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中共中央在陝北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1)(1 / 3)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陝北作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在此戰鬥了十三個春秋,建立了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了轉戰陝北的延安保衛戰,並在實踐中形成了以堅定的理想信仰、不懈的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延安也因而成為中國的“紅色首都”,這一時期也成為陝西紅色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章。

一、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初到陝北的鬥爭及其革命遺存

(一)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到達陝北

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時間從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北蘇區吳起鎮,至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入延安。

1.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初到陝北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的正確領導下,衝破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克服了萬水千山的艱難困苦,於1935年9月進入甘南,9月12日,黨中央在甘肅省迭部縣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將紅一、三軍團和軍直機關改組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8日,占領哈達鋪,這時黨中央了解到陝北紅軍和陝甘蘇區的情況;27日,占領榜羅鎮,在榜羅鎮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把紅軍的落腳點放在陝北,以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1935年10月16日,陝甘支隊第一、二、三縱隊分別進入定邊的木瓜城、牛圈圪坨和鐵角城,這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陝北的第一站。紅軍途經定邊縣的3個鄉、20多個村,打退了追兵,於19日進人吳起鎮。陝甘晉省委和軍委、陝北省蘇維埃政府派全權代表白如冰到安塞、保安(今誌丹縣)迎接中央紅軍,為中央紅軍每人發了一套棉衣,中央紅軍“吃到根據地群眾送的小米稀飯,真像過年一樣,高興得很,許多同誌捧著飯碗,就流下了淚水。”在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以前,東北軍的騎兵第六師師長白鳳翔帶領4個團在前,三十七軍的3個步兵師在後,從寧夏固原起即尾追不放,這時寧夏馬鴻賓、馬鴻逵和毛炳文的騎兵也追上來。毛澤東指示,要割掉這個尾巴,絕不能把敵人引到陝北蘇區來。於是在10月21日我二縱隊在左翼、一縱隊在正麵,向正在迂回吳起鎮西北的敵35師騎兵團的2000多騎兵出擊,取得了重大勝利;接著又在楊城子以西、齊橋、李新莊等地,分別狙擊了敵32師和36師的兩個騎兵團,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並將俘獲的敵人的馬術教官、獸醫、會修馬鞍、釘.馬掌的工人補充到我們的騎兵團,整個戰鬥共殲敵1000餘人,繳獲戰馬千餘匹,長短槍千餘支,這就是有名的“割尾巴”戰鬥。

10月28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下寺灣,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決定張聞天、博古、劉少奇、李維漢、鄧發、董必武等率中央機關從下寺灣直接去瓦窯堡(陝甘晉省委駐地,蘇區的中心)建立黨政機關;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軍主力南下與西北紅軍會師,部署粉碎敵人對西北根據地第三次反革命“圍剿”的問題。11月6日,陝甘支隊與紅十五軍團在甘泉縣象鼻子灣勝利會師,舉行了隆重的會師典禮。中共中央在象鼻子灣召開全軍幹部會議,毛澤東對長征作了總結,指出“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它將載入史冊,會後,我們紅軍將與陝北人民團結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任務。”

象鼻子灣會議之後,11月20日至24日,紅軍在直羅鎮取得殲滅國民黨軍第一九師一個師及一〇六師一個團的重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反革命“圍剿”,為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中央紅軍進駐瓦窯堡以後,為了加強對陝北根據地的領導,鞏固、擴大和發展陝北根據地,黨中央決定:撤銷中央西北代表團和陝甘晉省委,成立中共西北中央局,由張聞天任書記兼宣傳部長,羅邁任組織部長,吳亮平任宣傳副部長,王首道任保衛局長。經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從1935年11月起,在陝晉蘇區設立蘇維埃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並將原來陝北和陝甘兩個根據地劃分為陝北省、陝甘省和關中特區、神府特區等4個行政區域,統歸西北辦事處領導。蘇維埃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是陝甘寧蘇區的最高政權機關,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是實際上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

陝北省委書記為郭洪濤,蘇維埃政府主席為馬明方,副主席霍維德,省的治所在瓦窯堡。陝甘省委書記為朱理治,蘇維埃政府主席為王生玉,省的治所先後在下寺灣和套洞鎮。關中特區特委書記賈拓夫,蘇維埃政府主席為秦善秀,副主席為習仲勳、張邦英。神府特區特委書記為楊和亭,喬鍾靈任抗日人民革命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