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陝籍黨史人物群體(1)(2 / 3)

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逐漸發展成為以宣傳馬列主義為主流的思想解放運動,馬列主義在陝西的傳播逐步興起。馬列主義在陝西傳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陝西旅外求學的進步知識分子為途徑的。由於陝西高等教育發展落後,當時,陝西許多學生都到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文化比較發達的大城市讀書,其中以到北京的人數最多,約近百名,有劉天章、魏野疇、李子洲、楊明軒、楊鍾健、劉含初等;到天津的有武止戈、鄒均、屈武、張寶泉、韓誌穎等,到武漢、上海的有王尚德、雷晉莖、嚴信民等。他們中的一部分勇於追求真理的先進分子,積極參加當地的革命活動,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他們不但自己信仰馬克思主義,還通過介紹《新青年》、《向導》等進步報刊和自辦刊物、通信以及寒暑假回鄉宣傳等方式,向陝西傳播馬克思主義。大學畢業後,他們紛紛返回陝西,在陝西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建立黨團組織等實際工作。在武昌中華大學求學的王尚德回陝後,在家鄉渭南赤水鎮創辦了赤水農職學校,以學校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魏野疇冋陝後先後在華縣鹹林中學、陝北榆林中學、西安省立三中等校任教,李子洲先後在三原渭北中學、榆林中學、綏德師範等校任教。他們走到哪裏,就把馬克思主義的火種點燃到那裏。他們帶領陝西青年一起組織各種進步社團,並親自講解《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淺說》、《共產主義ABC》以及《向導》、(中國青年》等馬列主義書刊,關中、陝北的一大批青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了革命道路。劉誌丹1922年考人榆林中學,在共產黨員魏野疇、李子洲等老師的熏陶和影響下,閱讀了《向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和李大釗等革命先驅宣傳或論述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使他樹立了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郭洪濤在回憶錄中也談到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情景:1925年初,榆林中學有了黨團組織。黨團員介紹其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蘇聯的《新社會觀》、《向導》等革命書籍,開闊了思想,引發了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關注。①曾任中共陝西省委代理書記、紅二十九軍政委的李艮,在西安省立三中讀書期間,與同學呂鳳岐、陳子敬、張新發、徐漢儒、康居仁、王芾南等參加了共產黨員劉含初、趙德華、雷晉笙、呂佑乾等在西安省立一中舉辦的暑期學校,學習《社會主義》、《唯物史觀》、《列寧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等,通過學習,建立了對馬列主義的信仰,成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

在近幾年出版的陝西革命前輩的回憶錄或人物傳記中,都有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描寫,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像一條堅強的紐帶,把一大批陝西共產黨人團結起來,形成了有力的戰鬥集體。

(三)陝籍黨史人物群體是在陝西人民革命鬥爭實踐中形成的

陝籍黨史人物群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陝西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實踐中形成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1922年陝西渭南人王尚德就在渭南縣赤水鎮建立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發展了程養謙、武維化、何思傑、張宗遜、姚俊明、郭士斌、薛應麟、姚明學、姚誌哲、楊純德等為團員。1925年前後,在西安地區黨團組織建立過程中,湧現出了像武止戈、張性初、楊宏德、宋建旭、呂佑乾、雷晉笙、崔孟博、宋樹藩這樣的黨團骨幹力量。在三原黨團組織建立的過程中,最早人團的有第三師範的蒲克敏、嚴樹森、充維恪、趙宗潤、王之鼎、王鴻俊、劉清和、薛應選、姚誌哲(薛、姚原在赤水時已人了團,後轉到三原上學);渭北中學的賈懷庚、龐誠齋、馬文憲、崔懷道、楊培琪、梁俊琪等;女子中學的王愛玉、於秀雲等;三原初中的袁宏化、王炳南等;第三職校的張安人(張仲實)、仉定國、唐金滿等,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在黨組織成立後都加人了中國共產黨組織。1927年1月,“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部”在西安成立時,於右任為總司令,鄧寶珊為副總司令,許多共產黨員參加了總司令部的領導工作,其中史可軒任總司令部政治保衛部部長,魏野疇任政治部副部長,楊明軒任教育廳廳長,葛霽雲任民政廳副廳長,楊曉初任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文彥任經委秘書,王尚德任出版局局長。在總司令部創辦的中山軍事學校和中山學院中,共產黨員史可軒、鄧希賢(即鄧小平)、許權中、高克林、劉含初、李子洲、徐夢周、王子休、任警齋、吳化之、吳岱峰等都擔任教學和管理工作。1927年3月,耿炳光、魏野疇、李子洲、曹址仁、田伯英、易厚庵、閆揆要、何挺傑、張性初、賈懷庚、劉炎、黃平萬、吳化之、梁益堂等人出席了中共陝甘區委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全省9個地區的380名黨員。7月,中共陝西省委成立時,耿炳光、李子洲、崔孟博、魏野疇、亢維恪、張金印、張性初、李子健、蒲克敏、何挺傑、張國潘、陳嘉惠等都參加了省委的各種領導工作。在中國共產黨陝西黨組織建立後,陝西黨組織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帶領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在三秦大地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一大批陝西共產黨人在鬥爭中受到了鍛煉,成為後來陝西革命發展的領導力量和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