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共陝西黨組織的領導下,謝子長、劉誌丹等率領廣大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在陝北及陝甘邊界地區積極開展武裝鬥爭,創建了陝甘邊根據地、陝北根據地、西北革命根據地,覆蓋陝西的關中和陝北地區。西北紅軍是中國北方武裝鬥爭的一麵旗幟,西北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10多塊根據地中唯一僅存的一塊完整的革命根據地。西北根據地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治黨、治軍、治國的高級幹部,劉誌丹、謝子長是其中卓越的群眾領袖,在他們的領導和培養下,西北蘇區還湧現出了髙崗、習仲勳、馬文瑞、閻紅彥、楊森、楊琪、張秀山、張達誌、王世泰、崔田民、賀晉年、張策、郭洪濤、張邦英、襲逢春、劉景範、蔡子偉、高朗亭、李赤然、王兆相等一大批領導幹部,他們不僅為西北紅軍和西北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豐功偉績,更是新中國建立和建設的中堅骨幹。
抗日戰爭時期,陝北作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黨中央領導人民在此進行了長期艱苦的鬥爭,建立了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在延安時期,許多陝籍共產黨人都參加了根據地各級黨政軍機構的領導工作。在1939年1月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民主選舉產生的邊區政府委員會15位委員中,陝西有9人,他們是:王世泰、曹力如、劉景範、閻紅彥、霍維德、馬錫五、王兆相、賀晉年、喬鍾靈;髙崗、張邦英被選為參議會正副議長。1939年初在延安成立了西北工作委員會,書記張聞天,有8名委員,高崗、賈拓夫是其中2名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率領黨中央轉戰陝北,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任西北野戰兵團副政治委員,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劉景範任後勤司令員,為延安保衛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中國共產黨在陝西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鬥爭,不僅為陝西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也使陝籍黨史人物群體在這一鬥爭中形成並發展。
二、佚藉光史人物群體形成的過程及特成
(一)許多陝西進步育年在五四運動中走上了革命道路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陝西,西安的愛國學生,以北京學生為榜樣,如江河決堤一樣,紛紛離開書齋,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為了加強對學生運動的領導,5月底,由西安第一師範的同學倡議,第一中學、第三中學、成德中學和其它學校也積極響應,成立了陝西學生聯合會,領導全省學生運動。學聯成立後,領導學生在西安舉行抗議示威遊行,還在商人和市民中開展了抵製日貨活動。西安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迅速波及到全省,渭北、陝北、陝南等地的學生也紛紛舉行遊行、請願、演講活動。一”一…“五四運動”發生時,陝西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等大專院校讀書的學生,就已積極投身到五四運動之中,許多人都參加了5月4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抗議示威遊行。火燒趙家樓時,在曹宅越窗而過的也有很多陝西學生。其中,楊明軒(北高師學生)、郝夢九(北大學生)還被反動軍警抓走。李子洲是北京大學學生會幹事,他不僅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是一名先鋒戰士,而且,他也是這一偉大運動的組織者、發動者之一;李子洲協助李大剣同誌,做了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
5月下旬,陝西學聯選派成德中學學生屈武和省立三中學生李伍亭北上,參加北京學生的請願。屈武、李伍亭到北京後,李子洲、劉天章等向他們詢問了陝西學生運動的情況,還發動陝西在京的大中學校學生100多人,召開了隆重的歡迎大會。會後,李子洲、劉天章還引屈武、李伍亭會見了北大學生會負責人段錫朋、方豪、許德珩等,並且拜望了李大劍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