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重視倫理(下)(2 / 3)

教育眾人的根本就是孝。孝的基本行為就是贍養。贍養可能做到,尊敬父母卻不容易。尊敬可能做到,使父母安樂卻不容易。使父母安樂可能做到,能終生行孝卻不容易。父母死後,謹慎自身的行事,不使父母蒙受壞名聲,可以稱得上能終生行孝了。

孝從內容上看,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贍養父母,二是尊敬父母,三是服從父母,四是光耀父母,就是“立身揚名,以顯父母”。這是最大的“孝”,也是最高層次的孝。繼承祖輩的誌業,並將之發揚光大,自己能夠立身揚名,也能使父母顯名,光宗耀祖,這是更高層麵上對父母孝敬的表現。子女的誌願與父母的誌願合一,也是家族同心同力,和洽和順的表現。

17.夫道尚義無宇曰:“位為中卿,食田七十萬,何以老妻為?”對曰:“嬰聞之:去老者謂之亂,納少者謂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嬰可以有淫亂之行,不顧於倫,逆古之道乎?”

——《晏子春秋·外篇第十》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夫不下於妻,是謂夫亢。夫亢,則門內不和,家道不成。施於國,則國亡;施於家,則家必喪,可不慎與!今人多暴其妻,屈於外而威於內,忍於仆而逞於內,以妻為遷怒之地。不祥如是,何以為家!昵則易犯,瀆則易釁,弱則易暴,孤則易施,遂至大不祥焉。……德不能服人,威不能加人,入室而逞於妻。洸乎怒之充也,潰乎忿之不可收也,此何為者?人之無良,至此其極。始為夫婦,終為仇讎,一倫滅矣。

——唐甄《潛書·內論》解讀

田無宇說:“您爵位是中卿,有田地七十萬畝,為什麼才有個老婦人這樣的妻子?”晏子回答說:“我聽說,拋棄年老的妻子,叫做‘亂’;納娶年少的,叫做‘淫’。再說看見女色忘了義理,享受富貴丟了倫常,叫做‘叛道’。我能做淫亂的行為,不顧倫理,違背自古以來的道義嗎?”

風尚的教化,需要從上麵向下麵推行,需要由前輩做給後輩看。所以父親不仁慈,子女就不恭順;兄長不友愛,弟弟就不恭敬;丈夫無情義,妻子就不賢惠。

丈夫不能處於妻子之下,那就叫做丈夫高高在上。丈夫高高在上,家庭就不會和睦,家業就不會興旺。用這種做法對待國家,那麼國家勢必滅亡,用這種做法對待家庭,那麼家庭勢必衰落,能不謹慎嗎?現今有許多人虐待自己的妻子,在外麵受了委屈,回到家裏對妻子耍威風,在仆人麵前忍氣吞聲,在自己的妻子麵前逞能,把妻子那裏當做發泄憤怒的地方。夫妻如此不合,還怎麼來治家?由於親昵,容易帶來損害;由於輕慢,容易發生爭端;由於柔弱,容易遭到欺淩;由於孤傲,容易對別人耍態度,於是導致了凶惡的行為發生。……自己的品德不能服人,在別人心中沒有威信,進了屋子在妻子麵前逞能。氣勢洶洶,怒氣衝天,發泄出來便不可收拾,這是幹什麼呢?一個人缺德到了如此不可救藥的地步,這就是極限了。開始的時候是夫妻,最後成了仇敵,人際關係中的倫常就泯滅了。

古往今來,人們都譴責忘恩負義的薄情漢,而讚賞“糟糠之妻不下堂”、愛妻護妻的好丈夫。的確,婚姻生活中,持久的不是紅顏,而是彼此堅貞不貳的真情。現代社會生活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放任與傳統、忠誠與背叛,家庭生活的不和諧、不寬容、不理性所帶來的傷害與痛苦,使“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成為對幸福和諧生活的普遍渴求。

18.交友慎擇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大略》人之相交,貴相知心。

——李陵《答蘇武書》善人相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遊,則日生邪情。

——《後漢書·爰延列傳》善交則狎而不慢,和而不同。見彼有失,則正色而諫之;告我以過,則速改而不憚。不以忤彼心而不言,不以逆我耳而不納,不以巧辨飾其非,不以華辭文其失。不形同而神乖,不匿情而口合,不麵從而背憎。不疾人之勝己,護其短而引其長,隱其失而宣其得。

——葛洪《抱樸子·外篇·交際》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翟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

——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人若近賢良,譬如紙一張,以紙包蘭麝,因香而得香。

——金纓《格言聯璧·接物》解讀

每個人都不可以不謹慎地選擇朋友。朋友,就是能夠相互助益的人。

與人交朋友,最寶貴的是知心。

與良善的人相處,則每天都能聽到有益的訓導;與險惡的人相伴,則每日都會生出邪惡的想法。

善於交友的人,與朋友之間總是能保持一種親密而不怠慢,融和而不同流合汙的關係。見到朋友有過失,就正言厲色勸諫他;如果朋友坦誠相告了自己的過失,則應該迅速更改。會交朋友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正言會冒犯朋友或者忤逆他的心意而不說,也不會因為朋友的忠言逆耳而拒絕接受,更不會為維護朋友而為其文過飾非、花言巧辯。真正的朋友不會同自己的朋友貌合神離,也不會隱藏起自己真正的感情隻在口頭上對朋友應對唱和,更不會當麵頌揚而背後憎惡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間不應該害怕、嫉恨對方勝過自己,而應該盡量地宣揚朋友的長處與優點。

