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人之感邪氣,其表虛泄而汗出者,名為中風,其表實閉而無汗者,名為傷寒。”
太陽傷寒證(太陽表實證,風寒表實證,麻黃湯證)
【臨床衷現】
主症: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而喘。
副症:呃逆,頭項強痛。
舌脈:舌苔薄白,脈浮緊。
【診斷要點】
必須具備主症。
具備副症加典型舌脈。
具備起病較急,發病前有感受風寒的病史。
【證候分析】
太陽傷寒證發熱為寒邪傷衛,邪正相爭之表現。惡寒,說明有表證存在,其機理有二,一是傷者惡之;二是寒邪傷衛,肌膚失煦。頭痛身痛,係衛陽鬱閉,營衛運行不利,氣血循行不暢之故。無汗而喘,脈浮緊等,為寒邪外束,玄府閉塞,營陰鬱滯,肺氣不宣而得。寒邪迫肺,幹於胃,胃氣不降則嘔逆。風寒外束,經氣不利,不通則痛,故有頭項強痛。
【治療法則】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代表方劑】麻黃湯。
【方藥加減】
皮膚脫屑:其特點是皮膚表麵脫屑,有如糠秕、鱗片,初起感周身不適,無汗,惡寒。治以麻黃湯合四物湯隨證加減。
藥物過敏:其特點是用藥(青黴素)後,顏麵浮腫,呼吸困難,猩紅熱樣皮疹。治用麻黃湯加川芎、當歸、荊芥、防風、蟬蛻、茯苓等。
【類證鑒別】
太陽傷寒證與太陽傷寒經氣不利證:後者為前者的兼證之一,二證同有發熱惡寒等表證。不同點:太陽傷寒證,有頭項強痛,太陽傷寒經氣不利證,有項背強痛,其鑒別點在於,項背強痛較頭項強痛的病變範圍大,程度重,二者並無根本上區別。但治療上,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太陽傷寒經氣不利證用葛根場。
太甶傷寒證與太陽表寒裏熱證:後者為前者的兼證之一,二者同有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等症,但太陽表寒裏熱證,非但有表寒的症狀,還有裏熱的一些臨床表現,如煩躁口渴,小便黃等,而太陽傷寒證的症狀,為隻有外寒,無有裏熱,故二證在臨床上不難鑒別。
太陽傷寒證與太陽表寒裏飲證:後者為前者的兼證之一,二證皆為風寒外束,都具有表實證的特點。不同點:太陽表寒裏飲證的病機除風寒外束外,還兼裏飲內伏,臨床上可見口渴、幹嘔、下利、小便不利、咳等水飲內停的證狀,且咳喘的特點也不相同,太陽表寒裏飲證的咳喘,為痰多色白兼有清稀泡沫,而太陽傷寒證的咳喘,為咳聲重濁,痰白而少。
太陽傷寒證與少陰陽虛寒濕證:二者均有身疼痛,骨節痛,背惡寒。不同點:少陰陽虛寒濕證的上述症狀,是陽氣衰弱,陰寒留滯於筋骨關節之間而得,必有無熱惡寒,手足寒涼等少陰寒化證的表現。太陽傷寒證諸證的產生是風寒束,經氣不利,必與發熱惡寒,無汗,脈浮並見。二者一虛一實,一寒一熱,實熱者為太陽傷寒證,虛寒者為少陰陽虛寒濕證。
【現代研究】
麻黃湯的藥理作用:
本方主要作用在於調整體溫中樞,擴張皮膚血管,增加皮膚和粘膜的血液循環,使機體抗病機能集中於體表,促進汗腺的排泄,使體溫降低,機能恢複。麻黃所含生物堿中主要為麻黃堿,藥理實驗有興奮心髒、收縮周圍血管、升高血壓及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對哮喘有效,高血壓患者應慎用;麻黃油有發汗作用,對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苦杏仁所含苦杏仁甙,水解後產生氫氰酸,少量能抑製咳嗽中樞的興奮,故有鎮咳作用。
【病案舉例】
孫XX,男,68歲,農民。因操勞過甚,感受風寒,發熱頭痛,無汗,渾身關節皆痛,已2—3天。適其子從部隊回家探親,予服西藥等未效。來診時症見兩脈浮緊帶數,舌苔薄白,身灼熱無汗,微喘,氣息稍粗,自訴骨關節酸楚煩疼較甚,似屬麻黃湯證。然慮其年高,用此發汗峻劑可能有弊,故對其子說明,囑其注意觀察,症性有變,隨時來診。即處麻黃湯。
處方: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2劑。數日後,其來說,服藥2劑後病已愈。(《傷寒論方醫案選編》)
【文獻摘錄】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充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噔,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溯源集》:“身體骨節痛,乃太陽寒傷營之表證也。然在太陽,則脈緊而無手足寒之證,故有麻黃湯發汗之治;此以脈沉而乎足寒,則知寒邪過盛,陽氣不流,營陰滯澀,故身體骨節皆痛耳。且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能充實於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脈之見證也,故謂之少陰病,而以附子湯主之,以溫補其虛寒也。”
太陽中風經氣不利證(太陽中風兼項背強證,桂枝加葛根湯證,太陽表虛經輸不利證。)
【臨床表現】
主症:發熱,汗出,惡風寒,項背部強板不舒。
副症:鼻鳴,幹嘔。
舌脈:舌苔薄白,脈浮緩。
【診斷要點】必須具備主症。⑶具備副症及典型舌脈。具備起病較急,發病前有感受風寒的病史。
【證候分析】
太陽中風經氣不利證,即是在太陽中風證的基礎上,以項背強幾幾症為矣出。是短翼之鳥伸頸欲飛不能貌,項背強幾幾,是形容項背部強板不舒較重,俯仰回顧不能自如。它比頭項強痛在病位上為廣,在病情上為重。是由於風邪侵入太陽經輸,經氣不利,津液不布,經脈失於潘養所致。
【治療法則】解肌祛風,升津舒經。
【代表方劑】桂枝加葛根湯。
【方藥加減】
頭痛:其特點是頭痛發熱,惡風,汗出,項強,遇風冷則頭痛加劇,治用桂枝加葛根湯加白芷、芥穗等。
抽搐:其特點是軀體不自主性抽搐,持續性顫抖,但坐不能平臥,經西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治用本方加茯苓、黨參、龍骨、浮小麥等。
斜頸:其特點是感受風寒後,頸項偏斜,不能轉動,壓之疼痛,惡風、汗出。治用本方加夭花粉。
風疹:其特點是疹出如粟,每日必發,逢汗出遇風則加重,病發則全身肌腠不舒。治用本方加防風、黃芪等。
【類證鑒別】
太陽中風經氣不利證與柔痙:二者均有項背強直,汗出,惡風等證,均為外感風寒之邪,內因津液不足,傷及太陽經脈所致,並且證屬太陽,不離於表,都當以解表為主。不同點:柔痙症狀一般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證,且外感內傷均可致接,在病情上較本證為重,故不難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