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紅色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應從以下方麵著手:首先,編輯出版陝西紅色文化資源資料庫,陝西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科研力量,對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地歸納、提煉和綜合,探索和構建以紅色革命道路一紅色革命文化一紅色革命精神為主線的集物態、事件、人物、精神為一體的紅色資源教育內容體係,建設陝西紅色文化資源教育資料庫。
其次,結合中小學課程改革,編寫紅色文化資源運用於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校本課程,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把陝西紅色文化資源和陝西悠久的曆史文化相結合,同陝西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培養學生身為陝西人,對陝西文化的自豪感,熱愛陝西的情感。
砰次,把陝西紅色文化教育同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把紅色文化資源運用於校園網建設、牆麵文化、體藝文化、宣傳櫥窗等方麵,提升校園文化內涵,如屈武和楊明軒分別是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當時為成德中學)的校友和教師,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校園內設置了屈武和楊明軒的雕像,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最後,中小學可以以體驗教育為主,精心設計和組織開發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主的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教育實踐活動,增強紅色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加強洗西紅色文化資通產化開衷,提高紅色文化的經濟力
文化既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又具有產業屬性。文化產業是文化軟實力的物化和有效承載,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隻有通過大規模的文化產業運作,才能向省內外乃至全世界傳播和擴散,讓人了解、喜歡、產生吸引力並且滲透到千百萬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產生強大的感染力。
(一)文化產業
1.文化產業化
世界文化產業理論的發展是從對其本身的否定性批判開始的,而法蘭克福學派開啟了文化產業理論的批判先河。1947年,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兩人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首先使用了“文化工業”(CltreIndstry),意指由傳播媒介的技術化和商品化推動的主要麵向大眾消費的文化生產,他們從維護精英文化的基本立場出發,批判文化的經濟化、商品化。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部分經濟學家開展了跨學科研究,促使文化與產業這兩個毫不相幹的領域發生了聯係。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會議上,世界銀行提出,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也將是世界經濟運作方式與條件的重要因素,各國普遍把文化納人經濟決策的範疇之內。進人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範圍內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經曆著由“文化工業”向“集文化符號的積累、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一體”的文化一生產一消費綜合體方向發展的深刻轉變。“文化產業”也被置換為一種中性的概念,用以指一種客觀的曆史文化現象。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研究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為主要資源,以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為主體對象,通過市場方式運做和產業方式經營,為消費者提供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和行業的總稱。文化產業的活動既包括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和各類文化服務的提供,也包括文化用品、設備的生產、銷售和相關文化產品的製作和銷售,涵蓋了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行業領域。
文化產業化具有文化特征,它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再創造,形成價值和市場,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獲得可觀效益的同時,給人們提供優質的精神享受產品,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與思想道德水平,實現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上升。
文化產業化還具有經濟特征,文化產業以文化要素作為經營對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產權為紐帶,以現代企業製度為產業運營的基本模式,以市場為基礎合理配置文化資源,按現代產業專門化生產的要求組織文化生產要素,把生產、再生產、傳播、消費諸環節整合為一個完善的產業係統,文化產業企業追求經濟效益。
文化產業化雖然具有經濟特征,文化產業具有追逐利潤的商業目的,但是文化產品作為人類社會的精神產品,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就要求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產業的生產目的和社會作用,創造出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產品。
2.紅色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