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尚中思想,是中庸之道在人們麵臨各種矛盾、差異時所采取的手段或追求的目標,也就是通過各種不同因素的差異互補來獲得整體上的和諧統一。隻有互有差別、矛盾對立的事物之間的相互調諧、相互補充、相互依賴、相互生發、相互推動然後達到平衡,才能構成和諧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而這正是君子所致力追求的世界。
7.以和為貴師克在和,不在眾。
——《左傳·桓公十一年》恒公曰:“金剛則折,革剛則裂,人君剛則國家滅,人臣剛則交友絕。”夫剛則不和,不和則不可用。是故四馬不和,取道不長;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由不剛也。
——劉向《說苑·敬慎》夫仁者好合人,不仁者好離人。故君子居人間則治,小人居人間則亂。君子欲和人,譬猶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間,水火不亂,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擇人在其間。
——劉向《說苑·雜言》解讀
打仗要取得勝利,靠的是人和,而不是人多。
恒公說:“金屬過於剛硬就容易折斷,皮革過於剛硬就容易裂開,人君過於剛硬就容易使國家滅亡,臣子過於剛硬就會使交友斷絕。”過於剛硬就不能與人和諧相處,不能和諧相處就不能被重用。所以說,拉車的四匹馬不和睦,就不能走多遠的路;父親與兒子不和睦,家庭關係就會破裂;兄弟之間不和睦,就不能長久的同心同力;丈夫與妻子不和睦,是家庭中的大凶事。《易》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就是因為不過於剛硬。
仁厚的人喜歡與人和睦相處,不仁厚的人喜歡與人離分。所以,君子居其位則天下能治理得很好,小人在其位則天下混亂。君子想要使人和諧相處,就像水與火不能在一起互相燃燒,而鼎在中間,水和火不雜亂,而能煮熟鼎中的食物,成就百種美味一樣。所以君子不能不慎重選擇在仁厚和不仁厚之間的人。
“禮之用,和為貴”是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而諸侯作亂的曆史背景下提出來的,它在當時有助於重正周禮和減少戰亂,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的新秩序。而今則對我們的國家建設以及我們的外交政策有著借鑒作用,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以及我們倡導的和諧世界的理論基礎。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形象地說明了保持人際關係的公正團結、和氣和睦的重要性。深具中庸氣象的孔子,其身體力行的中庸之道,就是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團結獲得人自身、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天地之間的普遍和諧與融洽相處。
8.貴乎中和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故聖人之道,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太剛則折,太柔則卷,聖人正在剛柔之間,乃得道之本。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接,乃能成和。
——《淮南子·汜論訓》中之正不惑於外,君子之道也。然而顯然翹然,秉其正以抗於世,世必為敵仇,何也?善人少,不善人多,故愛足下者少,而害足下者多。
——《柳宗元集》卷三十三解讀
天地之間的氣,沒有比中和之氣更難得的了。天地間有了中和之氣,才使陰陽調和,日夜分明,萬物滋生。萬物春分生長,秋分成熟,從生長到成熟這個過程,必定要得到精純的中和之氣的滋潤。所以聖人治國的方法是寬鬆而又堅定,威嚴而又溫和,柔和而又不失剛直,嚴厲而又不失仁慈。過於剛直容易折斷,太柔軟了就會卷曲,聖人行事處在剛柔之間,所以是掌握了道的根本。積聚陰柔之氣多了就會沉淪,積累陽剛之氣多了就會飛揚;能使陰陽二氣相互交融,方能成為中和之氣。
內心中正不迷惑於外在的事物,是君子所要堅守的道。顯然是俊傑、翹楚的人,以自己的剛直中正與世人相抵抗,世人必定會與他為仇,為什麼呢?因為善良的人少,不善良的人多,所以愛惜這種人的人少,而憤恨、危害這種人的人多。
“中”的含義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中正和諧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穩定有序、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貴乎中和即要求人們行為不偏激,這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以中行而求和諧的過程,它作為一種人的自處之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其目的是使人身心和樂,泰而不驕,從而使人際關係融洽和睦,使社會處於安和樂利、協和萬邦的大同之境。
9.中庸之道中庸,隻是一個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惟中,故平常。
——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以性情言之,謂之中和;以禮義言之,謂之中庸,其實一也。以中對和而言,則中者體,和者用,此是指已發、未發而言。以中對庸而言,則又折轉來,庸是體,中是用。如伊川雲“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也。此“中”卻是“時中”、“執中”之“中”。以中和對中庸而言,則中和又是體,中庸又是用。
——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三子程子曰:“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解讀
中庸,隻是一種道理,因為它不偏不倚,所以叫做“中”,因為它沒有差別可以常常施行,所以叫做“庸”。沒有不偏不倚卻不能施行的道理,也沒有能常常施行卻不符合“中”的道理。隻有中正,所以才是平常之理。
依性情來說,叫做中正平和;依禮義來說,叫做中庸之道,其實是一種東西。以中正對平和而言,那麼中正是本體,平和是使用方法,這是指已經發生或沒有發生的事情來說的。以中庸之道來說,就要轉回來說,庸是本體,中正是使用方法。就像伊川說的“中正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不變的定理”。這裏的“中”卻是“時中”、“執中”的“中”。中正平和相對中庸之道來說,則中正平和是本體,中庸是使用的方法。
程子說:“不偏叫做中,不變動叫做庸。中,是天下正確的道理;庸,是天下不變的定理。”
中庸也即中和、中道,中庸之道表現了一種德行,一種智慧。所謂中庸,就是以無過無不及的庸常之道來作為天下定理與正道。簡言之,也就是通過“和”來獲得人自身、人與他人、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界。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做人處事的中庸之道不是搞無原則的折中主義,對於那些折中調和、沒有是非、明哲保身的不倒翁,孔子譴責他們說:“鄉願,德之賊也。”也就是說,當老好人,是敗壞道德的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