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重視倫理(下)(1 / 3)

12.忠敬廉潔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論語·泰伯》解讀

孔子說:“禹,我對他沒有可批評的了。他自己的飲食很差卻把祭品辦得很豐盛,他自己穿的衣服很差卻把祭服做得很華美,他居住的地方很簡陋卻盡力興辦水利修溝渠。禹,我對他是沒有可指責的了。”

為人忠誠恭敬,為官清正廉潔。這是古代思想家和開明政治家的一貫主張。孔子認為,一個居上位的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對君主盡忠、盡敬,同時對政事、對百姓也要忠誠而又恭敬。孔子把“欲而不貪”即有欲望但不貪圖私利作為為政者的美德之一。確實,隻有兢兢業業,廉潔奉公,才能真正為百姓做實事,謀實利,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戰國晚期的雜家主張“貴公去私”,認為君主治國的根本出發點是要利民而不是自利。西漢時董仲舒有“至廉而威”的名言,意即官員能夠做到廉潔才會有權威。唐時魏征把百姓比做載舟、覆舟的水,意即老百姓既能夠擁戴統治者,又能夠起來把統治者推翻。柳宗元把民和官比做主仆關係,提出“吏為民役,非以役民”,認為官吏應當是老百姓的差役,為百姓公正辦事,而不能是役使老百姓的老爺,叫老百姓為自己服務。清時王夫之說:“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也。”意思說,作為官吏,要做到清正、謹慎、勤奮,而清正最為重要,是根本。清朝順治皇帝即位時便在詔書中指出:“國之安危全係官僚之清廉。”康熙曾說:“治國莫大於懲貪。”雍正也說:“治天下,首在懲貪治吏。”時至今日,清正廉潔仍然是我們建設法治社會、和諧社會有力的道德保障。

13.各明其分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爾食諸?”

——《論語·顏淵》夫人臣之於君也,猶四支之載元首,耳目之為心使也。相須而後成體,相得而後成用。故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父子雖至親,猶未若君臣之同體也。故《虞書》雲:“臣作朕股肱耳目。餘欲左右有人,汝翼。餘欲宣力四方,汝為。”故知臣以君為心,君以臣為體。心安則體安,君泰則臣泰。未有心瘁於中而體悅於外,君憂於上而臣樂於下。古人所謂共其安危,同其休戚者。豈不信歟?夫欲構大廈者,必藉眾材。雖楹柱棟梁拱櫨,長短方圓,所用各異,自非眾材同體,則不能成其構。為國者猶是焉,雖人之材能,天性殊稟,或仁或智,或文或武,然非眾臣同體,則不能興其業。

——武則天《臣軌·同體章》解讀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有關治理國家的事情。孔子說:“君主要像個做君主的,臣子要像個做臣子的,父親要像個做父親的,兒子要像個做兒子的。”景公說:“妙極了!如果君主不像個做君主的,臣子不像個做臣子的,父親不像個做父親的,兒子不像個做兒子的,即使有很多糧食,我吃得到嗎?”

臣子對於君主來說,就像人的四肢支撐著人的腦袋,就像眼睛、耳朵是為心髒服務的一樣。互相依靠、互相幫助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所以,臣子為君主做事,就像兒子對待父親一樣。父親與兒子雖然是骨肉至親,但不是像君與臣的這種同體的關係。所以《虞書》說:“臣子就像胳膊、大腿、眼睛、耳朵。我想左右有人幫助,你就來做我的護翼。我想向四方宣揚我的力量,你就來做。”所以知道臣子以君王為自己的心髒,君王以臣子為自己的軀體。心裏安定則身體平安,君王舒泰則臣子舒泰。從來沒有心裏憔悴勞累而外表身體看上去興高采烈的,君王憂慮但是臣子安樂的。古人說共度患難,同享榮辱。難道不可信嗎?要想建造大廈,必須依靠眾多的材料。雖然柱子、大梁、圓拱、長短方圓有異,用途有異,如果所有的材料不能同心同體,就不能共同建構大廈。治理國家也是這個道理,雖然人的才性、能力,由於天生稟賦不是一樣的,有的人仁厚,有的人智慧,有的人能文,有的人能武,但是如果不是所有的臣子同心同力,就不能使國家興旺發達。

孔子十分注重在一個禮崩樂壞、大道不行的社會中恢複正常的禮樂規範和倫常秩序,以此來實現他大同世界的理想。為此,孔子很注重維護君主的尊嚴與權威。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體說起來,就是要各守本分。每個人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在這裏,孔子所強調的君臣關係是一種相互善待的、共處於仁、禮之中的關係,而君主在這個關係中處於更為重要的主導的位置。在現代社會,和諧的政事關係不但能提高政府部門的運營速度,更能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從而形成和諧的政事局麵,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早日實現,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4.推愛睦人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旨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梁惠王上》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

——《荀子·非十二子》親親長長,須知親親當如何?長長當如何?“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這便是長長之道。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一九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間斷,接人以恭而有節文,則天下之人皆愛敬之如兄弟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顏淵》外睦者,人事濟。

——林逋《省心錄》解讀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惟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生或死都由命運主宰,榮華富貴也是上天安排。’君子隻要做事認真嚴肅,不出差錯,對待別人恭敬而有理就是了。那天下的人都是你的兄弟了啊!君子為什麼要憂慮自己沒有兄弟呢?”

