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陝南蘇區紅色文化資源(4)(2 / 2)

6.紀念館、名人故居、陵園

(1)鞏德芳烈士故居鞏德芳1909年5月生於丹鳳縣茶房鄉的鞏家灣,1928年參加商洛地方武裝,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創建商洛山區第一支遊擊武裝。1946年5月,中共商洛工委成立,鞏德芳任委員、陝南遊擊隊指揮部指揮。1946年8月,陝南遊擊隊同李先念率領的中原解放軍主力突圍部隊會合,鞏德芳任豫鄂陝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創建豫鄂陝根據地的鬥爭。豫鄂陝主力部隊離開後,鞏德芳率部在商洛山區堅持遊擊戰爭。1947年3月,在丹鳳薑家嶺病逝。

(2)旬陽紅軍墓1935年,紅七十四師轉戰旬陽潘家河途中,紅七十四師二營特務隊指導員高中寬和紅七十四師二營特務隊的尚班長壯烈犧牲。高中寬生前曾為百餘貧苦農民治過病,當地人稱他為妙手回春的“神醫”。當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地把他倆合葬在潘家河豐積鄉碾子溝,暗地裏修墳、立碑、塑像,並在家裏供奉烈士牌位,尊之為“紅軍老祖”。解放以後,紅軍烈士墓所在的碾子溝改名為紅軍溝,安家村改名為紅軍村,豐積鄉改名為紅軍鄉,潘家河改為紅軍河,這裏成為全國惟一一個以“紅軍”命名的地方。紅軍紀念館內有介紹當年紅軍革命鬥爭的展覽,園區有紅軍烈士紀念碑一座,碑文為原紅七十四師師長陳先瑞將軍親筆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

(3)丹鳳“二郎廟”紅二十五軍標語“二郎廟”在丹鳳棣花街,建於金代大安三年(即1211年),是宋金鏖戰的見證,集漢、金宮殿建築藝術為一體。紅二十五軍曾經在這座廟的牆上寫下“為創建蘇維埃政府而戰”、“建立陝西蘇維埃政府”兩幅標語。

三、佚南蘇區紅色文化資激的精神內涵:蘇區精神

陝南蘇區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表現為蘇區精神,蘇區精神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陝南蘇區可歌可泣的那段革命鬥爭曆程和當年蘇區軍民感人至深的精神風貌。陝南蘇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陝南蘇區軍民在創建和鞏固蘇區、進行艱苦卓絕的軍事鬥爭和蘇區政權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優秀品質、思想作風和精神風貌。

(一)建國執政的堅定信念

1932年7月14日,蔣介石調動約30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而鄂豫皖地區的紅軍主力紅四方麵軍隻有45000餘人。由於當時擔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張國燾積極執行臨時中央關於攻打中心城市、爭取一省數省首先勝利的“左”傾冒險主義方針,導致鄂豫皖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的失利,紅四方麵軍主力離開鄂豫皖根據地,經過兩個多月的浴血奮戰,翻過秦嶺,渡過漢水,在1932年底,由陝南進到川北地區,開辟了川陝邊新的革命根據地。

紅四方麵軍主力轉移後,隻留下少數部隊(先後組成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在當地艱苦奮戰。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根據中央指示精神,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接花山寨召開了第十四次常委會,決定進行戰略轉移,經過20多天的實地考察和艱難行軍,1934年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西洛南縣,省委在庾家河(現屬丹鳳縣)召開第十次常委會,會議通過了建立鄂豫陝省委,為創造鄂豫陝蘇區而鬥爭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