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14日至15日,毛澤東在延川縣關莊鄉太相寺村主持召開了紅一方麵軍團以上幹部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東征,部署西征。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關於統一戰線工作的報告。張聞天、秦邦憲、彭德懷、聶榮臻、程子華等也在會上發表了講話。5月15日和17日,中共中央還先後在太相寺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了國際關係和我黨的外交政策等問題。18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在太相寺發布《西征戰役計劃》。19日,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等離開太相寺,經馮家坪等地,於21日回到瓦窯堡。
8.誌丹縣革命舊址
劉誌丹東征犧牲後保安縣更名為誌丹縣,誌丹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誌丹縣城北炮樓山麓。1936年7月3日,中共中央從瓦窯堡遷到此地,1937年1月10日離開保安,進駐延安。中央機關及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領導人在此居住期間,召開了21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方略,發布決定和指示,調整各項政策,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領導紅一方麵軍西征,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大會師;接待了第一次踏進紅區采訪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醫生馬海德,製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方針;開辦紅軍大學,為即將到來的全麵抗戰準備幹部力量。舊址有毛澤東、周恩來舊居,中共中央軍委、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
9.劉誌丹烈士陵園
位於誌丹縣城北,陝甘寧邊區政府在1940年修築這座陵園;1947年,陵園遭到國民黨軍隊的破壞。陝北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撥款重修。劉誌丹陵墓坐北向南,6米多寬的柏油路,由坡下直通陵園。從坡下順著柏油路上行90米,是鑲有鐮刀斧頭的鐵柵欄門,門上有誌丹陵”
三個字。陵園麵積約8000平方米,正中是紀念大廳,大廳正脊上鑲著紅五星,四麵斜脊各豎一把紅色的火炬。
10.延長縣東征舊址
位於延長縣城內寨山西南麓,有七孔土窯洞,其中一孔為毛澤東和賀子珍舊居,一孔為東征會議室,其餘5孔分別為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楊尚昆、聶榮臻舊居。
1936年1月28日下午,毛澤東率領東征主力部隊到達延長縣城,在中共延長縣委的安排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誌住進了該舊址大院。29日晚,毛澤東接見了中共延長縣委書記高朗亭和蘇維埃延長革委會主席譚生彬,聽取了延長解放後的土改運動和恢複建設情況,並向他們作出了“積極支援前線,努力建設家園”的指示。30日上午,毛澤東視察了煉油廠。31日,毛澤東在這裏主持召開了有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楊尚昆、聶榮臻、左權等軍委部分領導同誌和團以上幹部會議,會上為東征部署了兵力,正式成立了“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彭德懷任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楊尚昆任政治部主任,並確定了東征行動路線和戰略方針。
11.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
由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35年11月3日在甘泉下寺灣成立,軍委下設總政治部、參謀部、供給部、兵站部、動員武裝部和軍委後方辦事處。軍委機關在瓦窯堡期間,先後指揮進行了紅軍東征戰役,部署了西征戰役,鞏固擴大了西北根據地,擴充了紅軍,壯大了武裝力量。1936年6月21日,軍委機關隨中共中央機關離開瓦窯堡,向保安方向轉移。
二、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革命鬥爭及其革命遺存
(一)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革命鬥爭
中共中央在延安領導的革命鬥爭從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人延安,到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10年又2個月。
西安事變以後,1937年5月,我黨為堅持國內和平,團結抗日,將陝甘寧蘇區改為陝甘寧特區;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討論抗曰戰爭的戰略問題和國共兩黨的關係問題,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指出了抗戰的正確方向。在洛川會議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9月,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八路軍、新四軍用小米加步槍抗擊日寇的飛機大炮。為了增強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毛澤東在鳳凰山麓寫下了《論持久戰》,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一個持久抗戰,但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1937年9月6日,根據國共協議,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主席林伯渠,李鼎銘、楊明軒、張國燾(1938年4月張國燾逃離邊區)等為副主席;轄18縣,首府設在延安。邊區最髙的權力機構是參議會,議員根據選舉法民主選舉產生,人們通常采用投票、投豆來選舉自己稱心如意的代表。當時政府工作人員嚴格執行政務人員公約,處處以人民的重托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以身作則,被人們稱之為“老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