人在年輕的時候,思想性格尚未定型,與賢人密切交往,親密融洽地相處,就會受到熏陶濡染。即使無心效仿,言談舉止自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與賢人有許多相似之處,操行才能,受賢人的影響就更明顯了。因此,與好人相處,如同進入種滿芝蘭的房屋,時間久了,自然也會變得無比芬芳;與壞人相處,如同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時間久了,自然會染上臭味。墨子悲歎白絲浸在黃色染缸裏就變黃,浸在黑色染缸裏就變黑,指的就是這個道理。君子結交朋友,一定要慎重。

人如果和賢良的人接近,就好像一張紙用來包蘭草、麝香,因為所包的東西香而得到香氣。

人生活在世上,除家人外,關係最親密的便是朋友,故孔子將它列於“五倫”之中。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深厚友誼,不但是個人事業成功、生活和諧幸福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家庭興旺發達的關鍵因素。古代先賢充分認識到交友對個人和家庭的重要性。“友分益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交友必須“慎擇”,“結有德之友,絕無義之朋”。朋友一旦選定,就要講信重義,遵循道義的原則處理朋友關係,忠信、誠摯、舍己助友。朋友之間不僅要在平時互相關心、熱愛對方,在患難之時、危險之中,更要能同甘苦共患難,勇於分擔朋友的痛苦與危險。要在交往中了解朋友,達到知人、知心,看到朋友行為之中有過失或者不足,要敢於正言厲色相告,不斷增進友誼,使朋友關係經久不衰。

19.婦德尚賢夫雲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絜,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絜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班昭《女戒》新婦不惟自己要力行孝道,尤要勸夫盡孝,不可恃父母之愛而稍弛孝敬之心。古雲:“孝衰於妻子”,此語極可痛。入門,以此事為第一,要使丈夫蹤跡常密於父母而疏於己身,使夫之孝德更篤於往時,乃見新婦之賢。

——《陳確集·別集·補新婦譜·勸夫孝》解讀

婦女的美德,不必過於聰明絕頂;婦女的話語,不必伶牙俐齒;婦女的容貌,不必國色天香、沉魚落雁;婦女的手工活,不必精巧得超過所有人。清靜、賢惠、貞節、安靜,堅守婦女的禮節,衣著整齊,說話做事知恥知羞,行動舉止符合禮儀,這就是婦女要遵守的德行。選擇要說的話語,不說惡毒的話,察言觀色選擇合適的時機說出,才會不被人厭惡,這就是婦女說話所要遵守的操守。打掃庭院,洗衣做飯,服飾整潔,適時沐浴,身體幹淨,這是婦女容貌要遵守的操守。一心一意紡紗績麻,不嬉戲調笑,準備酒食飯菜,招待來賓,這是婦女技藝所要遵守的操守。這四種美德,是作為女人的最大的德行,不能不專心遵守,切實施行。

新媳婦不僅要自己努力孝敬父母,更要規勸自己的丈夫盡孝心,不能仗恃父母之愛而使自己的孝敬之心稍微鬆弛懈怠。古人說:“孝敬父母之心因為妻子而漸漸消減”,這話尤其讓人心痛。新媳婦進門,要以孝順父母為首要的任務,要使丈夫經常在父母身邊而不是圍著自己轉,要使丈夫的孝順之心比以往更加篤誠深厚,這才能看出新媳婦的賢惠。

“四德”,又稱“四行”,也就是所謂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在這種觀念的熏陶下,溫和柔順成了中國傳統婦女的最大美德。擇夫貴其能立,擇妻貴其有德,也就成了傳統的擇偶標準。雖然,古代的“婦德”的內涵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是,勤儉、孝敬、慈愛、忠誠,至今仍是婚姻生活中賢妻良母的衡量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數人中,一提到“賢妻良母”,似乎就是以舊觀念局限和要求女性,其實,賢良淑德作為女性的一種品格,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女性的一種美德,而能被稱為賢妻良母,無疑是一種禮讚。而在實際生活中,女性也隻有具備了這些美德,才能使家庭關係和諧融洽,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家家和諧融洽,家家幸福美滿,我們的社會生活才會安定有序、和諧發展。

20.勤儉持家可儉而不可吝。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又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然則可儉而不可吝也。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蒔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植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一人知儉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

——譚峭《化書》勤惰儉奢,是成敗關。

——呂坤《呻吟語·修身》成家之道,曰儉與勤。

——陳錄《善誘文·省心雜言》勤儉兩件,猶夫陰陽表裏,缺一不可。勤而不儉,譬如漏卮,雖滿積而亦無所存;儉而不勤,譬如石田,雖謹守而亦無所獲。須知勤必要儉,儉必要勤。

——石成金《傳家寶》初集卷五《知世事》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嚐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複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亦通。五者皆到,無不盡之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