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上石疽、鼻淵、失榮、鼻衄、腦漏)
【臨床表現】
主症:涕中帶血,鼻塞,鼻衄、具有朝裏吸鼻涕後經鼻咽腔自口中吐出的分泌物混有血絲的特點,多為新鮮血絲。
副症:聽力下降,耳鳴;視力下降,複視目珠突出,膿耳;張口困難、進食發嗆。
舌脈:有熱則舌紅、脈數、痰濕盛則苔膩,脈濡緩;陰陽兩虛則脈沉細弱。
【診斷要點】
具備主症及部分副症。具有較長時間病史。
結合細胞學、鼻咽鏡、X線、活體組織檢驗等診斷學檢查確診。
【證候分析】
鼻中熱毒熾盛或陰虛火旺則鼻絡受傷而見涕中帶血;邪毒居於內氣道受阻則鼻塞,邪毒熏染則聽力下降、耳鳴,視力下降、複視、張口困難,進食發嗆。
本病部位在鼻咽、即頑顙周圍。病變雖然涉及多個髒腑,但主要在肺。因鼻為肺竅。肺氣通於鼻。除上述症外,若肺氣不利、氣血凝滯,則可生瘡疽;瘀血日久,累及肝膽,蘊成熱毒,轉移於腦,則導致“腦漏”、即鼻淵之病;邪毒久居,痰火相搏,結成頑疾,而致失榮、石疽等病症。
【治療法則】
以清熱化痰,瀉火解毒、疏肝解鬱,補益氣血等法為主,並酌用有針對性的抗癌中草藥。
【代表方劑】
清氣化痰丸、瀉白散、丹梔逍遙散,人參養榮湯等。
【方藥加減】
肺中熱盛:症見涕中帶血,鼻塞微咳,頭痛咽幹。舌紅,苔黃,脈滑數。治以清肺熱消痰為主,方藥用瀉白散加味或用射幹、山慈姑、桑白皮、地骨皮、白茅根、山豆根、瓜萎、白芷等。
肝胃鬱熱:症見血涕,鼻衄,胸脅脹痛,煩躁口苦。舌紅,蘿黃,脈數。治以清瀉肝胃鬱火為主,方藥用化肝煎加減。
肝陽上亢:症見頭痛頭暈,視物模糊,甚則麵癱。舌紅,脈數。治以平肝熄風通絡為主,方藥用羚角鉤藤湯加減。
血熱風動:症見鼻衄鼻塞,頭痛麵麻,視物不清(複視),聲音嘶啞,舌歪語澀。舌紅,脈弦數。治以清熱涼血熄風法,方藥用丹參、丹皮、鉤藤、石決明、赤芍,生地、僵蠶、全蠍、生南星、.生半夏等。
氣機鬱滯:症見鼻塞鼻衄,精神抑鬱,煩躁易怒,頭痛耳鳴。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疏肝解鬱為主,方藥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或用龍膽草、夏枯草、玄參、赤芍、鉤藤、黃藥子、海藻、昆布等。
痰濕內阻:症見鼻塞、券流濁涕,胸脘痞悶,嘔吐痰涎。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治以健脾燥濕化痰為主,方藥用清氣化痰飲加減。
肺腎陰虛:症見鼻衄,涕中帶血,輕度咳嗽,痰少而粘,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而瘦,苔薄黃而幹,脈細弱而數。治以滋養肺腎,涼血止血為主,方藥用沙參麥冬湯加味或用沙參、生地、百合,百部,小薊、麥冬、白茅根等。
陰陽兩虛:症見麵色晦暗,手足不溫,體瘦乏力。自汗盜汗,心煩不寐,咽幹,舌暗,苔白而幹,脈沉細。治以補益氣血,溫腎為主,方藥用人參養榮湯加減。
【類證鑒別】
鼻息肉:有鼻塞,但無血涕。息肉表麵光滑,常見雙側多在45歲以下,沒有鼻骨被破壞。鼻咽癌表麵粗糙,雙側極少,常有潰爛,周圍鼻骨因癌腫浸蝕而被破壞。
鼻囊腫:有周期性流黃水或血涕特點,表麵光滑,雙側少見。多在45歲以下,大囊腫可使周圍骨質破壞。鼻咽癌多在45歲以上,幾乎為單側,表麵呈紅褐色,表麵粗糙,不規則,常有壞死潰爛,周圍骨質被破壞,邊緣不整,呈鼠咬樣。
【現代研究】
現代醫學在治療方麵采用聯合治療。
傳統醫學在治療方麵:中山醫學院創製出“鼻上方”;鉤藤、蜈蚣、蜂房、莪術、走馬胎、葵樹子、山慈姑、桑寄生、半枝蓮;“鼻下方”:川楝子、石菖蒲、白芍、元參、瓜蔞、牡蠣、夏枯草、皂角剌、生硼砂。
