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他打了一個比方: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一隻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氣流對地球大氣的影響隨時間的增長而增強,甚至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應用到社會生活中,對我們的啟示是:要保持和睦融洽的人際關係,要創造和順美滿的生活,要創建安定祥和的社會,我們應該重視微觀對宏觀的影響,從細微處做起,從小事做起。小到夫妻和諧、家庭和諧,中到辦公室和諧、社區和諧,然後再到社會和諧。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時時處處約束自己,講究誠信,崇尚禮義,善待他人,關愛他人,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從微小處做起,為和諧生活的創造,奉獻自己的力量。
1.信義為本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故其諾未嚐不信也。小人不義亦諾,不可亦諾,言而必諾,故其諾未必信也。故曰:必諾之言,不足信也。
——《管子·形勢》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為政》雖有仁智,必以誠信為本。故以誠信為本者,謂之君子。以詐偽為本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殞,善名不減。小人雖貴,惡名不除。
——武則天《臣軌》下卷《誠信章》解讀
聖人對一件事情的承諾與否,首先問它是否合於理義,並估計其可能性。合於“義”則承諾,不合於“義”則不承諾;有可能則承諾,沒有可能則作罷。所以他的諾言沒有不兌現的。小人則是不義也承諾,沒有可能也承諾,一開口就一定承諾。所以他的諾言是未必兌現的。所以說:“凡事都一定應承的話,不足以相信。”
說話一定要誠信,做事一定要有結果。
雖然具有仁心與智慧,必須以誠信作為根本。所以,以誠信作為根本的人,就是君子。以奸詐為本的人,就是小人。君子雖然處境低落,但美好的名聲並不減少,小人雖然處境高貴,但是惡劣的名聲卻減不掉。
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是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的美德。“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也是一種無形的財富。人有“信”,才能發自內心的修己以德、向上向仁,才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斷調整自己、提升自己,逐漸提高自身修養,塑造理想人格。相反,如果言而無信,那麼,人與人之間沒有相互的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不會長久和深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能和諧融洽。隻有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以“信”來要求自己,實現自己,人際關係融洽和順、經濟關係樂利安和、人民生活其樂融融的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實現。
2.謙恭恕人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嚐試多怨爭利,相為不遜,則不得其身。大哉!恭遜敬愛之道。
——《管子·小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孟子·離婁上》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不能則妒嫉怨誹以傾覆人。故曰:君子能則人榮學焉,不能則人樂告之;小人能則人賤學焉,不能則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荀子·不苟》恕者,如心之謂,非寬厚之謂也。如我能為善,亦欲他人如我之善;我無惡,亦欲人如我之無惡。
——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問治國平天下章》解讀
講求恭遜、敬愛、謙讓、除怨、無爭,以互相對待,就不會失去人心。試行多怨、爭利,互相不講恭遜,則身亦難保。恭遜敬愛之道,是太偉大了。
孔子說:“對自己多反省自責,對別人要少省察責備,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怨恨了。”
孟子說:“謙恭的人不欺侮別人,勤儉的人不掠奪別人。隻知道欺侮別人、掠奪別人的君主,惟恐別人不依從自己,又怎麼能夠謙恭、節儉呢?難道謙恭待人、勤儉生活,是能憑著巧舌如簧的語言和虛偽的笑容做到的嗎?”
君子有才能,就以寬宏大量、平易正直開導啟發人;沒有才能,就以恭敬謙虛、退讓敬畏小心對待人。小人有才能,便以驕傲蠻橫、邪僻背理盛氣欺淩人;沒有才能,便以嫉妒怨恨、誹謗傾軋排擠搞垮人。所以說:君子有才能,人們就會以向他學習為榮;沒有才能,人們便樂於向他傳授知識。小人有才能,人們會把向他學習視為輕賤;沒有才能,人們便恥於向他傳播知識。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寬恕,是讓自己內心完滿、適意的說法,不是為人寬厚的說法。如果我能夠與人為善,也想要他人像我這樣為善;我沒有惡意,也想要他人像我這樣沒有惡意。
儒學大師孔子認為,雖然“為仁由己”,但一個人若完全與世隔絕,失去與社會群體性的聯係,就不能真正成就仁德。正是在這個方麵,孔子認為寬恕之道是最為切近的成就仁德的方法。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多責備自己,少責備他人,也就是要人們在視聽言動之中時時處處秉持仁愛之心去行事、去對待他人。自厚寬人所強調的,正是通過仁愛之心的修養和運用,不斷及於他人與他物,從而達到成己成人、天下歸仁的和諧境界。
忠恕是為仁之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即為仁、行仁。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在《大學》裏被稱作“挈矩之道”。《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這謂挈矩之道。”這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不論是忠恕之道還是挈矩之道,其實質都是仁慈博愛,都是要求人們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中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學》的挈矩之道,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隻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3.以禮相交守禮莫若敬。
——《管子·心術下》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論語·學而》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禮者,外飾之所以諭內也。故曰:“禮以貌情也。”
——《韓非子·解老》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禮記·曲禮上》衣服容貌者,所以悅目也;聲言應對者,所以悅耳也;好惡去就者,所以悅心也。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則目悅矣;言理應對遜,則耳悅矣;好仁厚而惡淺薄,就善人而遠僻鄙,則心悅矣。故曰行意可樂,容止可觀,此之謂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解讀
禮一定要以恭謹的態度行之。
有子說:“與人有了信約符合了義,說的話才有可能實現;對別人尊重恭敬符合了禮,才有可能免受侮辱。依靠可親的人,也才有可能靠得住。”
禮,是表現情感的,是各種義的條理,是君臣、父子的交往,是用來區別貴賤、賢與不肖的。內心敬慕,而人不明白,所以要用疾趨、卑拜等動作來表明。內心真誠愛慕而人不知道,所以要用美好的語言、繁多的文辭來表達。禮就是用外在的修飾來表明內心的情感。所以說:禮是用來描繪感情的。
禮節崇尚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人有禮,社會就安定,無禮,社會就會危亂,所以說禮是不可不學的。禮的原則,要求自我謙卑而尊重別人,即使是挑擔子的小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何況富貴的人呢?富貴而知道喜好禮,就不會驕奢淫逸;貧賤而知道喜好禮,就不會誌怯心疑。
好的衣服和容貌,使人看了舒服;說話好聽恰當,使人聽著舒服;個人喜好不同,使人心裏舒服。所以君子服飾中規中距,容貌神色恭恭敬敬,就會使人看著舒服;說話做事合理謙遜,就會使人聽著舒服;喜愛仁厚寬容的人厭惡淺薄鄙陋的人,親近高尚的人,疏遠卑鄙的人,就會使人心裏舒服。所以說,言行舉止讓人心裏高興,容貌舉止使人看著舒服,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正體現了“守禮莫若敬”,“治禮,敬為大”的中國古訓和傳統美德。侍奉長輩,舉手投足之間,恭敬有禮,才算尊老敬賢;才與人交往,有禮又恭敬,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從而使人際關係和美融洽、社會氛圍和諧順暢。
4.誠實守信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論語·學而》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
——《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