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中共中央在陝北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1)(2 / 3)

2.紅軍東征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和《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決策和新的軍事戰略方針。

為了貫徹瓦窯堡會議的戰略決策和新的軍事戰略方針,粉碎蔣介石新的進攻陰謀,打破敵人的軍事和經濟封鎖,鞏固和擴大陝北根據地,在鬥爭中求得主動和發展,並進一步擴大我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影響,表示我黨堅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主張的誠意,黨中央決定組織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由彭德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委,葉劍英任參謀長,楊尚昆任政治部主任,黃克誠任組織部長,陸定一任宣傳部長,開赴抗日前線。1936年2月5日,部隊來到清澗縣,毛澤東在這裏寫下了流芳千載的詩詞《沁園春雪》。2月20日晚8時,毛澤東和彭德懷指揮紅軍從清澗河口到延川延水關一線強渡黃河,開始東征。

在東征的過程中,1936年4月9日晚8時,周恩來和李克農到延安同東北軍的首領張學良將軍進行了秘密會晤,會談中闡明了我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商談了紅軍、東北軍和西北軍的聯合問題,確定了一致抗日,互相幫助,互派代表及幫助東北軍進行抗日教育等具體協議。在談判中張學良也向我黨提出聯蔣抗日的建議,這對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將反蔣抗日的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最後到聯蔣抗日有決定意義。因此,在東征勝利進軍的過程中,一方麵由於蔣閻合謀,阻攔我抗日去路;另一方麵為了顧全大局避免不必要的決戰和損失,保存抗日力量,因此,紅軍在山西轉戰30餘縣取得許多勝利,擴大了政治影響,傳播了革命火種以後,黨中央決定東征紅軍全部回師陝北,以表示我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誠意。

東征勝利歸來以後,黨中央在延川縣的太相寺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對東征進行了總結,毛澤東在會上講了四句話打了勝仗,喚起了民眾,擴大了紅軍,籌集了財物。”東征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深人人心,推動了華北地區的抗日鬥爭,為我軍以後出師華北前線奠定了基礎。在東征的過程中,劉誌丹奉中央軍委命令,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東出佳縣、吳堡,北達神府,把進犯神府根據地的國民黨反動軍隊打得落花流水。1936年3月31日,紅二十八軍奉命在神木天台山東渡黃河,攻占山西羅峪口,向離石以南之地區進攻,在康寧鎮附近的曹家坡擊潰阻我前進的晉軍七十一師二〇七旅,殲敵500多人,繳獲了敵旅長的戰馬和地圖,迫使敵人逃回臨縣。1936年4月14日,劉誌丹在指揮我軍猛攻山西中陽接三交鎮敵人堅固工事的時候,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4歲。

3.紅軍西征,西北根據地的擴大

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困和進攻,鞏固和擴大陝甘寧根據地,保存抗日力量,援助綏遠抗戰,爭取東北軍一致抗日,同時也為了迎接紅二、四方麵軍北上,實現主力紅軍的大會合,黨中央於1936年5月14日在延川縣太相寺召開的團以上的幹部會議上提出了西征的策略。5月18日,中央軍委決定以紅一方麵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和第八十一師騎兵團等共1.5萬餘人組成西征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進行西征。參加西征的部隊有:以林彪、聶榮臻、左權為首的紅一軍團為左路軍;以徐海東、程子華為首的紅十五軍團,以及紅二十八軍、二十九軍和三十軍等為右路軍。

左路軍5月28日從延川出發,兵分兩路,軍團部和紅二師經任家坪、蟠龍、保安、直抵吳起鎮;紅一師和紅四師經延安、安塞直抵華池。兩路在吳起鎮會合後召開了紅一軍團團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戰鬥動員,檢查各項準備。然後立即向曲子、環縣挺進。6月1日,紅二師一、五兩團將曲子守敵、馬鴻逵的心腹幹將、一五旅冶成章(俗稱野騾子)部全部消滅紅二師在阜城附近與敵馬鴻逵部多次激戰,消滅敵有生力量後,占領了木缽,並乘勝於6月3日擊潰馬鴻逵部3個營。馬部受到我沉重打擊後,龜縮到清水河以西一線,不敢再輕舉妄動;於是,我一軍團便西進至清水河一線,在七營川等地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

右路軍也由延川出發,經永坪,抵靖邊。寧條梁之敵聞訊逃跑至一個天主教覺內,而教堂神甫又拒絕我進教堂,我軍即派黃鎮、唐天際、劉華清等同誌與天主教神甫談判,向他們宣傳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動員他們交出逃軍。神甫最終接受了我軍主張,打開寨門,交出土匪和武器,我贈了他們一些糧食和布匹。我軍占領寧條梁後,在定靖交界處,殲敵馬鴻逵一個騎兵連。6月15日,攻占定邊城。6月21日,解放寧夏鹽池縣,殲敵300多人。6月22日,我軍攻克王家寨南北兩堡,全殲該地民團數十人。6月27日,占領豫旺,殲敵馬部九團一營300餘人,並即成立了豫旺縣蘇維埃政府,劉昌漢任書記兼縣長。接著,我軍派出騎兵向東攻打台州,轉戰於河連灣地區。7月下旬,紅十五軍團主力進駐寧夏同心縣大拉池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