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中共中央在陝北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5)(3 / 3)

1.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必勝的革命信念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唯一正確的政治方向。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把追求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解放、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並為之奮鬥不息。

抗日戰爭期間,延安成為革命者向往和敬仰的地方,許多青年不畏艱難險阻奔赴延安,這是因為延安有偉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壯麗的事業;延安寄托著民族的希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反映了時代的需求。他們在這座革命的大熔爐中,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從而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作為一生的奮鬥目標。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裏,陝北抗日根據地有150餘萬人口,其中紅軍主力不足3萬,中國共產黨人靠著堅定的信仰和理想信念戰勝了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敵人。延安時期,黨非常重視理想信念教育,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做一個自覺的共產主義者,要有堅定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為新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鬥。為使全黨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心,毛澤東在這一時期撰寫了大量的政論文章或著作,如《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論聯合政府》等,宣傳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劉少奇也撰寫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黨內報告,引導和激勵廣大共產黨員做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為配合全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黨在延安創辦了幹部學校。抗大的教育原則之一是:教育學員掌握馬列主義,注意克服資產階級及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毛澤東經常到抗大講課,做報告,他講課的內容很廣,包括政治、軍事、哲學、曆史等,引導學員擴大視野。他說,有了學問,就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他注重引導學員理論聯係實際,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展規律,使青年的愛國熱情、抗日願望升華到為民族解放而奮鬥的髙度,逐步確立起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陝北公學以培訓政工幹部為主,教學安排是七分政治、三分軍事。陝公的大部分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學生和歸國華僑,它的培養目標,正如毛澤東為公學題詞中所指出的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的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延安時期,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使廣大黨員幹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堅定了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決心。

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廣大黨員憑著革命到底的決心和對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自中國近代以來反對列強侵略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2.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無產階級的政治本色,是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優良傳統,也是我黨戰勝困難、求得勝利的一件重要法寶。毛澤東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形象地概括了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把它作為中國革命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