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咽喉科證候(二)(1 / 3)

肺脾氣虛證(慢喉虛)

【臨床表現】

主症:語聲低微,氣短乏力,聲嘶。副症: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使瀝。舌脾:舌質淡紅、體胖有齒痕、苔白。脈虛弱。

【診斷要點】

必須具備主症。

具有副症的任何二項。

聲帶蒼白肥厚,鬆弛無力,閉合不良。

【證候分析】

脾肺氣虛,鼓動聲門發音之氣力不足,故語聲低微,氣短乏力,甚則聲嘶。肺氣虛則氣短,脾氣虛則乏力,故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脾運不健,故納呆便溏。舌淡紅體胖有齒痕,苔白,脈虛弱,均為脾肺氣虛之古脈。

【治療法則】

補益脾肺。

【代表方劑】

補中益氣湯。

【方藥加減】

辨證施治時常加訶子6克,桔梗6克以斂氣開音。

【證鑒別】

肺氣虛與脾肺氣虛:二者皆可見講話音低,氣短懶言。但脾肺氣虛必見納呆便溏。而肺氣虛則無此症,以此區別。

脾胃虛弱與脾肺氣虛:二者雖可見氣短乏力。但脾胃虛弱者,常見胃虛之症狀,如不思飲食,消化不良等症狀。

【現代研究】

氣虛的病人與微量元素代射及免疫功能有關。對鎂、鋅有效利用的降低,免疫功能的低下是造成病人氣虛的原因。

【病案舉例】

患者,徐XX,男,49歲,教師。聲音嘶啞已二月餘,語聲低微,氣短乏力,講話不能持久,咽幹少津,納呆便溏,舌淡苔白,有齒痕,脈緩弱。檢查:咽部未見異常,聲帶肥厚。鬆弛無力。症屬脾氣不足,不養於肺,致脾肺之虛,鼓動聲門之氣不足,故語聲低微而嘶,脾不運津,則咽幹少津,脾運失司,則納呆便溏,氣不足則氣短乏力。擬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炙黃芪10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白術10克柴胡6克訶子肉6克炙甘草6克。共進15劑後,聲耆宏亮。氣短乏力,納呆便溏已消失。

【文獻摘錄】

《景嶽全書》:“聲音出於髒氣。凡髒實則聲弘,髒虛則聲怯,故凡五髒六腑皆能為。”又雲:“聲由氣而發,肺病則奪氣,此氣為聲音之戶也。”

《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彙編》:“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脾為聲音之源……”

肺腎陰虛證(虛火乳娥、虛火喉痹、陰虛喉,饅喉逭)

【臨床表現】

主症:幹咳氣短,咽咳幹燥,腰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

副症:午後觀紅,精神疲乏,手足心熱,講話乏力,頭暈眼花,耳聾耳鳴,虛煩失眠,咽幹微痛。

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診斷要點】

必須具備主症。

具有副症任何三項,加典型舌脈。

喉核潮紅,咽部暗紅,或咽有潰瘍。

【證候分析】

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肺陰虛故見;幹咳氣短。咽喉為虛火所灼傷,故咽喉幹燥。腎陰虛,腰為腎之府,故腰腿痛,骨蒸潮熱,遺精益汗。午後陽明氣旺,肺陰更傷,故見顴紅,精神疲乏,手促心熱,講話乏力。腎陰虛,精不上奉,故而頭暈,耳聾耳鳴,口幹。腎陰虛,腎水不能上濟心火,故見虛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療法則】養陰清肺,滋陰降火。

【代表方劑】

養陰淸熱湯加知柏地黃湯。

【方藥加減】

可加石斛10克、首烏10克、阿膠10克以養血潤燥,玉蝴蝶10克以開音,肉桂1.5克以引火歸原。

【類證鑒別】

肺腎陰虛證與腎陰虛證:二者雖同見腎陰虛之證,如咽幹、腰腿軟,骨蒸盜汗。但肺腎陰虛尚能見肺陰虛之證,如幹咳、氣短,午後顴紅,手足心熱,講話乏力等以資兩者

鑒別。

肺腎陰虛證與肺陰虛證:二者同見肺陰虛之證,但肺腎陰虛必須兼見腎陰虛之證。肺腎陰虛證與肺津不布證:肺津不布多出現喘咳,如肺受寒朿,則水津不行,停而成飲,或肺蓂熱灼,則肺陰耗傷,津液輸布失常,均可見聚液成痰,而發生喘咳。與肺腎陰虛之不同。

【現代研究】

陰虛的實質,是微量元素代謝索亂的結。

湖南中醫學院潭氏為“虛火”的部份實質,可能是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的偏盛偏衰及內分泌、代謝障礙。

【病案舉例】

程XX,男,54歲,幹部。患扁桃腺炎15年,反複發作,屢治不愈。症見精神疲乏,頭暈耳鳴,虛煩不眠,腿足發冷,咽部幹而不適,有異物感。舌質紅嫩,咽齶弓及舌齶弓暗紅,扁桃體肥大微紅。脈細而弱,診為“慢性扁桃體炎。”證屬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治以滋陰降火,淸利咽喉法,擬知柏地黃丸加味。

處方:知母12克山鈴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12克玄參15克山豆根12克桔梗12克牛蒡子12克肉桂4.5克。3劑。

服藥後諸證悉減,藥合病機,投原方5劑,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未見複發。

《中醫雜誌》1卯5年1期)查XX,男,41歲,工人。1965年4月1日就診:聲啞已半年,聲音低沉,講話費力,言語多後,則聲啞加重,咽發幹,飲食二便正常,舌紅苔薄黃,脈細數。檢查咽粘膜暗紅,雙聲帶暗紅。診為“慢性咽喉炎。”證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擬滋養肺腎,清降虛火,利咽開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