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咽喉科證候(二)(3 / 3)

【現代研究】

梅核氣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是癔球症,與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食管胃腸刺激、頸椎病、代謝和內.分泌有關。

聲帶小結的發生,多為發音不當,膜部震動及摩擦過大。

【病案舉例】

王XX,女,52歲。有多種慢性病及內髒下垂史,喉中如核梗阻已有一年,遇勞累則甚,坐臥則鬆。氣短少言,神疲倦怠,少腹墜脹,納少便溏,麵色萎黃,舌淡,脈細濡。曾屢投理氣疏達之品,喉哽仍反複發作,今擬扶中升提之法。處方:黨參、黃芪、山藥、香椽各9克升麻、柴胡各3克白術、白芍各12克炙甘草4.5克陳皮、綠萼梅各6克玫瑰花6朵。

上方加減連服2月,氣虛渚,明顯好轉,梅核氣也瘥,隨治二年,未見複發。

【文獻摘錄】

《南陽活人書》:“梅核氣……塞咽喉”,如梅核絮樣,咯不出,咽不下。”

《類證治裁卷二》:“乂病失音,氣虛挾痰。”

《醫統》:“因歌唱傷氣而聲不出,此不內外因也,養息自愈。”

氣陰兩虛證(陰虛喉癬)

【臨床表現】

主症:咽喉幹燥疼痛,有芒刺,吞咽疼痛、困難或聲嘶。

副症:神疲形倦,少氣懶言,自汗盜汗,潮熱口渴。

舌脈:舌紅無苔,脈虛數。

【診斷要點】

必須具備主症。

具備副症任何三項,加典型舌脈,檢查咽粘膜暗紅,有紅白斑點,或有潰瘍深陷疊若蝦皮。喉部也可見潰瘍。

【證候分折】

陽虛則津乏,津乏不足以潤咽喉。氣虛則氣不行津,津不止達,況又陰虛少津,故見咽喉幹燥,有芒刺。陰虛火亢,故咽疼痛。陰不養喉故聲嘶。陰虛則氣虛,則自汗、盜汁,潮熱口渴。氣虛則神疲形倦、少氣懶言。舌紅少苔,脈虛數為氣陽兩傷之證也。

【治療法則】益氣養陽,生津潤燥。

【代表法劑】知柏地黃湯,四物湯合生脈散。

【方藥加減】

若氣血虛重者加炙黃芪15克,首烏10克、黃精10克。阿膠10克以益氣補血。若有咯血者加側柏葉10克、藕節10克、茜草根10克以涼血、斂血、止血。

【類證鑒別】

氣陰兩虛證與陰虛咱亢證:氣陰兩虛是指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的陰液和氣均受傷和現象,如見少氣懶言,咽幹自汗,盜汗、潮熱等。而陰虛陽亢雖有陰液虧虛的一麵,如潮熱盜汗等,但還有陰虛陽亢一麵,如失眠、煩躁、性欲亢進等。

【現代研究】參與肺脾氣與肺腎陰虛條。

【病案舉例】見“肺腎陰虛證”

【文獻摘錄】

《咽喉經驗秘傳喉症十二字藥方》:“廣症原因損肺餘,斑生苔若蝦皮,時時發熱頻頻嗽,麵赤聲嘶命可虛。”

氣滯血瘀證

【臨床表現】主症:聲啞微痛,長久不愈。副症:發音費力,平素性情急躁。

舌脈:舌質紅暗或有瘀點,苔薄、脈細澀。

【診斷要點】

必須具備主症。

具備副症一項加典型舌脈。

起病緩,病程長。檢查見聲帶有小結,息肉色紅,或窒帶肥厚。

【證候分析】

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不行而瘀,瘀阻喉絡,則見聲嘶,長久不愈。瘀於聲帶,則見聲帶小結或息肉。瘀於窒帶,則窒帶肥厚。氣鬱易急。舌紅暗有瘀,脈細澀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軟堅散結。

【代表方劑】桃紅四物揚為主方。

【方藥加減】

加玉蝴蝶10克,蟬衣6克以開音。加夏枯草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散結消腫。

【類證鑒別】

氣滯血瘀證與氣血失凋證:兩者有相同之處,氣血失調包括了氣滯血瘀,同時也包括如氣逆引起血逆上溢而見吐血,衄血等。如氣虛不能攝血,可見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統屬氣血失調範疇。

【現代研究】

血瘀與微循環障礙有密切關係,血小板凝集在瘀血本質中占極重要地位。

【病案舉例】

彭XX女,37歲,教師。聲嘶不能講課3個月,左聲帶中處有IX1X0.5毫米之息肉。舌苔薄黃,脈沉。診斷“左聲帶息肉。”屬氣血瘀滯,以涼血活血,祛痰開音。

處方:桃仁9克紅花9克丹皮12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蟬衣9克玉蝴蝶9克僵蠶9克蛇舌草15克半枝連15克卷柏9克石斛15克,

服藥12劑,聲嘶明顯好轉。上方加生石膏30克,服30劑聲音好轉。但近日月經來潮聲音又顯沙啞,左聲帶粘膜充血,色紅。上方去桃仁、卷柏、加丹參15克,花粉9克,麥冬12克,白菊花6克續服,聲音好轉,左聲帶前段稍厚,息肉消失。但粘膜稍顯幹燥,以養陰潤肺為主,佐以化瘀開音。

處方:二地各15克二冬各15克石斛30克五味子9克桑椹子30克桃仁9克白花蛇舌草15克蟬蛻9克玉蝴蝶12克甘草6克。

共服78劑,聲音正常,聲帶基本正常,停藥。恢複講課。

《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學術會議資料彙編》

【文獻摘錄】

《古今醫統》“大聲號呼,以致失音,或因歌唱傷氣,而聲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