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實現路徑(3)(2 / 3)

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後,陝甘邊特委書記兼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和陝甘邊軍委主席劉景範立即召開會議,動員幹部和群眾慰勞紅二十五軍,並親自帶領幹部到永寧山去迎接紅二十五軍。劉誌丹把部隊帶到永坪鎮,親自發布了歡迎二十五軍的命令,動員全軍虛心學習紅二十五軍的先進經驗,增強團結,協同作戰,爭取更大的勝利。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勝利到達永坪鎮,受到西北黨政軍民、幹部群眾的熱烈歡迎。在紅二十五軍和西北紅軍合並成立紅軍第十五軍團後,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高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為政治部副主任;紅二十六軍改為七十八師,楊森任師長、張明先任政委;紅二十七軍改為八十一師,賀晉年任師長、張達誌任政委。雖然在合並的過程中左”傾路線的執行者把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說得一無是處,認為劉誌丹等執行的路線有嚴重的問題,要開展反對右傾取消主義的政治鬥爭,要進行肅清反革命的運動。但是,劉誌丹、高崗、張秀山、王世泰、賀晉年等原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的一些高級幹部,還是服從了新成立的中共陝甘晉省委的領導,接受了新的工作,並且同原紅二十五軍齊心協力,共同戰鬥,紅十五軍團取得了勞山戰役的勝利,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作好了準備。

(二)陝西紅色文化的價值體係

“價值觀念是人們在追求和實現生命價值過程中,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方式所形成和製約的、主導自身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基本準則。”陝西紅色文化的價值觀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陝西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過程中,對自身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意義的認識和評價,它以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和追求為表現形態,它是在中國革命特定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利益和需要的反映,決定著它們的思想取向和行為選擇。

“價值體係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的製約下由價值觀念所構成的體係。價值體係實際上是價值觀的係統化和理論化,它作為對一定社會生產方式內在反映的精神力量,籠罩著整個社會生活,主導和製約著人們追求和實現生命價值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行為。陝西紅色文化的價值體係是共產黨人在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中價值觀念的集合,是與當時陝西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反動統治階級的社會價值體係相對立的價值體係,它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要求的集中反映。

建設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關鍵在於以紅色文化精神引導人、鼓舞人,而陝西紅色文化精神的根本就是陝西紅色文化的價值體係。陝西紅色文化精神是陝西紅色文化的價值觀、價值體係的表現,革命前輩們正是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在革命鬥爭中才表現出了“追求理想的獻身精神,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愛國為民的忠誠精神,團結奮鬥的合作精神”。

我們把陝西紅色文化的價值體係概括為“民主、共富、進取、尚榮”。

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中國革命之所以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就在於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思想深深地吸引和感動了他們。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個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思想體係,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翻身求解放、實現自己當家作主的思想武器。“民主”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沒有民主就沒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思想也反映了中國無產階級和其它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剝削的廣大勞苦民眾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它成為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價值觀,也是陝西紅色文化重要的價值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統治階級掌握著各種社會政治和經濟資源,擁有著龐大的社會財富,廣大民眾沒有任何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在經濟上處於赤貧的地位。“共富”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科學社會主義就是要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實現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的思想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實現“共富”的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重要的價值觀。在陝甘邊根據地建立的過程中,根據地的各級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都設有土地委員會,沒收地主及富農剝削部分的土地分給雇農、貧農和土地不足的中農,同時給地主家庭中參加勞動的成員保留一定數量的土地維持基本生活。陝北特委在陝北根據地也開展了土地革命,沒收豪紳地主的土地分配給雇農、貧農,徹底摧毀了國民黨、地主、豪紳統治的經濟基礎,解除了反動政權強加於人民頭上的田租、賦稅等負擔。在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和川陝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建立後,更是把土地革命作為蘇維埃政權的首要任務。在陝西各根據地實行的土地革命政策,體現了共產黨人消滅剝削、消滅壓迫,建立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