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典閣 自1931年劃歸博物館後,長期用做文物庫房,2003年庫內清宮鹵簿儀仗、武備等文物遷入新庫房後,改用作行政庫房。
迪光殿、保極宮 博物館建立時,此處建築已被奉天省教育會等單位占用。收回後曾用做行政辦公用房、行政庫房等,1973年後為清宮史跡原狀陳列室。
繼思齋 博物館早期為外界占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曾用做古建築材料及行政庫房,1986年後辟為清宮史跡原狀陳列室。
崇謨閣 自1931年劃歸博物館後,長期用做文物庫房。1986年落架翻修後一段時間內,曾短期用做博物院會議室。20世紀90年代至2003年前,為館藏文物雜項庫房。
七間房 博物館成立後長期用做雜品庫房,20世紀70年代後曾用作旅遊工藝品銷售服務點和臨時展覽陳列室,90年代後仍為庫房。
東七間樓 博物館成立後長期用作文物、行政庫房,20世紀90年代後改做旅遊紀念品經營點。
西七間樓 博物館初建時為館藏文物和行政庫房,20世紀50年代後,曾作為博物館管理用房,其下層部分房間曾用做開辦工藝品經營商店和舉辦臨時展覽。
戲台、嘉蔭堂 博物館初期為奉天省教育會管理使用,經改建用做會堂。1958年前後,博物館將其辟為展廳,舉辦臨時展覽。1969年至1972年,曾於此舉辦較大規模的泥塑枟收租院枠展覽。20世紀80年代後嘉蔭堂、戲台一度辟為清宮史跡複原陳列,後整個區域用作為院藏文物精品、帝後生活文物展覽等陳列室。
文溯閣 博物館成立前後,由奉天省教育會占用管理。後劃歸博物館,作為圖書資料庫房。1985年後下層辟為清宮史跡原狀陳列室。
仰熙齋 博物館成立時為奉天省教育會管理,1947年後劃歸博物館,作為行政管理用房。1963年至2003年用作館藏瓷器、玉器庫房。後辟為臨時展覽陳列室。
九間殿 早期用途同仰熙齋。1963年至2003年,用作館藏清代家具陳設庫房。後辟為臨時展覽陳列室。
其他 西所西牆外大值房,曾作博物館管理、文物複製及借閱圖書資料、舉辦臨時展覽等使用。1994年後南側值房辟為碑刻展覽室,北側值房為行政庫房。西所院內東、西值房及迪光殿東配殿、文溯閣宮門等、長期用為行政用品及建築材料庫房。
第四節 周邊環境的變化
沈陽故宮作為清入關後的陪都宮殿,其宮殿建築規製相當完備,宮牆外另有圍牆和更道圈護,近距離內沒有民用建築。但隨著曆史的演進和時代的變遷,故宮的周邊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
首先是位於西麵圍牆外的原內務府廣儲司官房,在清末被福成永等十三家商家租用,改做店鋪用房。之後,進一步發展成商業街房,陸續建有飯店、商店、旅社等。此外,在故宮東大門正南二十多米處有“日偽”時期所建東北煤田地質局主辦公樓;靠近東牆約10米處有建於20世紀90年代的“禦苑新村”民用別墅樓區;北部近宮牆處建有東亞商業廣場等。這些建在故宮重點保護區內的建築,在高度、體量、風格各方麵與故宮古代宮殿建築群極不協調,不僅對故宮原有曆史風貌的全麵展現具有不利影響,而且給古建築的保護帶來一係列不安全因素。這種狀況持續到上世紀末,直到2002年遼寧省、沈陽市政府批準沈陽故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決定對故宮周邊環境實施改造時,才得以迅速改變。
從2002年4月起,沈陽市和沈河區政府分別製定方案,對故宮周邊的五個區域進行拆遷改造,用一年半時間,先後拆除了故宮東側港深別墅六棟樓房、南側東北煤田地質局辦公樓和宿舍樓及門前部分商業網點、西側紅牆盛京古玩市場營業樓、北側東亞商業廣場 F區等建築物,總麵積四萬四千多平方米。並將部分地區改造為綠地,使沈陽故宮周邊環境大為改善。
第五節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座帝王宮殿建築群之一,又以其建築具有滿、漢等多民族融合的藝術特色,為世界宮殿建築中所僅見。自1625年創建,作為清政權初建時的皇宮和定都北京後的陪都宮殿,使用二百八十七年,它不僅是清王朝曆史的真實見證,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建築文化遺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沈陽故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重新成立博物館機構加以管理和保護。五十多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不斷撥給博物館保護資金,使這裏的一百餘座古代建築得到了及時修繕和保養。1987年以後,在沈陽市政府的支持下,博物館收回了自民國年間被外部借占的南部候朝區和朝房、朝樓,又將“文革”期間移往北陵公園的文德坊、武功坊遷回原址。至20世紀末,沈陽故宮已基本恢複了清代中期的原有格局和建築麵貌,進一步實現了完好保護和充分利用相結合的管理目標。隨著世界遺產概念的提出,以及我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迅速發展,沈陽故宮被國家推薦和批準,向國際遺產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從而使這座彌足珍貴的清代皇宮建築群,在遺產價值上得到更大提升,成為受國際保護的優秀文化遺產。
