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做人以符合道義為原則,按照禮節施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啊!”
士君子所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君子能做到使人尊重,但不能使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做到使人相信,但不能使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做到被人任用,但不能使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恥於自己品德不好,而不恥於被人汙蔑;恥於自己沒有信用,而不恥於人不信任;恥於自己沒有才能,而不恥於不被重用。所以,君子不為榮譽所誘惑,也不為誹謗所嚇退,依據道義而行事,嚴肅地端正自身,不為外物而傾倒,這就稱作是真君子。
說話忠誠守信,做事篤行恭敬,是聖人教導人獲得同鄉故舊尊敬的方法。財物的交接轉換,不損人利己;患難的時候,不妨礙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實惠,這就是忠了。對人許下了諾言,一絲一毫都要實現;與人有了約定,一分一秒都不更改耽誤,這就是信了。
孔子十分注重言行的忠信,把忠信看作是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的確,在繁華世界,麵對浮名虛利,麵對各種誘惑時,能夠堅持忠實誠信,處事以德,是需要巨大的意誌力和良好的道德修養的。隻有堅持忠信,才能發自內心的修己以美德,使人高尚其誌;隻有與人忠信,才能形成和氣和睦的人際關係,創造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營造和諧融洽的社會風氣。
8.以誠待人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末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離婁上》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漁父》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荀子·不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禮記·中庸》情不足而文之以言,其言不可親也。識不足而文之以貌,其貌不足信也。是以天下之事貴其真,真不容掩,而見之言貌,其可親可信也夫。
——呂坤《呻吟語·人情》解讀
孟子說:“一切在我身上都具備了。反省自己做到了完全真誠,就沒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了。努力實踐推己及人的寬恕之道,就沒有更近的路可以到達仁德了。”
孟子說:“身居下位而得不到長官的支持,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要得到長官的支持有方法,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長官的支持了。要被朋友信任有方法,如果侍奉父母不能讓父母高興,就不會被朋友信任了。要讓父母高興有方法,如果反省自己不夠真誠,就無法讓父母高興了。要真誠地反省自己有方法,如果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真誠地反省自己了。因此,真誠是天的運作模式,追求真誠是人的正確途徑。極其真誠而不能使人感動,是不曾有過的事;如果沒有真誠,是絕不能感動別人的。”
本真乃是精誠的極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所以勉強哭泣的人雖然悲痛但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嚴厲卻沒有威勢,勉強表示親愛的人雖然笑著卻顯示不出和悅。真正的悲痛沒有聲音而哀傷,真正的憤怒沒有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愛沒有笑容而和悅。真性存在於內心,使神采表現在外,這就是本真的可貴。
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徹底發揮自己的天性;能徹底發揮自己的天性,才能徹底發揮他人的天性;能徹底發揮他人的天性,才能徹底發揮萬物的天性;能徹底發揮萬物的天性,就可以助天地變化繁衍萬物;可以助天地變化繁衍萬物,就可以與天地相參配了。
君子修養身心沒有比誠實更好的了,做到誠實,就再沒有其它事了。隻有以仁德作為立身的根本,以道義作為行為的準則。真心誠意地堅持仁德,並表現在行動上,表現在行動上就會顯得神明,神明就能夠感化別人;真心誠意地奉行禮義,就會變得理智;變得理智,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夠改變別人。感化和改變交替使用,就叫做天德。
感情不足卻用美好的言語來修飾,這樣的話不讓人覺得可親。見識不足卻用美好的外貌來修飾,這樣的外貌不讓人覺得可信。所以天下的事情貴在真誠,真誠不能被掩蓋。言語容貌之中有真誠,才會令人覺得可親可信。
一個人真誠地體察自己,反省自己,使自己的心不受遮蔽和扭曲,就能體悟到內心深處向善、向仁的動力,就能言行一致,內外如一,做個真實有信的人。內外合一又可以視為品德意識與品德行為的合一,或者說是成己與成物的合一,或者說是知與行的合一。人若沒有真誠,沒有真實,隻是欺騙、虛偽、做戲,那麼一切都隻是一場鏡花水月,還能奢談什麼美好人生?
隻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便能達到至仁至善的境界;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並列為三了。達到了這種理想境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就能達到和諧融洽的美滿境界了。
9.謙敬以誠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孟子·盡心上》解讀
孟子說:“隻養活而不愛護,那就像對待豬一樣;隻愛護而不恭敬,那就像畜養犬馬一樣。恭敬之心是在贈送禮物之前就有的。隻有恭敬的形式而沒有內在的心意,君子是不會被這種虛假的形式所拘束的。”
對人的禮義要以謙虛恭敬之心為基礎,以真誠的心意為輔佐。“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沒有發自內心的誠意,雖然恭敬有禮卻不能感動人心。就像不是發自內心的微笑,不能讓人感覺舒服甜美一樣。為人處事,待人以真心誠意,才能感動別人,換來別人的真心誠意。以真心換真心,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生活才能時時處處和美融洽。
10.卑己尊人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孟子·萬章下》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禮記·曲禮上》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誌也。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解讀
有仁愛之心的人愛別人,有禮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常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常常尊敬他。
萬章問道:“請問交際應當持以什麼心態?”孟子答道:“應該持以恭敬之心。”萬章問道:“‘一再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這是為什麼呢?”孟子答道:“地位尊貴的人有所賜予,如果自己先問:‘取得這種禮物合乎義呢?還是不合乎義呢?’然後才接受禮物,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要拒絕別人的禮物。”
禮的原則,要求自我謙卑而尊重別人。
對那些一貫驕奢淫逸的人,要讓他們看看古人是怎樣地恭謹和節儉,了解古人是怎樣以禮法作為教化的根本、以恭敬作為立身的基礎的。這樣一來,那些驕慢奢侈的人才會驚醒於自己的過失,從而收斂起驕橫的神態,克製放縱的心性。
謙虛恭敬不但是個人自身修養的美德,也是與人處事的基本道德要求。可以設想,一個處處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目空一切的人,在工作崗位上,是很難與同事融洽相處的,在他的私人生活中,他的家庭關係也不會和諧融洽,更不要說這種人會有什麼朋友,能與人和睦相處了。尊敬讚美別人,虛懷若穀,以禮行天下,是中華民族禮儀之邦傳承數千年的美德,中華民族溫潤中庸的太和氣象的閃光點,也許正在於此。
11.懷仁敬讓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
——《禮記·禮器》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
——《禮記·鄉飲酒義》解讀
君子有禮,就能使外人和諧而家人無怨憾,所以人們無不歸心於他的仁德,鬼神也樂於享用這有德者的祭祀。
先禮而後財,民眾就會興起恭敬謙讓的風氣而不爭執了。
在孔子的思想中,“禮”既是安邦治國、穩定社會的基本規範和途徑,也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則,又是教化人民的基本手段。因此,要獲得人自身的安樂滿足,家庭的和氣和睦、社會的和諧安順,必須以禮來接人待物、為人處事,以禮來行天下。時至今日,我們要營造美滿生活、和諧社會,崇尚禮義、懷仁敬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