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民國以來古建築群的變化(3 / 3)

崇德五年(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

正月,以衍慶宮淑妃所撫養蒙古女,嫁睿親王多爾袞。

崇德六年(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

正月,皇四女固倫公主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子弼爾塔噶爾。二月,以皇七女淑哲公主指配俄齊爾桑之子鏗格爾耿。三月,以皇八女固倫公主指配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土謝圖親王巴達禮之子巴雅思護朗。五月,以皇六女固倫公主指配伊爾根覺羅氏、固山額真阿山之子誇劄。九月十七日,關雎宮宸妃病逝。追封為元妃,諡“敏惠恭和”。十二月七日,皇十四女生,母庶妃奇壘氏。十二月二十日,麟趾宮貴妃生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

崇德七年(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

四月二十日,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以攻克錦州、鬆山、塔山上表慶賀。五月五日命擒獲之明國總督洪承疇,總兵祖大壽等朝見,皇太極禦崇政殿受降。

崇德八年(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

七月十六日,以麟趾宮貴妃撫養蒙古女淑濟下嫁德參濟王之子噶爾瑪。八月八日,皇五女固倫公主下嫁內大臣和碩額駙恩格德爾之子索爾哈。八月九日亥刻,皇太極於清寧宮病逝。二十六日,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於大政殿即皇帝位。以次年為順治元年。九月,安奉皇太極梓宮於昭陵,上尊諡: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號太宗。

順治元年(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

四月,福臨禦篤恭殿賜多爾袞大將軍印,命“代統大軍往定中原”。八月,福臨自沈陽遷都燕京(今北京)。

康熙十年(1671年)

九月,清聖祖玄燁首次東巡。謁福陵、昭陵後入盛京城內觀覽宮殿。禦大清門宴賞盛京將軍以下文武官及年老致仕官員。豁免奉天府所屬地方康熙十年、十一年正項錢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三月,玄燁以平定三藩之亂東巡盛京拜謁祖陵,宴賞如例。駐蹕崇政殿前廂房。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十月,玄燁以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奉皇太後東巡盛京。謁福陵、昭陵及永陵後入皇宮,至太祖、太宗所禦宮殿觀覽。舉行隆重筵宴賞賜文武官員。

乾隆八年(1743年)

九月,清高宗弘曆奉皇太後東巡謁陵,入盛京駐蹕皇宮。禦崇政殿受賀,禦大政殿,賜宴。詣清寧宮祭神。作枟禦製盛京賦枠,命將清曆朝實錄送一份至盛京尊藏。

乾隆十一年(1746年)

增建師善齋、日華樓、協中齋、霞綺樓、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等建築。於十三年竣工。

乾隆十五年(1750年)

恭送列聖禦容及五朝實錄尊藏盛京。

乾隆十七年(1752年)

設立盛京總管內務府大臣職,由盛京將軍兼任,管理宮殿諸項事務。

乾隆十九年(1754年)

九月,弘曆奉皇太後東巡入盛京故宮駐蹕。禦崇政殿受賀,賜諸王文武大臣官員及朝鮮國使臣、準噶爾部首領宰桑等宴。禦大政殿賜宗室覺羅等宴。入清寧宮祭神。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八月,弘曆第三次東巡,謁三陵,駐蹕盛京新建宮殿。禦大政殿閱較射,獎賞有差。詣清寧宮祭神。命移建太廟於大清門東。重設諫木於大清門旁。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增建文溯閣、仰熙齋、嘉蔭堂等西路建築,於四十八年竣工。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由京師送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太宗文皇帝、孝端文皇後、孝莊文皇後、世祖章皇帝、孝惠章皇後、孝康章皇後、聖祖仁皇帝、孝誠仁皇後、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孝恭仁皇後、世宗憲皇帝、孝敬憲皇後、孝聖憲皇後玉冊玉寶奉至盛京太廟安放。

九月,弘曆東巡至盛京,詣太廟行禮,恭閱奉安五朝冊寶。駐蹕盛京宮殿。命將盛京皇宮大清門外兩側下馬木牌,換立石碑。觀覽文溯閣及閣內枟四庫全書枠。禦迪光殿,勾到秋審官犯,服製及雲南、貴州情實罪犯。

嘉慶四年(1799年)

高宗純皇帝、孝賢純皇後、孝儀純皇後玉冊玉寶及改製孝敬憲皇後、孝聖憲皇後玉冊玉寶入藏盛京太廟。

嘉慶十年(1805年)

八月,清仁宗顒琰東巡至盛京,詣太廟尊藏冊寶前行禮。駐蹕盛京宮殿。入清寧宮祭神。禦崇政殿,以謁陵禮成頒詔天下。賜宴賞齎、於嘉蔭堂賞戲。作枟禦製盛京頌枠。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八月,高宗實錄及聖訓、玉牒尊藏盛京。九月,顒琰東巡盛京,詣太廟尊藏冊寶前行禮。禦崇政殿賜皇子、親藩等宴,頒賞。駐蹕盛京舊宮入清寧宮祭神,賜皇子及扈從宴。

道光二年(1822)

新製仁宗睿皇帝、孝淑睿皇後冊寶及改製孝敬憲皇後、孝聖憲皇後、高宗純皇帝、孝賢純皇後、孝儀純皇後冊寶尊藏盛京太廟。

道光九年(1829年)

九月,宣宗旻寧東巡盛京,至太廟尊藏冊寶前行禮。奉皇太後居介祉宮,恭謁祖陵禮成,禦崇政殿慶賀,頒詔天下。奉皇太後詣清寧宮祭神。

鹹豐八年(1858年)

