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重視倫理(上)(2 / 3)

4.尊老愛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離婁下》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荀子·大略》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禮記·大學》善富家者不寶珠玉,而以父慈子孝為珠玉;不豐粟帛,而以夫義婦聽為粟帛。

——楊萬裏《誠齋易傳·離下巽上》解讀

孔子說:“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裏就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尊敬自己的長輩,然後推及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幼兒,然後推及愛護別人的幼兒。這樣要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轉動東西一樣。

所謂行動,就是要按照禮去做的意思。就是高貴的人去尊敬他,對年老的人要孝敬他們,對年幼的人要慈愛他們,對卑賤的人要給他們恩惠。

孟子說:“哪一種侍奉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哪一種守護最重要?守護自身最重要。”

孟子說:“世俗所說的不孝,有五種情況:手腳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這是一不孝;喜歡喝酒賭博,不顧父母的生活,這是二不孝;貪圖錢財,偏愛妻小,不管父母的生活,這是三不孝,放縱耳目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這是四不孝;喜歡逞勇打鬥,使父母陷於危險,這是五不孝。”

所謂治理國家必先整頓好自己的家族:是因為自己的家族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別人是沒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族而能在國中成就教化。家族中的孝可以用來侍奉國君,也可以用來侍奉長上;慈可以用來指使民眾。所謂使天下太平在於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說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而民眾就會興起孝道;在上位的人尊敬長上而民眾就會興起悌道;在上位的人撫恤孤寡而民眾就不會相互背棄;因此君子有規範人的行為的作用。

善於對待財富的家庭不以金銀珠寶為寶,而是把父親慈愛、兒子孝敬作為金銀珠寶;不以糧食粟米、衣帛富餘為豐盛,而是以丈夫有義,妻子服從為糧食衣帛的富餘。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傳統美德可歸結為“孝”和“慈”兩種思想。對老者要“孝”,對幼者要“慈”。尊老愛幼也是我國從古到今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尊老愛幼對於建立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形成一個友愛溫馨、和諧融洽的社會是必不可少的。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我們對於這一傳統美德應繼續加以發揚光大。

5.為子當孝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為政》解讀

有子說:“一個為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而喜歡冒犯長輩和上司的情況是很少有的;出現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工作,隻要基礎的東西建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產生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些‘孝悌’準則,應是‘仁’的根本吧!”

孟懿子問孝順父母的道理。孔子說:“侍奉父母不要違反禮製。”一天,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順父母的道理,我回答他說‘侍奉父母不要違反禮製’。”樊遲說:“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親活著的時候,要按照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親過世了,要按照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為子當孝,這既是對父母教養之恩的回報,也是家庭祥和以致社會歸仁、安和樂利、和諧融洽的基礎性要求。孝悌為“仁”之本,“仁”為人之本。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鳥獸尚知回報撫育之恩,更何況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呢?父慈子孝的家庭,父母堂前,兒女膝下,和美融洽,其樂融融,才能盡享天倫之樂。這才是最為和諧美滿的生活狀態。

6.以情事親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論語·陽貨》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

——《禮記·祭義》解讀

子遊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的孝,是僅僅能供養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馬,也都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宰我問道:“守孝三年,服喪期未免太久了。君子要是三年不行禮,禮儀一定會衰敗;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要荒疏。陳米已經吃完,新糧又已登場,鑽隧取火的木頭已經改換了一輪,一年的服喪期就可以了。”孔子問:“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吃著那大米飯,穿著那綢緞衣,你覺得心安嗎?”宰我說:“心安。”孔子說:“你覺得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孝的時候,吃著美味不感覺到香甜,聽著音樂不感覺到愉快,起居不感覺到舒適,所以都不那樣做。如今你覺得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我真是不仁啊!兒女出生三年,然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這三年的守孝,是普天下通行的服喪期啊。宰我對其父母雙親也該有三年的愛吧!”

孝子對親人有深愛之心的必然有和順的態度,有和順態度的必然有愉悅的麵色,有愉悅麵色的必然有柔順的容貌。孝子手捧祭品如同捧著美玉那樣謹慎,如同捧著滿杯的水酒那樣小心,顯出恭敬而又虔誠的樣子,就像捧著捧不動的重物,而又生怕失落。威嚴、莊敬,不是侍奉親人的態度,而是成人相交往的態度。

事父母以情,也就是強調“孝”要出自真心,發自真情。如果沒有對父母真心的熱愛和感恩,隻是在形式上做到了尊敬、贍養父母,那就並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雖親不真,雖孝不真,雖愛無情,這樣的家庭,親人之間的關係必然不能和洽美滿,生活又怎麼能和美溫馨、其樂融融呢?

7.君禮臣忠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臣聞古人言:“為國忠臣者半死,而為國諫臣者必死。”然而至忠之臣,不避死以諫主。至聖之主,不惡直以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