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老年病科證候(二)(3 / 3)

【文獻摘錄】

《血證論?男女異同論》:“始於補脾陰,古少發明。”

《慎齋遺書?內傷》:“身中倦困,食後惡:心,此證全由脾陰不足。脾陰不足則胃陽不升,而肝鬱來侮,肝火上行,而胃中之其陽不能生發,則全失所養,而水亦衰弱,三焦皆陰火矣。”

《藏府藥式補正?中卷》:“腎家陰液不充,多有氣火外浮,隨經絡所過,發為肌熱,或因肌膚亦無熱象,而病有自知熏蒸燔灼,此宜峻滋腎水,以製陽光。”

老年肝陽上亢證

【臨床表現】

主症: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副症:麵目紅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健忘,腰膝軟,頭重腳輕。

舌脈:舌質紅。脈弦有力或細數。

【診斷要點】必須具備主症。

具備上盛下虛,陽亢陰虧症狀及典型舌脈證候。多有年高情誌過急,或煙泗刺激等。

【證候分析】

肝為剛髒,體陰用陽,若因年高情誌過急等原因所傷,而致肝腎之陰不足,則肝陽上亢疏泄太過,血不歸藏而隨氣上升,氣血並走於上,故出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麵目紅赤肝陽上亢,疏泄太過,則急躁易怒;肝腎陰虛,神不得安,筋骨失養,故見失眠多夢,腰膝軟;肝陽亢於上,腎陰虛於下,上盛下虛,故頭重腳輕;舌質紅、脈弦有力或細數均為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征象。

【治療法則】滋陰平肝潛陽。

【代表方劑】天麻鉤藤飲、杞菊地黃丸。

【方藥加減】

眩暈:其臨床表現以眩暈、耳鳴、頭脹痛為主、兼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健忘、腰膝軟、肢體麻木或震顫等症。治用天麻鉤藤飲加滋養肝腎之藥,如牡蠣、龜板、生地等。若肝腎陰虧嚴重者,應考慮腎精不足證,結合上述化裁治之。

頭痛:其特點是頭痛多在偏側或巔頂,脹痛而暈。伴有頭重腳輕,心煩易怒,失慮多夢,耳鳴如蟬,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或弦勁而數。治用天麻鉤藤飲加白蒺藜、夏枯草。中風:此證多見於高齡年歲已高之患者。索有頭痛頭暈,耳鳴目眩,失眠健忘,腰膝軟,肢體麻木,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不語或語言塞澀。治用天麻鉤飲加菖蒲、地龍、紅花、雞血藤。若頭痛重者可加石決明、夏枯草。心中煩熱者可加黃芩、生石膏。

麻木:手足麻木,其特點為先由無名指或食指麻起,再傳中指及其它三指,並可逐漸向上發展。兼有頭暈耳鳴,腰膝軟,五心煩熱等症。治用杞菊地黃丸加天麻、鉤藤。

【類證鑒別】

老年肝火上炎證與老肝陽上亢證:肝火上炎與肝陽上亢,在證候與病機上相近似,臨床辨別較難。兩延都可導致肝陽偏亢而上擾清竅,而出現頭痛、眩暈、耳鳴等症。一般說,肝火上炎則由肝鬱化火而致,臨床表現以目赤腫痛,口苦口渴、尿黃便秘等“火熱”症狀為主,病程較短,病勢較急,陰虛症狀不明顯;肝陽上亢是由陰不足而陽亢,故臨床表現現以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頭重腳輕等“上亢”症狀為主,病程較長,病勢略緩,陰虛證候明顯。肝火上炎證則用清肝瀉火之法治療,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而肝陽上亢證可用滋陰平肝潛陽之法治療,方用天麻鉤藤飲或杞菊地黃丸加減。

【現代研究】

有人對用原子吸收譜法對肝陽上亢證患者全血鋅、銅、鐵、鎂四種元素進行了測試。實驗結果發現肝陽上亢的患者全血銅低於健康人組。銅是機體內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它參與甘些酶和激素的生物活性作用,直接影響到全身氧化還原體係和代謝。已知缺銅可引起神經係統的病變,表現為腦組織的萎縮,灰質和白質退行性變,神經元減少等變化。肝陽上亢的患者常出現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等神經係統症狀。本證是否與此有關,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