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腫瘤科證候(3 / 3)

巴陵一小旦,年三十餘歲,聲始嘶而漸小,漸增咳嗽、脈六至而澀……令其停唱靜養,陰藥可以回春、不然縱藥無益。彼雲:雙親在堂,靠此供養,勢不能停唱,力不忍袖手。與右歸飲方,彼夜間服藥,日則歌舞,半載即亡。此因不能保養,徒藥難濟,自誤其命之一也。

(清任瞻山《瞻山醫案》)

王XX,男,55歲。於1968年1月出現咳嗽痰中帶血,呼吸不暢,時胸悶氣短,胸背疼痛,下午發熱。經某醫院X線檢查發現右上肺腫物約10%,按肺結核治療2個月無效。經天津某醫院檢查,發現頸淋巴結已腫大,4為肺癌。1968年2月1日末譯查麵色蒼白,體質消瘦,苔白厚膩,兩脈竑弦而緊。兩手十指均無甲印,舌、腮印(十),胃脘及臍左壓痛(十),胸腹白點(十)。症屬寒淤氣滯毒結,治以辛溫化淤,破氣驅毒,攻下為主。

成藥處方:化毒片早晨空腹服1—5片,1213液日60—100血1,口服。

湯藥處方:白花蛇舌草15克白茅稂15克鬱金15克莪術15克三棱15克薏米20克二醜30克檳榔30克海藻15克牡蠣15克幹蛤蟆1個藿香10克丁香10克祁蛇6克熟地20克黨參15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眼藥至1970年11月10日一切不適症全部消失。經天津某醫院拍片檢查,右肺癌腫消失。1982年追訪,仍健在。(《癌症的治療與預防》)

張XX,男,54歲。於1972年6月體檢時發現右肺陰影。當時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多日。按肺部炎症治療效果不佳。1973年1月拍片檢查,確診“肺癌”。1973年2月15日來診。查體:體質消瘦、精神差,兩手六指有小甲印(偏寒),舌、腮印(十),耳殼結節(士),胃脘及臍左壓痛(士)。脈沉細而遲。病屬偏寒淤滯毒結,治以溫陽破淤驅毒。

成藥處方:化毒片每日5片,胃丹片每日5片,1213液日每60毫升;爭光黴素每日1支;環磷酰胺每日2片。

湯藥處方:白花蛇舌草30克杏仁10克白茅根15克幹薑10克五味子10克細辛3克海藻15克牡軛15克破故紙15克小茴香15克蛤蟆1個竹茹15克藿香10克滑石10克藤梨根20克黨參15克百部30克百合15克。水煎服,早晚分服。

服藥至1973年4月16日,自覺症狀好轉。6月22日拍片得查,明顯好轉。繼續服藥,至1973年9月和1974年6月各拍片檢查1次,均比上次有明顯好轉,不適症狀消失。14年後的1987年隨訪,仍健在。(《腫瘤的治療與預防》)

邢某、男、54歲。1979年7月因咳嗽,左胸痛在北京某醫院就診。拍片後診為周圍性左肺肺癌,因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肌勞拫、不能承受手呆治療,采用氮介等治療,效果不明顯。我診後予清肺補氣湯合五葉湯每日1劑。1986年3月在山西腫瘤醫院複查,拍片見左上肺肺癌2.1X2.6厘米,和四個月前的結查相差不大。

全XX,男,56歲,教師。1981年年冬,在體格檢查時發現右側肺部有形邊緣清晰的1.5X1.8厘米的陰影,後到太原等地大醫院診斷為肺癌,作右肺葉切除。術後2月,右腋下淋巴結腫大,伴胸膜轉移,用環磷酰胺和氮介抗癌效果不佳,後投以五葉湯,3個月症狀減輕,精神好轉。五葉湯的組成為:玉米葉60克桑葉15克竹葉6克棗葉30克大青葉15克。製法:用新鮮玉米葉先煎,再和其他葉煎。文火煎10分鍾,或開水泡當茶飲。

經現代科學研究,玉米葉含有抗癌作用的多糖類物質,動物實驗證明,玉米葉可以抑製癌瘤生長,尤其對肺癌有效。配大青葉清熱消腫,加棗葉清熱除瘤,桑葉具有降氣化痰,斷痰絲化頑痰,清肺氣、降肺火、通調水道、祛痰散結之作用。此方五葉,以葉治葉,觸類旁通地起到治療作用。

