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友愛待人(2 / 3)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禮記·中庸》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

——班固《白虎通·性情·論五性六情》解讀

有子說:“與人有了信約,符合了義,說的話才有可能實現;對別人尊重恭敬,符合了禮,才有可能免受侮辱。”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牛車沒有,馬車沒有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會講話。人如果不會講話,還怎麼是人呢?講話之所以叫講話,是因為有信用。講話而沒有信用,還怎麼叫講話?信用之所以是信用,是因為它是天下的道理。信用不是道理,那道理還能是什麼呢?

真誠,是天的德性;使自身真誠,是人的德性。真誠的人不用費勁就能符合善道,不費思慮就能獲得善道,從容悠閑之間都能符合善道,這就是聖人了。使自身真誠的人,是選擇了善道就緊抓著不放的人。

由真誠而明道理,叫做天性;由明道理而真誠,叫做教化。真誠就會明道理,明道理就會變得真誠。

真誠是人的自我完善,而道是人自己所遵循的。真誠貫穿於一切事物的始終,沒有真誠就沒有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

信用,就是講誠信,專一不變。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朋友有信”,這些流傳千古的箴言,正體現了我們對於誠實守信美德的追求和讚美。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更強調了誠信在為人處事、修德立業中的重要性。真誠才能換來真心,人隻有誠實守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人際關係才能融洽和睦,生活才能和諧美滿。同樣,人人誠實守信,整個社會就能和諧、安定、有序;人人誠實守信,大家所構成的社會生活才能和諧融洽。

5.禮以定倫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論語·裏仁》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荀子·勸學》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立隆以為極,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本末相順,終始相應,至文以有別,至察以有說。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

——《荀子·禮論》解讀

孔子說:“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禮教來製約他們,百姓便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能自己糾正錯誤。”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用禮讓來治國,那又怎樣施行禮呢?”

禮是禮法規範的準則,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學到禮就到了頭,這就叫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禮起源於什麼?回答道:人生來就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不能不追求;如果追求沒有一定的限製和界限,就不能不爭奪;一爭奪就會混亂,一混亂就會陷入困頓。古代的聖王厭惡這種禍亂,所以製定禮義來劃分等級地位,以此調養人的欲望、滿足人的追求,使人們的欲望不會因為物資的原因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不會因為欲望的原因而枯竭,使欲望同物資兩者相互製約而不斷增長,這就是禮的起源。

聖人建立了最完備的禮製,並以它為最高準則,那天下再也沒有誰能夠對它有所增益或減損了。這種禮製的根本原則同具體細節互不抵觸,起始同終結相互應合;這種禮製極其完備而等級名分嚴格區別,極其嚴密而有詳細的理論說明。天下遵行禮製的國家就能治理好,不遵行禮製的國家就會混亂;遵行禮製的國家就會安定,不遵行禮製的國家就會危險;遵行禮製的國家就會存在,不遵行禮製的國家就會滅亡。

在周初以來的禮樂文化中,十分重視“禮”的作用。認為禮既是安邦治國、穩定社會的基本製度和綱領,也是調整人民生活秩序,滋潤後代的德性力量。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其德治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以禮為綱,以法為輔”。在孔子的思想裏,一方麵,“仁”是禮的內在依據和實行禮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麵,禮是德治仁政的表現,也是實現德治仁政的基本途徑和方法。“禮以定倫”,正是從倫理的高度說明了“禮”對於營造融洽人際關係、和諧社會生活、穩定國家政治的道德指導作用。

6.以禮為節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論語·泰伯》凡用血氣、誌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荀子·修身》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為安,若者必危;苟情說之為樂,若者必滅。故人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

——《荀子·禮論》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元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禮記·曲禮上》君子之於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君子之於禮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殺也,有經而等也,有順而討也,有而播也,有推而進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順而摭也。

——《禮記·禮器》解讀

孔子說:“注重態度的恭敬莊重卻不懂禮,就會勞累;隻知謹慎小心處事,但不知禮,便會畏懼害怕;隻靠勇敢有膽量,卻不知禮,就會犯上作亂;心直口快卻不懂禮,便會尖刻刺人。”

當我們在運用感情、意誌、思慮的時候,如果遵循禮義就和順通達,不遵循禮義就顛倒錯亂、懈怠散慢;當我們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動或休息等日常活動中,如果遵循禮義就和諧適當,不遵循禮義就會觸犯禁忌甚至生病;在容貌、態度、進退、行走等社會交往中,如果遵循禮義就顯得文雅、適當,不遵循禮義就顯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所以人不遵循禮義就很難在世上生活生存,辦事情如果不按照禮義的要求就不能辦成,國家上下如果不遵循禮義就容易滋生動亂。

誰能知道那恭敬辭讓是用來保證安逸的呢?誰能知道那禮義法製是用來調養情操的呢?所以一個人如果隻是苟且偷安,這樣的人必定會死亡;一個人如果隻是貪圖私利,這樣的人必定會受到損害;一個人如果隻是懈怠、懶惰、偷生、懦弱,這樣的人必定會遭到危險;一個人如果隻是喜歡縱情作樂,這樣的人必定會自取滅亡。因此人的言行統一於禮義,那麼禮義同情性兩者都得到了;統一於情性,那麼禮義同情性兩者都喪失了。

鸚鵡能學舌,終是飛鳥;猩猩能言語,終是禽獸。現在作為人而無禮,雖然能說話,不也是禽獸的心態嗎?隻有禽獸才無禮,所以父子共一雌獸。因此有聖人興起,製定禮樂教育人,使人因此而有禮,知道把自己和禽獸區別開來。

君子對於禮,有竭真情、盡戒慎、致恭敬而表達真誠和順之心的,有通過美化、文飾而表達真誠和順之心的。君子對於禮,有直接表達真情而不加節製的,有為尊者所屈而降低禮的等級的,有成為定製而凡人都同樣遵循的,有順著等級的降低而依次降低規格的,有取在上位的禮物而普施惠於下的,有逐步傳播推進而可行尊者之禮的,有效仿他物而刻繪花紋的,有效仿他物刻繪花紋而不敢超越最高標準的,有自上而下依順序有所取則的。

“禮”是中國傳統美德之一。“禮之用,和為貴”,是大多數中國人的人生信條。講“禮節”、“禮數”是一種策略和手段,達到一種和諧的、良性溝通的氛圍才是宗旨。古人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和平”、“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思想範疇。要想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使生活和諧美滿,就要懂得禮節。在人際交往中以禮行天下,有禮、恭敬、謙讓,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形成和諧順暢的人際關係與和美的社會風氣。

7.忠信進德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論語·衛靈公》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荀子·非十二子》言忠信,行篤敬,乃聖人教人取重於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

——袁采《袁氏世範·處己》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