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家坪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的王家坪村。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是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所在地。中央軍委在這裏部署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裏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舊居和中央軍委、軍委會議室舊址。毛澤東在這裏發表了《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許多重要文章和談話,製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作戰方針和各項軍事原則。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時,中共中央由這裏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
(5)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位於延安城南,是1939年1月至1947年3月陝甘寧邊區政府的駐地。舊址共有石窯洞48孔、平房20間,包括邊區政府各廳、局舊址及林伯渠、李鼎銘舊居等。陝甘寧邊區政府的人民民主政權性質及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實踐,為黨實現對全國抗日戰爭的政治領導起到了示範和促進作用。
(6)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舊址位於延安城北關街。1942年5月13日,為了統一陝甘寧和晉綏兩區的軍事指揮,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賀龍任司令員,徐向前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關向應任政治委員(關在養病期間,由高崗代理政治委員),林楓任副政治委員。6月10日,聯防軍司令部在延安正式成立。在中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完成了抗擊日軍,肅清土匪,打退國民黨頑固派軍事進攻,保衛陝甘寧邊區和晉綏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任務。
(7)中共西北中央局舊址位於延安城南花石崖砭。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將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和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合並,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以加強對西北地區各方麵工作的領導。
(8)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位於延安市寶塔山南麵的龍灣山。1937年1月黨中央進駐延安後,於同年7月設立了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從此,邊區高等法院在董必武、謝覺哉等曆任院長的領導下,在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司法審判工作雛形的基礎上,全麵開展了全新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先後頒布實施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陝甘寧邊區懲治貪汙暫行條例》等60多種上千件具有臨時憲法和法律性質的規範性文件,創立了以深人實際、調査研究、實事求是、巡回辦案、就地解決、注重調解為主要內容的“馬錫五審判方式”,為陝甘寧邊區的政治建設和法製建設,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法製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奠定了深厚的司法基礎,積累了寶貴的曆史經驗。
(9)中央軍委通信局(三局)舊址中央軍委三局舊址位於延安市寶塔區棗園鎮裴莊村。延安時期的中央軍委三局,在設施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圓滿完成了保障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通信指揮、情報收集、無線電人才培養等各項任務,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前期我黨我軍的通信指揮中心,是我國現代通信事業的搖籃,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卓越貢獻,毛澤東曾稱讚他們是科學的“千裏眼”、“順風耳”。
(10)縷德359旅司令部舊址1938年5月,第三五九旅開赴恒山地區,在晉察冀軍區指揮下,開展桑幹河兩岸的遊擊戰爭,開辟抗日根據地。1939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增兵包圍陝甘寧邊區,並製造軍事摩擦,第三五九旅由晉察冀邊區調至陝甘寧邊區,接替宋家川至葭縣(今佳縣)的黃河河防任務,旅部兼綏德警備司令部。
(11)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個基層組織舊址在延安市寶塔區馮莊鄉馮莊村。1946年11月22日,根據中央試辦青年團精神,馮莊村團支部正式建立,首期發展了3批共26名團員。經過充分醞釀討論,決定團的名稱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這樣,馮莊團支部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第一個基層團組織。隨後,在延安豐足火柴廠誕生了全國重建青年團的第一個工廠團支部,在延安行知中學誕生了全國重建青年團的第一個學校團支部。青年團在延安地區試建的成功,推進了各解放區的青年團試建工作。
(12)陝甘寧邊區交際處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交際處舊址位於延安城南關街,是我黨和政府創建的第一個接待機構。1938年5月,邊區政府將原招待科改為交際科,後改為交際處。抗日戰爭時期,延安交際處承擔了我黨大量的外事接待和統一戰線工作,在傳播革命思想,做好後勤保障,加強對外聯絡,支援祖國解放和推動世界和平,促進友誼進步事業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解放戰爭時期,交際處作為我黨情報工作的重要陣地,在對敵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作為輿論報道的陣地,對宣傳延安和解放區,對大後方人民和世界人民重新認識和了解延安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