了自己的觀點,這樣並不壞。
鄧小平的發言,凝重而得體,既後發製人又掌握主動,顯得光明磊落,落落大方,無懈可擊。
在鄧小平發言過程中,蘇共中央書記兼中央聯絡部部長安德羅波夫不斷離開會場,向赫魯曉夫打電話彙報情況,請示對策。
在中蘇兩黨代表團第四次會談時,鄧小平指出,兄弟黨之間的關係本來應當是獨立的、平等的,沒有什麼“領導黨”、“被領導黨”、“上級黨”、“下級黨”的區別,問題正是由於你們堅持著列寧所一貫反對的大國沙文主義。在你們的眼裏,哪裏還有什麼兄弟黨關係準則。
鄧小平的發言,一貫從容不迫,成竹在胸,機智敏捷,要言不煩。
在此期間,按照外交禮儀,赫魯曉夫以蘇共中央主席團名義宴請中共代表團。席間,鄧小平指出,彼此之間的分歧,是相當嚴重的、深刻的,但是沒有理由不團結起來。
赫魯曉夫一再說:“實質上不存在分歧。”
經過幾輪交鋒,中蘇第四次會談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共代表團提出暫時告一段落,等適當時候再繼續會談,蘇方表示同意。既然如此,會談公報在表述時應采用“雙方議定”的措辭,可是蘇方堅持寫上“根據中共代表團的建議”。鄧小平一派大將風度,說:“那沒有關係”,“保留可以”。
7月21日,中共代表團乘兩架專機回到北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領導同誌,黨政軍各部門和首都各界群眾代表5000多人,在機場熱烈迎接,到處是紅旗、彩旗和標語、橫幅。
中共代表團剛剛走下飛機舷梯,毛澤東就率先迎了過來,與鄧小平親切握手,又讓少先隊員獻花,並與代表團成員合影留念,表明了對鄧小平等同誌的支持和肯定。
事隔多年,鄧小平在回憶中蘇兩黨最後談判情景時,仍然頗有感慨。1981年1月12日,在會見法國社會黨領袖密特朗時,他講到雙方談判就是吵架。1963年中蘇兩黨的最後破裂也很有意思,赫魯曉夫給我們送行的那一天,就是美國、英國、蘇聯部分核武器禁試條約簽字的同一天。這一天簽訂的這個條約,當然有美國和蘇聯相互限製的含義,但最重要的是美國和蘇聯聯合起來限製中國發展核武器。讓赫魯曉夫沒有想到的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給了他一個很好的回應。
1964年10月中旬的一天夜裏,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突然要求會見中國有關方麵負責人。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立即給中聯部副部長伍修權打電話,請他出麵接待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聽取他的重要情況通報。因為中聯部機關都已下班,伍修權隻得在自己家裏的客廳接待蘇聯大使,由中央辦公廳的閻明複做翻譯。
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帶來一個重要消息——“赫魯曉夫由於健康原因下台”。就在這一天,完全是偶然巧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這樣,就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和赫魯曉夫的下台聯係到了一起。這個“爆炸性”消息,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對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後期中蘇兩黨、中蘇兩國關係的曲折曆史,鄧小平作了精辟總結。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會見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時,以其特有的政治家的戰略遠見和宏偉氣魄,作了“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談話,對中蘇關係的曆史進行了回顧,對中蘇關係的曲折進行了評價,對中蘇關係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事前,有關方麵準備了一大摞關於中蘇兩黨、中蘇兩國關係發展曲折曆史的資料,報送鄧小平參考、閱讀。鄧小平一直放著,沒有審閱。
5月16日,鄧小平會見戈爾巴喬夫這一天,特意提前來到會見大廳,中國外交部送上準備好的一摞會談參考資料,鄧小平輕輕推開,也沒有看。
他獨自坐在沙發上,頭靠沙發,微微閉起雙目,仿佛閉目養神,實際上是一個人在靜靜沉思,梳理思路……鄧小平本人就是中蘇關係的親曆者、見證者、過來人。所有的一切中蘇關係,都在他的頭腦中積澱著,往事曆曆在目,何須翻閱“參考資料”、“會談口徑”呢!
中蘇最高級會晤開始後,鄧小平和戈爾巴喬夫首先互致問候。
當進入會晤主題時,鄧小平一開口,就說:
中國人民真誠地希望中蘇關係能夠得到改善。
我建議,利用這個機會宣布:中蘇關係從此實現正常化。
我們這次會見的目的是八個字:結束過去,開辟未來。
鄧小平的話,高屋建瓴,氣勢磅礴;先聲奪人,氣貫長虹。
鄧小平的言行,一舉手一投足,足以扭轉乾坤,震動世界。
在場的中國方麵人員,心中暗暗敬佩鄧小平的巨大氣魄和政治遠見——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的胸懷、政治家的氣魄、政治家的遠見。
聽了鄧小平的話,戈爾巴喬夫感到十分高興。
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是戈爾巴喬夫這次訪問中國的重要使命。
現在,戈爾巴喬夫終於放心了——這次訪華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接著,鄧小平從曆史到現實,深刻闡述了中國的原則、立場:
結束一下過去,就可以不談過去了,重點放在開辟未來的事情上。但是,過去的事完全不講恐怕也不好,總得有個交代。我講講中國人、中國黨的一些看法。對這些看法,不要求回答,也不要辯論,可以各講各的。這樣有利於我們在更加紮實的基礎上前進。我隻想簡單講兩點。一是講講曆史上中國在列強的壓迫下遭受損害的情況,二是講講近幾十年,確切地說是近三十年,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
先談第一個問題。從鴉片戰爭起,中國由於清王朝的腐敗,受列強侵略奴役,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欺負中國的列強,總共大概是十幾個,第一名是英國,比英國更早,強租中國領土澳門的,是葡萄牙。從中國得利最大的,則是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沙俄,在一定時期一定問題上也包括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