湖南彬州醫院用地元湯、雄黃解毒丸、枸骨血藤煎、順鼻散、吹喉散治療鼻咽癌24例,有7例特效。
福州市紅十字醫院自製扶正生津湯:麥冬、天冬、白茅根、黨參、沙參、生地、茯苓、白術、元參、玉竹、金銀花、白花蛇舌草、白毛藤、甘草、丹參;配合放療治療50例鼻咽癌,堅持服藥2—3年,治療結果3年存活率72%,5年58%,10年30.8%。
治療鼻咽癌目前常用中草藥有:半枝蓮、夏枯草、垂盆草、龍葵、蛇毒、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野葡萄藤、天葵子、山慈姑、漏蘆、山豆根、木鱉子、銀花、野菊花、板藍根、龍膽草、紫草根、石上柏、丁哥王、貓爪草、牛膝、斑蝥。
【病案舉例】
張X,男,54歲。1983年1月出現偏頭痛,經縣醫院,等多家醫院X線檢查,均發現腫物。1983年1月23日住天津市某醫院,病理檢查診為“鼻咽癌”。轉XXX醫院放療80天,頭痛,鼻塞症不減,睡覺鼾聲甚大。1983年4月2日來診。主要以中藥(配合化療藥口服)治療,一個月後從鼻孔中掉出爛肉狀組織,大者如桃核,氣味惡臭,第2日以掉出爛肉狀物,前後共掉16次。治療2個月後,鼻通氣,睡覺無鼾聲。1984年4月來複診,一切良好。1985年信訪,一切良好。(《癌證的治療與預防》)
馮XX,女、34歲。1963年11月22日初診:患者於1958年6月始感右鼻阻塞,分泌粘液帶血,且有腥氣,繼則右頸部淋巴結腫大,伴有耳鳴。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鼻咽淋巴上皮癌,用深度X線及鈷60放射治療。症狀有所改善。1961年11月發現右鼻咽中部有一米粒大腫物,但無痛感,又至某醫院進行活組織病理切片檢驗,證實為鼻咽未分化癌,即用鈷60治療40次,就診時左側頭痛波及後腦,兩耳鳴響,有時麵部烘熱汗出,伴有畏寒。半流質食物難以吞咽,大便幹結如栗,每日3次。失眠已達十年。鼻中隔稍偏左,無分泌物,嗅覺存在;咽部幹燥無津液,左側歐氏管上部有一腫塊隆起,其周圍有瘢痕形成。歐氏管前下有粘膜浸潤現象,但未見明顯腫瘤改變。左側頸部淋巴結未觸及。左脈細弱無力,右脈細弦。舌幹剝無津,麵色觥白無華、精神萎靡不振。症屬肝陰不足,虛陽上浮,胃腸失調。久病體質,處治當用柔II益陰之劑,冀其陰複液平,阻亢自平。
處方:生白芍6克白蒺藜9克嫩鉤尖9克珠幾參9克川石斛9克肥玉竹9克天麥冬各6克桑椹子9克製首烏12克土炒白術4.5克野蒂薇花3克5劑。
11月29日二診:頭痛減輕,大便幹結轉潤而暢行。惟近幾天來,左側鼻出血兩次,血量不多,食欲未增,睡眠欠佳。再進前法。上方加蠶豆花4.5克。
64年2月7日三診:前方連續服2個月(每日1劑)精神日漸振作1麵色亦轉潤澤,烘然汗出有所減輕,食量較前增多,但感乏味,有時頭昏腦脹,夜寐不穩。再宗原義增損。
處方:生白芍6克嫩鉤尖6克豆殼9克珠兒參9克川石斛9克天麥冬各6克製首烏12克肥玉竹6克桑椹子9克熟女貞9克春砂花3克野薔薇花3克土炒白術4.5克6劑。
3月2日四診:感冒2天。擬開泄肅肺,清休痰熱法治之。藥用前胡、桔梗、甘草、杏仁、牛蒡、射幹等。
4月3日五診:藥後症減,再柔肝養心,益陰生津治之。宜以益陰悅脾法,長期調理。處方:南炒參9克珠兒參9克製首烏9克製黃精9克生白芍9克豆殼9克麩炒枳殼知5克水炙遠誌“5克。病情日漸轉佳。最後以某草益陰之劑作長期調理而收功。經一年多隨方觀察,患者身無所苦,體重增加。(《張讚臣臨訂經驗選編》)
【文獻摘錄】
明李術延《醫學入門》“有流臭黃水者,甚則腦亦作痛,俗名腦吵,有蟲蝕腦中”。
清吳謙等《醫宗金鑒》“失榮耳旁及項間,起如痰核不動堅,皮色如常且見大,憂恩怒鬱火凝然,日久氣衰形消瘦,越潰越硬現拔斑,腐蝕浸淫流血水瘡口翻花治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