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中共中央在陝北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2)(3 / 3)

(3)陝甘寧邊區參議會舊址位於延安市南關,坐北麵南,現有參議會禮堂一座和駐會議員住過的土窯洞數十孔。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是陝甘寧邊區的民意與最髙權力機關。參議員由邊區選民通過直接選舉產生。從1939年1月到1946年4月,陝甘寧邊區共召開過三屆參議會。參議會禮堂於1941年10月建成,為磚木結構,正麵牆用磨製石塊砌築,會場可容納1200餘人。1947年3月,國民黨占領延安後,對禮堂進行了嚴重破壞,並砸掉了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大禮堂”石匾,1949年後進行了維修。現在禮堂門口“延安大禮堂”5個字是1956年謝覺哉來延安時題寫的。1973年,政府撥款翻修了大禮堂,外觀上仍保留原來建築風格,對內部進行了大的改建。

(4)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國會代表大會舊址西北青年救國會第一次代表大會1937年4月12日至17日在延安召開,大會的任務是總結青年抗日救亡運動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號召和團結全國青年參加民族解放鬥爭。毛澤東、周恩來、洛甫、朱德、博古、林伯渠等到會並發表講話。大會通過了《關於救亡運動任務的決議案》,提出了《全國青年救國綱領章程(草案)》,確定青救會“是各黨派各界青年聯合的群眾團體”,以“一切為著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而奮鬥”作為中心任務。大會決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作為全國青年救國會成立前現有各地青年救國團體的最高領導機關。大會選出55位執行委員,馮文彬、白治民、高朗山、劉秀梅、黃慶熙、徐克仁、李瑞山、胡耀邦、劉西元等9人為常委。這次大會為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運動的發展做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

(5)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45年4月23日一6月U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毛澤東主持大會,以《兩個中國之命運》為題致開幕詞,並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在大會討論過程中,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問題》的重要發言;由華北、華中、西北等幾個有代表性地區的代表作了工作報告。大會完成了三個曆史性的任務:決定了黨的路線,通過了新的黨章,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

2.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團體、組織活動舊址

(1)鳳凰山麓革命舊址在延安市寶塔區橋兒溝。中共中央到延安後的第一個駐地,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居住於此。這裏有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和紅軍總參謀部舊址、中央機要部門舊址。毛澤東在此居住期間,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三月會議、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洛川會議、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會議,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重要著作,並在這裏接見了美國記者貝特蘭,加拿大國際友人、共產黨員、醫生白求恩。

(2)楊家嶺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北2.5公裏處的楊家嶺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1947年3月的所在地。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飛機轟炸延安後,中共中央機關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由鳳凰山麓遷住於此。舊址有中央大禮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舊居,中共中央辦公廳樓,毛澤東和斯特朗談話處。這裏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駐地,中共中央在這裏發動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領導了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毛澤東在此居住期間,寫下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重要著作。

(3)棗園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7公裏處。1941年開始修建,1943年竣工。棗園是中共中央書記處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遷駐棗園,在此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1947年3月,中共中央由此撤離延安,轉戰陝北。棗園現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舊居,中央書記處小禮堂,“為人民服務”講話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