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老年病科證候(二)(2 / 3)

服藥10劑,精神明顯好轉,小便不再淋瀝,惟腰膝仍感軟,守方連服20劑善後,觀察半年未見複發。

《遼寧中醫雜誌》1988年第2期

朱XX,女,62歲。患慢性腹瀉病史三年,日行稀便3—8次,伴腸鳴腹痛,甚則痛如刀絞,每進食蛋肉食品則痛瀉加劇。曾服用抗生素、胃複安、654—2、等西藥,及中藥枳術導滯、香砂六君、痛瀉要方等加減治療,無明顯效果。刻診:脘腹冷痛,臍周為甚,腹軟喜按,得暖稍舒,納呆便溏,晨起不甚,目行五、六次,麵黃少華,頭昏乏力,四肢欠溫,時或腰痛,口淡乏味。舌淡胖邊有齒痕,苔滑潤,脈沉細弱。據證辨為脾腎陽虛,寒濕滯中,治以溫腎健脾,祛寒化濕。方以桂附理中湯加味。

處方:熟附片10克上肉桂3克黨參12克焦白術、炒白芍各15克炮薑炭5克補骨脂、菟絲子、炒扁豆各10克炙甘草3克車前子10克。

服藥5劑,腹痛較前緩解,便泄日行二、三次,間夾粘液。續以前方加巴戟肉、鹿角霜各10克、炒山藥15克、連服10劑,諸證悉平。出皖後以參苓白術散合四抻丸加減調治,隨防二月,未再複發。

老年素體功能低下,五髒六腑皆現不足。此例饅性泄瀉顯見寒濕滯中,乃脾腎陽虛所致,治以桂附理中化裁,振奮中陽,溫運脾腎,持方進服而獲效。

(《江蘇中醫雜誌》1988年第8期)

【文獻摘錄】

《素問?診要經終篇》:“少陰終者……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陽終者,腹脹閉不得息,……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麵黑。”

《內科摘要,脾腎虛損停食泄瀉等症》:善飲,便滑溺澀,食減胸滿,腿足漸腫,症屬脾腎虛寒,用加減金匱腎氣丸。

《張氏醫通水腫》:水雖製於脾而實主於腎。腎本水髒,而元氣茁焉。若賢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製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

老年脾腎陰虛證

【臨床表現】

主症:不思飲食,食後腹脹,腰膝酸軟。副症:眩暈,耳鳴,幹嘔呃逆,嘈雜宵痛,五心煩熱,口幹而渴,大便秘結。舌脈: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診斷要點】必須具備主症。

副症具備兩症以上加典型舌脈。多有年老體虛因素。

【證候分析】

脾的運化功能,雖依賴脾陽為之鼓動,锛陽氣的作用,必須以液為基礎。若年高體弱,久病陰液耗拫,以致脾陰不足,影響脾之運化則出現不思飲食,食後腹脹;腰為腎之府,腎陰不足,不能滋養外府則腰膝軟;抒主骨生髓,髓通於腦,若腎陰虧損,秸少不能生髓,髓海空虛,故眩暈、耳鳴;脾陰不足,必影響於胃,則見幹嘔呃逆,嘈雜胃痛;脾腎陰虛,陰虛生內熱,故有五心煩熱、口幹而渴、大便秘結;舌與脈為脾腎陰虛必見之征。

【治療法則】滋補脾腎。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滋陰降火湯。

【方藥加減】水腫:其臨床表現為身腫或有腹水。病程遷長,反複不已,燥熱口幹,失眠,腰腿軟。治宜滋脾腎之陰,佐以利水。方用六味地黃丸加山藥、扁豆、苡仁、車前子、牛膝。狐惑:其病程較長,反複發作。臨床表現為口腔、牙齦潰瘍或陰部潰瘍,肢體皮膚可有紅斑或結節,精抻倦怠,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軟,牙齒鬆動。治用滋陰降火湯加金燈籠、金蓮花、馬藺子。

【類證鑒別】

老年肝腎陰虛證與老年脾腎陰虛證:脾腎陰虛證是因為年高體虛,病及腎與脾所造成的脾腎陰虛的複合證候。其證除脾陰不足見症之外,必有腎陰不充的表現;肝藏血,腎藏精,肝與腎之間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肝腎兩髒的關係極為密切。此證除了腎陰不足的見症之外,還必見肝不足之象。如視物不清,脅肋疼瓶,肢體麻木等。

【病案舉例】

張XX,男,67歲,農民。於1986年突然發生尿血,曾在當地醫院治療,症狀好轉。一年後舊病複發,又在當地醫院治療,病情雖有好轉,但不能痊愈,故前來我院治療。當時見症:頭暈,耳微鳴,小便帶血,混濁不淸,無疼痛障礙以及其它不適,勞累後則尿血加重,伴有腰腿軟無力,飲食減少,食後腹脹滿,自覺午後手足心發熱,舌質淡紅,脈細數無力。中醫診斷為尿血(脾腎陰虛)。患者尿血,勞則病進,尿無所苦,病程較長故屈虛證。午後手足心發熱,脈細數無力,當屈陰虛,陰虛生內熱,虛熱傷絡而致。治當滋補脾腎,佐以清熱止血。擬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生脅、茅根、小薊,服12劑後見效,按原方加鹿角膠、藕節,續服十餘劑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