尊敬自己的長輩,然後推及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幼兒,然後推及愛護別人的幼兒。這樣要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轉動東西一樣。

麵對鄉親就講求長幼的尊卑,麵對長輩就實行子弟的禮節,麵對朋友就講究禮節辭讓,麵對身份低而輩份小的就實行誘導寬容的原則。做到無所不愛、無所不敬,不與人爭,胸懷廣闊就像天地能包容萬物一樣。這樣,賢能的人會尊重你,不賢的人會親近你。

親愛幼子尊敬長輩,就要知道如何去愛子,如何去孝敬長輩。“年齡比自己大一倍的,就像對待父親那樣去對待;年齡比自己大十歲的,就像對待兄長那樣去對待;年齡比自己大五歲的,就與他並肩而行。”這就是尊敬長輩的道理。

如果能不間斷地修養自己尊敬別人,對待別人恭敬有禮,那麼天下的人就能像兄弟那樣友愛相處了。

與家庭以外的人關係和諧和睦,人際關係就會良好,做事也就方便了。

孔子強調“仁者愛人”,這種“愛”不同於墨家愛人之父如己父的無差別的“兼愛”,而是有等差區別的“推愛”。這種“推愛”強調從“親親”即親愛與自己有血緣親情的親人開始,推而廣之到對自己所有的同類均保持一種溫情與友愛。所以,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來行孝悌之道、長幼倫理,不但能使家庭關係和睦和諧、萬事興隆;還能使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更為和洽和順,從而有利於自我或家族的發展繁榮。人的存在和生活不是孤立、與人隔絕的,而是群體性的。因此,與他人的和睦相處,不但是自己生活和諧美滿的要求,也是社會和順安定的要求。

15.嚴慈教子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韓非子·顯學》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趙策》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司馬光《司馬光家訓》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方孝孺《遜誌齋集·右第三十六章》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評注》教子者,愛勝於教,則教不行;愛子者,教勝於愛,則愛可用。

——陳藎《修慝餘編·雜語》解讀

管教嚴厲的家庭沒有凶悍的奴仆,慈愛的母親卻有敗家的孩子。

父母愛子女,那就應該為他們考慮長遠的利益。

作為父母,應當是既有威嚴又有仁愛的,這樣,子女才會害怕、謹慎,從而產生孝順之心。我看到世上有的人對子女缺乏教育而一味袒護時,總是持不讚同態度的。

父子關係是嚴肅的,不能用輕慢的態度來對待;骨肉之間的親情關係,不可以簡單從事。簡單了,長輩的慈愛與晚輩的孝敬就難以溝通;輕視了,晚輩對長輩就會產生怠慢之心。

作母親的,不怕不慈愛,怕就怕隻知愛而不知教育。古人說:“慈母敗子,是隻愛不教,而使孩子淪為不肖,陷於大惡之中。敗壞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母親。”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愛自己的孩子而不去教育他,就如同不愛一樣;教育卻不以善為目的,就如同不教育一樣。

受寵愛的子女沒有不驕橫的,這樣的子女沒有不招受禍敗的。

教育孩子的人,如果愛惜勝過教導,其教導就得不到實行;愛惜孩子的人,教導勝過愛惜,這時的愛便可發揮作用。

傳統的親子倫理,強調父嚴子孝、母慈子恭。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做父母的要對子女充滿慈愛之情,做子女的要對父母有孝順之德。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天下父母普遍的心願。但是,父母對兒女的慈愛,要有節製,不能過分溺愛。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大多數的家庭隻有一個獨生子女,父母和祖輩難免會溺愛這個“小皇帝”。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美好的心願變為現實、而不至落空或適得其反,更需要以嚴慈的節製與調和來對待孩子。嚴格而不失慈愛,不但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形成和諧美滿的家庭關係、家庭氛圍的重要基石。

16.繼誌述事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

——《禮記·中庸》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

——《禮記·祭義》解讀

孝,是指善於繼承先人的遺誌,善於讚述先人的業績。

父母完整地生下了兒子的身體,兒子死後也完整地把身體歸還父母,可以稱得上孝了。不損壞父母的遺體,不使自身受辱,可以稱得上完整地保存父母的遺體。因此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記孝。……一抬腳不敢忘父母,一說話不敢忘父母。一抬腳不敢忘父母,因此走路不走邪僻的小路,過河要乘船而不遊泳,不敢拿已故父母的遺體做冒險的事。一說話不敢忘父母,因此壞話不出口,別人也不會用憤恨的話回擊自己。不使自身受辱,不使雙親蒙羞,可以稱得上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