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瓦子街烈士陵園、瓦子街戰役烈士紀念碑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位於黃龍縣瓦子街鎮政府所在地,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中瓦子街戰役我軍陣亡的革命英烈而修建的。陵園內安葬著西北野戰軍七一四團團長任世鴻、戰鬥英雄劉四虎等230名烈士的忠骨。陵園占地25畝,四周群山環繞,青鬆翠柏遍布,紀念碑高聳入雲,頂端鮮紅的五星,碑身正麵刻著王震將軍題詞:“瓦子街戰役烈士紀念碑”。
四、中共中央在陝北時期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延安精神
中共中央在陝北的十三年,是中國革命從曲折發展走向偉大勝利的十三年,在陝北的黃土地上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延安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是延安紅色文化資源孕育出來的最偉大的精神形態,它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表現出的理想追求、精神風貌、思想品德、行為準則和工作作風。
(一)延安精神產生的社會曆史條件
1.全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和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思想條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成為推動片老的中國變革的強大動力。然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在艱苦的鬥爭環境中,中國共產黨缺乏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認真係統學習和研究的條件,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較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存在著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傾向,黨的領導人陳獨秀、王明曾經犯了右傾機會主義、“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王明、陳獨秀“左”、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根源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條化,沒有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
由於受“左”、右傾機會主義的影響,再加之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的戰爭環境,在黨內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非無產階級思想,革命理論落後於革命的實踐。當抗曰戰爭進人到相持階段的時候,嚴峻的形勢迫使我黨要加強對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全體黨員認真學習馬列著作、毛澤東著作和黨的有關文件,對照檢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實際,同時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研究黨在曆史上的經驗教訓,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整風運動使廣大黨員掌握了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提髙了認識,分清了是非,加強了團結,達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統一,提高了全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為延安精神由自發走向自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黨的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中,成功解決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問題,牢牢把握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正確方向,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曆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被寫進黨章,表明中國共產黨實現了思想解放和思想統一的雙重任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延安精神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集中體現,它的成熟為延安精神的產生和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延安精神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形成的精神財富,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具體體現。
2.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和中國革命精神的繼承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形成了自己偉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積極進取和堅韌不拔的拚搏精神、積極實踐和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民為邦本”的為民服務精神、勤勞節儉和艱苦奮鬥精神、寬容博大和互愛互助精神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它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存力和創造力的精神之源。這些寶貴的民族精神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曆史基礎和豐厚的文化土壤,構成了延安精神得以生存和成長的最深厚的根基和文化淵源。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深深地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國優秀文化在延安這片沃土上盛開的燦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