九月,孝和睿皇後、宣宗成皇帝、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孝全成皇後冊寶及改製孝賢純皇後、孝儀純皇後、仁宗睿皇帝、孝淑睿皇後冊寶;仁宗睿皇帝聖容、宣宗成皇帝實錄、聖訓尊藏盛京。

同治七年(1868年)

十月,孝靜成皇後,文宗顯皇帝、孝德顯皇後冊寶及改製孝淑睿皇後、孝和睿皇後、宣宗成皇帝、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孝全成皇後冊寶;文宗顯皇帝聖容、實錄、聖訓尊藏盛京。

光緒五年(1879年)

九月,穆宗毅皇帝聖容、實錄、聖訓尊藏盛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後冊寶及改製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孝全成皇後、孝靜成皇後、文宗顯皇帝、孝德顯皇後冊寶尊藏盛京太廟。

光緒十四年(1888年)

十月,玉牒及孝貞顯皇後玉冊、玉寶尊藏盛京。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閏八月,俄軍占領盛京皇宮,後於二十九年三月退出。內務府點查各樓閣藏品,缺失數千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四月,日人內藤虎次郎以“隨軍新聞記者”身份進入沈陽故宮,得見枟滿文老檔枠等清初秘籍,並將枟漢文舊檔枠等曬藍製版攜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盛京內務府改為“盛京內務府辦事處”。成立奉天旗務處,金梁任總辦兼管盛京內務府事務。

宣統元年(1909年)

從三旗中挑選甲兵,於盛京皇宮設立警衛。歸屬內務府辦事處轄治。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

十二月,張作霖派人從東七間樓瓷器庫提精美瓷器數件,攜往北京。內藤虎次郎再度進入故宮,拍攝枟滿文老檔枠、枟五體清文鑒枠等將底片攜歸。

民國三年(1914年)

三月,北洋政府將盛京皇宮所藏禦用珍寶、古彝書畫、玉器、瓷器等115199件調往北平,歸古物陳列所管理。

民國四年(1915年)

文溯閣枟四庫全書枠和枟古今圖書集成枠被運往北平。內務府辦事處改組。

民國十年(1921年)

內務府辦事處改稱“籌辦皇產事宜處”。

民國十三年(1924年)

七月,日本滿鐵工業專門學校助教授伊藤清造,率學生進入故宮考察,獲各主要宮殿建築結構數據,並拍攝大量照片。

民國十四年(1925年)

春,奉天省政府接收盛京宮殿。八月,文溯閣藏枟四庫全書枠和枟古今圖書集成枠運回沈陽。

民國十五年(1926年)

十一月十六日,於沈陽故宮內成立“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仇玉珽任館長。

民國十六年(1927年)

於西路添建斯文門。

民國十七年(1928年)

五月五日至十日,沈陽故宮中路陳列室首次對外開放。十二月,東三省博物館改稱“奉天博物院籌辦處”,金梁任博物館委員長。

民國十八年(1929年)

複“東三省博物館”舊稱。仇玉珽為館長,金梁為委員長,於四月正式對外開放。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四月十日,東三省博物館改稱“奉天故宮博物館”,隸屬於偽奉天省教育廳。六月二十日開放。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四月,偽奉天故宮博物館關閉,藏品移往偽國立博物館。沈陽故宮歸偽滿“奉天陵廟承辦事務處”管理。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於文溯閣前添建水泥藏書庫。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國民政府接收沈陽故宮,成立“遼寧省省立民眾教育館”。對外開放。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一月,中央政府教育部命合並沈陽博物館和沈陽圖書館,在沈陽故宮成立“國立沈陽博物院”,金毓黻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五月,進行院址修繕工程,拆除損失嚴重的轉角樓等建築。十月,與遼寧省教育廳等單位聯合舉辦“東北文物展覽會”,展期10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

國民黨政府令將沈陽博物院所藏文物珍品運往北平。十一月二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沈陽。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接收沈陽故宮。

1949年

成立“沈陽故宮陳列所”陳列所清理倉庫時,在信牌套夾層及屏風襯紙中發現明朝成化年至萬曆年檔案若幹和利瑪竇繪世界地圖、九邊圖、宮中樂圖等古物。

1955年

5月1日,改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館。

1956年

公布沈陽故宮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1961年

3月4日,國務院批準沈陽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

9月,國家文化部決定,將文溯閣藏枟四庫全書枠調往甘肅省圖書館收藏。

1986年

8月,改稱“沈陽故宮博物院”。

2004年

7月1日,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擴展項目列入枟世界遺產名錄枠。

後記

枟清沈陽故宮研究枠一書,由沈陽故宮博物院、沈陽建築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具體分工如下;

緒論由佟悅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第一編由呂霽虹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第二編由佟悅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第三編由王豔春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第四編由王豔春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第五編由李理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第六編第十九章前三節由閻福斌執筆(沈陽建築大學)。

第六編第十九章第四節由陳伯超執筆(沈陽建築大學)。

第六編第二十章由沈欣榮執筆(沈陽建築大學)。

第七編第二十一、二十二章由樸玉順執筆(沈陽建築大學)。

第七編第二十三章由徐永戰執筆(沈陽建築大學)。

第八編由張勇執筆(沈陽建築大學)。

第九編第二十七、二十九、三十章和大事記由呂霽虹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第九編第二十八章由李理執筆(沈陽故宮博物院)

書中彩色照片由王瑞琛、李理、佟悅提供。

各部分插圖由相應文字執筆者提供。

周宇(沈陽故宮博物院)參與了部分書稿的校訂。

第六、七、八編初稿完成後,由陳伯超審定修改。

全書初稿形成後由佟悅通纂,武斌審改定稿。

編者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