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延安“四八”烈士陵園1946年4月8日,參加重慶國共和談的中共代表王若飛、秦邦憲等乘坐美式運輸機由重慶飛返延安向黨中央彙報工作,同機回延安的還有剛被黨組織營救出獄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出席在巴黎舉行的世界職工代表大會回國的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及著名愛國教育家黃齊生。因雲霧蔽日,飛機迷失方向,誤撞山西興縣黑茶山,包括4名美軍機組人員在內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為了緬懷“四八”遇難烈士,延安各界群眾3萬多人,在飛機場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題詞和向“四八被難烈士致哀”的悼詞。朱德、劉少奇等中共中央領導人親自執紼,送靈下葬,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飛機場旁邊,為烈士建起了陵園。1957年黨中央決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園,選址在延安王家坪北側,1958年陵園完工。“四八”烈士陵園是全國第一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5)張思德墓張思德是四川儀隴縣人,生前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誌的警衛班戰士。
1944年,張思德響應黨中央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到安塞縣山中燒木炭。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裏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裏,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9月5日,張思德被塌落的炭窯埋住。毛澤東知道這個消息張思德墓後非常難過,要求把張思德的遺體運回延安,召開追悼會。9月8日,毛澤東親自把花圈敬獻在這個普通士兵靈前,書寫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誌致敬”。毛澤東主持追悼會,發表了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張思德犧牲時年僅28歲。張思德墓坐落在延安市棗園的一個山包下,墓的正麵有毛澤東手書“為人民服務”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張思德胸像浮雕。
三、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的鬥爭及其革命遺存
(一)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的鬥爭
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的鬥爭從1947年3月18日黃昏時分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東渡黃河,進入華北解放區。
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戰軍撤離延安後,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習仲勳等親自指揮下,按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確定的“蘑菇戰術”,人民解放軍選擇有利時機和地形,尋機殲敵,並於3月25日、4月14日及5月2日一4日,連續進行了青化貶、羊馬河、蟠龍3次矸滅戰,共殲滅胡宗南部1.4萬餘人,有效地策位了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作戰,奠定了粉碎國民黨軍對陝北重點進攻的基礎。
3月25日,毛澤東與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在子長縣王家坪附近的任家山會合。3月26日,黨中央在陝北清澗縣棗林溝召開會議,討論中央機關行動問題。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在陝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工作。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河北平山,擔負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行動,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解放區軍民的鬥爭意誌和勝利信心。
4月12日中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到達靖邊縣王家灣(今安塞縣),毛澤東於4月15日發出《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提出著名的“蘑菇戰術”。6月8日,離開王家灣;9日,到靖邊縣小河村,隨即到靖邊縣天賜灣。17日,重返小河村;7月21日一23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前委擴大會議,即中共中央小河村會議。8月1日,離開小河村,沿大理河向東轉移,到達靖邊縣青陽岔。3日,到小水溝。8月9日,轉移到綏德縣李家崖。11日,離開李家崖,轉移至黃家溝。13日晚,離開黃家溝,夜渡無定河,住陳家岔。14日,北上米脂井家坪。16日,轉移到米脂陳家盆。17日,到達佳縣白龍廟。18日,冒雨轉移,搶渡五女河,因洪水所阻,宿營於佳縣楊家園子。20日,到達佳縣梁家岔。自小河村出發以來,經綏德、米脂、佳縣行軍19天,以中央機關作誘餌,有力地配合了西北戰場乃至中國戰局。
;毛澤東和中央機關轉移到佳縣以後,暫時脫離了險境,便在佳縣境內展開調查研究。8月23日,中央機關轉移到朱官寨。9月21日,離開朱官寨,住張家崖窯。9月23日,中央機關到達佳縣神泉堡。11月14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離開居住了50多天的神泉堡,途經佳縣閻家峁和烏龍鋪、米脂縣申家檢,於11月22日到達米脂縣楊家溝,1948年3月21日離開,在此居住4個月,楊家溝是毛澤東和中央機關轉戰陝北期間停留時間最長的村莊。12月25日至28日,毛澤東在楊家溝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擴大會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會議”。
1948年2月29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瓦子街大捷,殲敵5個旅,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北戰場的形勢。3月23日,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在望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從吳堡縣川口渡口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臨縣,到達晉綏解放區,再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2日,收複被敵人侵占了一牟一月零三天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