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餘,鍾情於中國古代典籍,幾十年來,我品咂之中獲益良多。在學習胡錦濤同誌關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過程中,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中國曆代思想家關於“和諧”的諸多論述,覺得中國和諧文化思想有一個宏大的體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且經一代代人不懈努力,日臻完善。
一個時代的文化發展,不外乎是由三種形式完成的:一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二是外來文化的本土化,三是優秀的思想家們對應著現實需要所進行的合目的性的創造。胡錦濤同誌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體現了對國外進步思想的借鑒,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理論收獲,是對應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而產生的。
從中國曆代思想家關於“和諧”的論述入手,結合對現實的思考,進行解讀和闡述,既可增加我們對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理解,也可明了這一偉大思想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曆史由來,是我們學習與思考的有益途徑。於是,我堅持係統地寫作自己的讀書筆記,聯係理論和實際,聯係古代與今天,寫下了幾十萬字。在和出版界的朋友交流學習體會時,也多次談及這些。今年春,應嶽麓書社盛情邀約,開始這本書的寫作。由於工作繁忙,有時便時斷時續,我在確定大綱之後,無論在家裏還是在辦公室,無論在湘潭還是出差,都隨身攜帶著資料,見縫插針地抓緊寫作。現在終於定稿了,對於一個常年公務纏身的人來說,我簡直可以說如釋重負了。
學習是應當伴隨人的一生的,學習也應當是與現實工作密切結合的,我一直持這樣的認識。但限於能力與水平,我對中國曆代思想家關於和諧的論述,肯定是不夠全麵和深入的。但我想,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裏,自己不僅為之實踐,也為之做過些理論上的工作,便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了。書中所有不當乃至錯訛,均由本人承擔,我期待著識與不識的朋友們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