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咽喉科證候(二)(2 / 3)

處方:生地1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山萸肉10克鹽黃桕6克知母10克川貝母10克橘紅10克蟬前6克生甘草3克。

服3劑後諸證減輕,繼服15劑而愈。

迤XX,女,35歲。1982年11月2日就診。有肺結核史。半年前因勞累,用嗓過多,感咽喉幹燥不適,微痛,有時嘶啞,近日加重。形瘦乏力,手足心熱,時有耳鳴盜汗,口唇幹燥。咽腔肌膜潮紅有芒刺,聲帶、會厭微充血,發音時閉合不良,舌紅少津,脈細數,血沉56101,11,痰檢有結核菌。證屬陰虛,治宜滋陰潤燥,益氣生津。藥用養陰清肺湯加黃柏、黃芪、五味子、黃精各9克、百部、白薇、天冬、桔梗各12克。6劑後諸證減輕,共服18劑而愈。

(《浙江中醫雜誌》1984年1期)

【方獻摘錄】

《辨證錄卷三?咽喉痛門》:“陰娥則日輕而夜重,……斯少陰腎火大無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於咽喉也。治法宜大補腎水,……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資,子母原有滂沱之樂,水旺足以製火矣。”

《醫貫卷四?喉咽1論》:“緣腎水虧損,相火已製而蟾,須用六味地黃門冬5味大劑作物服之。又有色欲過度,元陽虧拫無根之火,遊行無製,客於咽喉者,須八味腎氣丸大劑煎成,冰冷而飲,便引火歸原,庶幾可救,此論陰虛咽痛者。”

《尤氏喉科秘書?咽喉》:“虛火上炎,肺金太旺,致攻牙關,生如絲如景,又如秋棠葉背麵紅絲一般,飲食阻礙咽痛,雖不傷命,久則喉啞失音,而不能救矣。”

《雜病源流犀濁?卷二十四》:“大抵總洽喉音啞,久嗽聲啞,須用清滋之品。”

肝鬱痰結證(梅核氣)

【臨術表現】

主症:胸悶不舒,咽中似有異物梗塞,但不礙飲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症狀隨情誌波動而波動。

副症:精神抑鬱,多慮多疑,兩脅脹滿,納呆困倦,便溏。月經不調。

舌脈:舌質、苔薄白,脈弦。

【診斷要點】

必須具備主症。

具備副症二項,及典型舌脈。

檢查咽部並未見有器質性致變。

【證候分析】

肝氣鬱滯,則經絡之氣不舒,故胸悶不舒。氣逆咽喉,故咽有梅核之感。肝瘍及脾,肝鬱脾滯,津液不得輸布,積聚成痰,痰氣循環結於咽喉,故咽中似有異物之感。肝喜調達而惡鬱,故症狀隨情誌而變化。肝失調達,則精神抑鬱,多慮多疑,肝之經脈循經兩脅,肝氣鬱滯,故兩脅脹滿脾,脾失健運,故納呆困倦便溏。肝鬱則血脈瘀阻,故女人月事不調。脈弦為肝之脈。

【治療法則】

疏肝解鬱,行氣導滯,散結除痰。

【代表方劑】

半夏厚樸湯。

【方藥加減】

常加生麥芽以調肝。脾虛加白術10克以健脾。

【類證鑒別】

肝鬱痰結證與痰停脅脅證:肝之經脈循脅肋,由於痰隨氣行,則見胸脅脹滿。而痰停脅肋,則見胸悶脅痛,喘咳痞悶。兩者不同,要加以區別。

肝鬱痰結證與肝氣不和證:肝鬱痰結症狀見上述。而肝氣不知,則見急燥易怒,胸脅脹滿,甚則作痛,少腹脹痛,如婦人乳房發脹,月經不調,如影響脾,則出現嘔吐,泄瀉等證。

【現代研究】

認為神經調節不好,抑鬱型者,多忠此病。心情開朗多可預防本病發生。

【病案舉例】

範XX,年五十,經水斷而複來,時而淋離,吋而點滴,纏綿斷續,繼而喉巾如有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僉躚》所謂“喉如炙肉”是也,過月未愈,漸感氣潰咽喉,脈澀,加以家務操心,形勞神疲,漸而少食,贏瘦,乃以半夏厚樸湯加甘草予之,3日咽利而胸舒,曆以逍遙,歸脾調理而安。(《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

【文獻摘錄】

《醫宗金鑒》:“咽中如有炙肉,謂咽中如有瘐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病也。”

脾虛痰凝證(梅核氣)

【臨床表現】

主這:咽有異物感,或聲音嘶啞有小結。副症:乏力,食後腹脹,或食欲不振。舌脈:舌淡苔白略膩,脈濡或弦。

【診斷要點】必須具備主症。

具備副症及舌脈。

聲帶邊緣增厚或有小結,或無陽性征所見。

【證候分析】

脾主運化,脾氣虛,則見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後腹脹。脾虛則生痰,痰濕內生,上壅於咽,則咽有異物感。聚於聲帶,則有小結色白而聲嘶。舌淡苔白略膩,脈濡或弦為脾虛痰凝之象。

【治療法則】化痰、理氣、健脾。

【代表方劑】

半夏厚樸湯和逍遙散加減。

【方藥加減】

聲帶肥厚有小結者加赤芍6克、鬱金6克、貝母10克、海浮石10克、瓜蔞仁10克以理氣化痰散結。

如肝鬱脾虛,氣痰相凝的梅核氣,白痰者加陳皮10克、白術10克。痰少而粘者加沙參10克、川貝母10克。

噯氣呃逆惡心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12克。

【類證鑒別】

脾虛痰凝和脾虛濕困:二者均有脾虛之證。但濕困證見胃脘脹滿,大便泄瀉,惡心欲吐,肢體困倦,舌苔厚膩,脈緩。而痰凝,則見有小包塊,或咽有異物感,濕聚成痰,可見二者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