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集》夫“忠”之為言,中也;“貞”之為言,正也。
——《柳宗元集》夫大同之治,不獨父其父,不獨子其子。父子平等,更何有於君臣?
——《譚嗣同全集》解讀
定公問孔子說:“國君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國君,應該怎樣去做呢?”孔子回答說:“國君應該按照禮節對待臣子,臣子應該盡心竭力侍奉國君。”
臣聽古人說:“做國家的忠臣有一半可能會死,而做國家諫臣的一定會死。”然而對國家極度忠心的臣子,不會因為躲避死亡而不向皇上進諫。極度聖明的君主,不會因為厭惡正直而摒棄忠臣。
“忠”的意思是,中;“貞”的意思是,正。
在大同社會,不獨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獨親愛自己的孩子;父親與兒子是平等的關係,更何況君臣之間的關係呢?
雖然過去那種君臣關係現在已不複存在,但古代狹義的君臣關係能夠擴推為現在的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係。那麼,“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就要求上級和下級在相互的對待關係中,都要具有基本的德性,即“禮”與“忠”,在現代社會,對於形成良好的政事關係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8.以義事親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論語·裏仁》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誌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
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故勞苦雕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
——《荀子·子道》解讀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然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內心憂慮,對父母卻並不怨恨。”
在家孝順父母,出外敬愛兄長,這是人的小德行。對上服從,對下厚道,這是人的中德行。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人的大德行。至於人的誌向要用禮義來規範,說話按法製來措辭,那麼儒家的學說就完備了。
孝子之所以不服從命令有三種情況:服從命令,雙親就會危險;不服從命令,雙親就安全,那麼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忠誠。服從命令,雙親就會受到侮辱;不服從命令,雙親就光榮;那麼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實行道義。服從命令,行為就如同禽獸;不服從命令,修養就端正合於禮義,那麼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恭敬。因此,可以服從而不服從,這是不盡孝子之道;不可以服從而服從,這是不忠誠於雙親。明白了服從和不服從的意義,並且能夠做到恭敬謹重、真誠守信、正直老實來謹慎行事,就可以稱之為大孝了。古書中說:“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因此在自己勞頓憔悴時能不忘記對雙親的孝敬,在自己災禍患難時能不忘記對雙親應盡的義務,即使不幸同雙親不順心而被憎惡時也能不忘記對雙親的愛護,如果不是仁德的人是不能做到的。
孝敬父母要“順”,用孔夫子的話說,就是要“無違”,即無違於禮義。子女孝敬父母,並不是要一味地盲目順從父母的意圖,而是當順則順,和禮義則順,並依禮義對父母不對的地方進行婉轉的規勸。這樣,家庭關係才能和諧融洽。
9.善於交友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論語·公冶長》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
——《墨子·修身》盛不忘衰,達不棄窮,不疑惑於讒構,不信受於流言,經長曆遠,久而逾固。
——《太平禦覽》卷四○六善交者,不以出入易意,不以生死移情。在終如始,在始如終。
——劉晝《劉子·言苑》解讀
子路說:“我情願拿自己的車馬衣服與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
意誌不堅定的人智識也就不能通達,言語不誠實的人做事也不會有成果。擁有錢財而不願與人分享的人,不值得和他交朋友。
自己興旺時不要忘記貧弱時的朋友,發達時不要拋棄窮困時的朋友,聽到那些挑撥朋友關係的話,不要疑惑,也不信那些關於朋友的流言蜚語,長久如此,友誼就會越來越牢固。
善於交友的人,不會因利益的得失而改變意誌,不會因為生死當頭而改變情誼。要始終如一。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之情,不同於親子之情,也不同於有著利害衝突或者利益聯係的其他感情,而是一種建立在忠信、道義基礎上的友愛之情,因此它不僅特別純潔,也特別真摯與持久。保持朋友關係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義”。隻有建立在“義”的基礎上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才能互相幫助成為長久而偉大的朋友。重義,還要求朋友之間同甘共苦、同舟共濟。朋友之間不僅要在平時互相關心、熱愛對方,在患難之時、危險之中也要同甘共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一生之中,能有一兩個患難與共的朋友,就是最大的幸事了。
10.德教為本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
——《孟子·梁惠王上》解讀
孔子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勤於研究,聽到符合道義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點不能勇於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啊!”
孔子說:“誌向在‘道’上,執守在‘德’上,依據在‘仁’上,遊娛在‘藝’上。”
年輕人在閑暇時學習孝悌忠信的道理,進而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長上。
中國古代素有“德教為先”的曆史傳統,強調道德教育對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孟子、荀子在對人性的看法上雖然存在差異,但在如何使人向善的問題上卻殊途同歸,都十分強調“德教”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認為人性是可以教化、可以塑造的。通過道德教化,人可以達到“善”與“仁”的境界,從而與人和諧相處,營造出祥和融洽的社會生活氛圍。這也就啟示我們應該搞好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
11.守職敬事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泰伯》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論語·衛靈公》解讀
孔子說:“不在這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這個職位上的政事。”
孔子說:“侍奉國君,把敬守職責放在首位,把俸祿的事放在後麵。”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莊子也認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俎而代之矣。”所以,各守其職,各盡其責,也就是自古即被廣泛提倡與肯定的。我們今天提倡到位而不越位,實際上也就是這種思想的發展。與此相應,從孔子的“敬其事而後其食”,到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代的聖哲先賢對於為政者的德性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如果,時時處處以個人私利為重,患得患失,還哪裏有忠敬、盡禮可言呢?上以風化下,為政者沒有忠敬、盡禮,必然影響和洽和氣的人際關係,和諧和睦的社會氛圍,這與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是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