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雖然以民族精神為自己產生的基礎,但是,它決不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簡單照搬和低層次的重複,而是在積極吸取和繼承傳統文化優秀成份的同時,結合時代的要求,對其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創新和升華。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到延安時期已經走過了10多年艱難曲折的道路。長期艱苦的鬥爭實踐,使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優良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具體表現為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它們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到達延安之前的艱苦創業、英勇奮鬥的革命精神風貌。延安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進行的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以至發展完善起來的,是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豐富和發展了優秀民族精神和中國革命精神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時代品質的民族精神。
3.延安精神是在延安時期特殊的革命鬥爭環境中形成
延安精神是特定時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下的產物,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麵臨嚴峻形勢和險惡環境挑戰的特殊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人弘揚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去奪取勝利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一大批中華優秀兒女英勇奮鬥、無私奉獻,創造不朽的業績,鑄就偉大精神的時期。
抗日戰爭進人相持階段後,陝甘寧抗日根據地處於極端困難時期,日寇對陝甘寧邊區進行瘋狂“掃蕩”,國民黨頑固派進行經濟封鎖、軍事包圍,而且,華北各地連年發生自然災害。陝甘寧邊區麵臨的嚴酷鬥爭形勢和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坐以待斃的死亡威脅向延安軍民提出了嚴峻的生存挑戰。中國共產黨人麵對非常惡劣的客觀條件和生存環境,為了克服各種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與險惡的環境鬥爭,與日本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作鬥爭,與錯誤的思想路線作鬥爭。黨中央先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政策”,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為堅持抗戰和取得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帶頭參加大生產運動,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敵後軍民戰勝嚴重困難,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中心內容的延安精神。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全黨還開展了整風運動,實現了全黨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團結統一,形成了堅定的政治方向和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
4.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成熟的中共領導集體的形成,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組織保證
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紅軍長征的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確立,證明了毛澤東正確的領導思想,展示了毛澤東卓越的領導能力,因此,在延安時期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這個成熟的領導集體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凝聚力量、戰勝困難、開拓進取、勝利前進的重要的組織保證,也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組織基礎。曆史表明,中共成熟的領導集體的形成過程與延安精神的形成過程是一致的。延安精神之所以能夠成為延安時期中共精神風貌的反映,體現了中共的政治理想、道德規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培育和倡導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以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和大文化的視野,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總結和對中國革命理想人格的倡導,形成了偉大的延安精神。
(二)延安精神的內涵
1942年12月,毛澤東在西北局髙幹會上的講話,對延安精神進行了最初的表一述延安縣同誌們的精神完全是布爾什維克的精神,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在他們的思想中、行動中,沒有絲毫消極態度。他們完全不怕困難,他們像生龍活虎一般能夠戰勝一切困難。”1%8年5月3日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第一版發表了標題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社論,社論指出:“在長期鬥爭中用毛澤東思想培養起來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徹底革命精神,代表了無產階級的艱苦奮鬥精神。”至此,“延安精神”這一概念才被明確地提出來。11屆3中全會後,學術界對延安精神進行了深人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江澤民2002年3月在陝西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提出了延安精神的內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