2001年,在國際遺產組織有關專家的建議下,遼寧省政府和沈陽市政府決定將沈陽故宮作為“明清故宮”的擴展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此,專門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申報世界遺產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首先進行了有沈陽市文物局領導和沈陽故宮專家參加的申報文本的製作準備工作,於2002年3月正式啟動。至9月間,初步完成了文本的文字編寫、照片文本拍攝和錄像文本製作等項複雜工作,並報送國家文物局審查。其主要內容包括遺產辨認、列入的理由、描述、管理、影響遺產的因素、檢測、文獻等幾部分。10 月21日文本獲得國家文物局通過,又經過多次修改和充實,並請國家外文翻譯局專家譯為英文,最後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印製,到2002年底全部完成文本及相關文件的製作任務。2003年1月21日,由國家文物局將文本正式提交給設在法國巴黎的世界遺產委員會,並被順利接收。此外,同步進行的古建保護工程,也按照世界文化遺產規則的要求進入了緊張施工階段。至2003年9月,在確保工程質量的情況下,克服了“非典”帶來的各種困難,按期完成了鳳凰樓頂層和內外簷彩畫的維護,日華樓、仰熙齋、文溯閣、九間殿等處建築的維修工程,以及部分宮殿室內外地麵的修補、牆體遺留水泥麵和勾縫的剔補、拆除大清門前的部分新建廊房等項零修工程。同時,對原存古建維修、文物檔案也進行了收集整理和係統分類,編製為電子信息檔案,以適應現代化管理的要求。2003年由沈陽市政府組織起草並製定的枟沈陽市故宮、福陵和昭陵保護條例枠,通過省、市人大會議和國家文物局批準,於7月1日正式施行,沈陽市文物局也製定了相應保護計劃。上述諸項準備工作的圓滿完成,為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2003年9月12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日籍專家稻葉信子女士,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托抵達沈陽故宮,在有關省市領導和市文物局組成的專家接待組陪同下,對沈陽故宮古建築群現狀、重點保護區域、安全防範設施、檔案文獻資料等各方麵情況做以實地考察。對於沈陽故宮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以及真實性、完整性和保護措施予以了充分肯定。並將考察報告提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審議通過,複由理事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報告。2004年4月,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審議通過了對沈陽故宮的考察報告,並決定推薦給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決定。本年6月28日至7月6日,大會在中國蘇州隆重召開。7月1日晚7點50分,與會各國代表對沈陽故宮作為“明清故宮”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行表決,以符合標準得到全數通過。自此,沈陽故宮正式列入枟世界遺產名錄枠,進入世界重點保護的更高層次。這是沈陽故宮曆史上劃時代的重要轉變,標誌著人們對這處清代皇宮遺跡的認識已超越了單純的“文物”、“風景名勝”等傳統概念,而以人類文明曆史的見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來重新審視它的遺產價值,並且將作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加以重視和保護。
附錄2 沈陽故宮大事年表
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明天啟五年)