工人李某,56歲,被診為肺癌後,堅持喝五葉湯而維持生存,並將此方傳人而獲效。(《偏方治大病》)

【文獻摘錄】

漢張促景《金匱要略方論》“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虛數者為肺痿。”

宋陳客《三閃病證極方論》“病者寸:脈虛而數,按之澀。身冷,內煩,多晚,唇燥,小便反難,大便如爛瓜豚腦狀。欲咳不咳,咳出幹沫,唾中出血,心中溫溫液液,上氣。喘滿。或燥而渴者,多因發汗,利小便。或嘔吐,消渴,數服快藥,重亡津液,致熱在上焦,致成肺痿。”

清趙濂《醫門補要》“表邪遏伏於肺。”

食道癌(噎膈)

【臨床表現】

主症:早期主要為咽下食物梗噎感,中晚期呈吞咽困難,進行性消瘦。

副症:胸骨後疼痛,食管內異物感,食物通過食道緩慢,咽喉幹燥並覺得緊縮,頸部發緊,胸骨後悶脹不適,有時劍突下疼痛。舌脈:氣鬱為主者多見苔白脈弦;血瘀為主者多見舌暗、脈澀細;陽虛為主者多見舌暗脈弱,晚期多見舌質紫紅。

【診斷要點】必備主症及相應副症。具有較長時間病程。

結合X線、食道細胞學、食道鏡等診斷學檢查確診。

【證候分析】

本病多由情誌因素導致。因七情鬱結,氣鬱化火,胃津不足、胃失潘養,脾虛生濕,痰濁中阻等因素,導致邪毒生於食道,而食物下咽不順,通過食道不利,久之則呈吞咽困難,甚則滴水難入,邪毒久居,故食管內有異物感,食物通過食道緩慢、胸骨後疼痛,頸部發緊。由於食物難入,化源不足,機體失於氣血濡養,故呈進行性消瘦。

本病多見40歲以上男性患者,北方比南方發病率高。並與生活區域、生活習慣等有關:如嗜酒,喜食醃酸菜,食物過熱,過冷,過硬等等。長期的精神不良刺激對本病的發生有重要影響。氣血虧損、年高腎虛或先天稟賦不足作為內因與食道癌發病有關。總之,食道癌之成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治療法則】

以疏肝解鬱、瀉火解毒、燥濕祛痰、治血化瘀、補益氣血為主。酌情加入有針對性的抗癌中草藥。

【代表方劑】

逍遙散、旋複代赭湯、益胃湯、清濕化痰湯、白虎湯、五汁安中飲、人參歸脾丸等。

【方藥加減】

肝氣鬱結:症見進食不適,口苦苔滿,煩躁易怒。苔薄黃,脈弦細,治以疏肝散結為主,方用逍遙散合旋複代赭湯加減。

肝火內鬱:症見吞咽困難,煩躁易怒,口千苦,喜冷飲,便溺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疏肝解鬱瀉火為主,方用當歸龍薈丸加減。

胃陰不足:症見吞咽困難,甚則滴水難進,咽喉幹燥,胃脘疼痛,大便燥結。舌紅無苔,脈細數。治以甘寒益胃生津為主,方用益胃湯加減。

痰濕中阻:症見吞咽困難,胃脘痞悶,嘔惡痰多。舌苔粘膩,脈濡緩。治以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為主,方用清濕化痰湯加減。

熱毒熾盛:證見吞咽困難,發熱口渴,唇焦舌燥,喜冷飲,便幹澀,溺短赤。舌幹紅,苔黃燥,脈數。治以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為主方藥,用白虎湯合五汁安中飲加減。

氣血兩虛:症見吞咽困難,心悸氣短,乏力腿軟,頭暈目眩。舌淡少苔,脈沉細。治以補益氣血為主,方用人參歸脾丸加減。

瘀血內結:症見吞咽困難,食不能下,甚則滴水難進。食入即吐,大便幹硬如羊矢,便血,麵色灰暗,形體消瘦,肌膚甲錯。舌隱青,有瘀斑,脈細澀。治以祛瘀破結為主,方藥用通幽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