三月初三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自遼陽東京城啟程,遷都沈陽,翌日入沈陽城。始興建沈陽宮殿。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明天啟六年)
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逝。九月一日,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昭告天下,以次年為天聰元年。
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明天啟七年)
正月初一日,皇太極率諸貝勒詣堂子、拜天,禦殿受諸貝勒及文武群臣朝賀。十月十八日,皇四子葉布舒生,母庶妃顏紮氏。十二月二十四日,皇五子碩塞生,母側妃葉赫納喇氏。
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明崇禎元年)
正月十六日,由皇太極撫養的貝勒嶽托之女、以公主身份下嫁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台吉滿朱習禮。七月三日,皇三女生,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哲哲。
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明崇禎二年)
以諸貝勒代替“三大貝勒”值月分掌國政。正月初八,皇四女生,母莊妃布木布泰。
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明崇禎五年)
元旦朝賀,皇太極始禦殿“南麵獨坐”,廢除與三大貝勒並坐舊製。以元旦佳節召大貝勒代善及莽古爾泰入宮舉行家宴。中宮皇後率眾妃向代善行家禮。二月十一日,冊封蒙古紮魯特部戴青貝勒女為東宮妃。十二日皇五女生,母莊妃。
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明崇禎六年)
正月,封長女為固倫公主,下嫁博爾濟吉特氏敖漢部台吉班第。五月廿八日,召蒙古科爾沁部次妃、國舅吳克善夫婦、額駙滿朱習禮及公主等入宮賜宴、頒賞。十一月五日,皇六女生,母側妃紮魯特氏。十五日皇七女生,母莊妃。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明崇禎七年)
正月,定沈陽城名為“天眷盛京”。皇太極納察哈爾林丹汗妻竇土門福晉巴特瑪·璪為妃。十月,科爾沁部貝勒吳克善送妹海蘭珠歸嫁“天聰汗”。皇太極以攻宣、大凱旋、察哈爾諸臣舉國來附、海蘭珠入宮為妃,行慶賀禮。十一月十六日,皇八女生,母皇後哲哲。
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明崇禎八年)
林丹汗妻蘇泰太後及子率眾來歸,獻傳國玉璽。皇太極納林丹汗多羅大福晉娜木鍾為妃。九月廿六日,皇九女生,母側妃紮魯特氏。十月,諭改族名諸申為滿洲。廿一日皇十女生,母庶妃納喇氏。
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禎九年)
正月十六日,第二女固倫公主下嫁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三月廿五,皇十一女生,母貴妃娜木鍾。
四月,皇太極即皇帝位,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定盛京皇宮各宮殿名稱,立候朝規則。營建太廟,追諡列祖及加封親王、郡王等。
七月,皇太極長子豪格納科爾沁貝勒伊爾都齊女。冊封福晉哲哲為中宮皇後、東大福晉海蘭珠為關雎宮宸妃、西大福晉娜木鍾為麟趾宮貴妃、東側福晉巴特·瑪璪為衍慶宮淑妃、西側福晉布木布泰為永福宮莊妃。十一月,冊封和碩固倫公主、和碩福晉、多羅福晉、多羅貝勒福晉、和碩公主。
崇德二年(1637年、明崇禎十年)
春,建文德坊、武功坊。二月十六日,皇六子高塞生,母庶妃納喇氏。三月十五日,皇十二女生,母庶妃。四月十九日,皇七子常舒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七月八日,關雎宮宸妃生皇八子,頒詔大赦。
崇德三年(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
正月二十八,皇八子卒。三十日,永福宮莊妃生皇九子,即清世祖福臨。七月七日皇十三女生,母庶妃納喇氏。
崇德四年(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
正月,三女固倫公主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奇塔特。二月八日,皇十子韜塞生,母庶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