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平和處事(2 / 3)

為政上的“中和”思想,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也是源遠流長的。據傳堯傳位於舜時,就已有了“允執厥中”的傳授。所謂“允執厥中”即執中和之道而用之的意思。中和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有九種途徑: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夠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於迷惑;愛護親族,叔伯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於糊塗;體恤群臣,士就會盡力予以報答;愛護老百姓,老百姓就會受到勉勵;勸勉各種工匠,財貨就能充足;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四方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就會敬服。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中庸的美好人格。做這九個方麵,實際上也就處理諧調好了九種重要人際關係。諧調好這九種人際關係是使天下國家達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證。這九個方麵即為“九經”,“九經”是對《尚書·堯典》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太平和合理想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繼承和發展。

4.文質彬彬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解讀

孔子說:“質地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俗野蠻;文采勝過質地,就會顯得浮華虛誇。質地和文采配合適當,這才是一個君子。”

“質”是天生的本性,樸實無華,純乎自然。但是,光是憑著樸實的本性去生活,卻難免流於粗野。譬如我們與人交往,雖有滿腔善意,但是表達的形式如果不合規範,就難免引起誤會,其至造成相反的效果。“文”是後天的修養,如禮樂教化等。這是經由學習所得的本領,讓我們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言談中節等。如果缺乏這種修養,生活將顯得枯澀與貧乏。但是如果光是注意這種修養而忽略內心的真實感受,久而久之,難免顯得虛浮不實,一切都成了表麵的應酬。因此,在個人的修養上,孔子主張既不能“文勝於質”,也不能“質勝於文”,而是應該使文與質之間達到均衡與和諧,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文質彬彬”的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因此,文是形式,質是內涵,形式與內涵兩相配合,人的行為才能表裏如一,可大可久,顯示人格的尊嚴,是為君子。在社會生活中,“文質彬彬”也可作為與人和諧融洽相處的為人處世之道。真正做到了文質彬彬,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社會生活就會溫潤有禮、和諧融洽。

5.過猶不及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

——《荀子·儒效》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禮記·中庸》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製,過製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禮記·樂記》解讀

子貢問:“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哪一個好一些?”孔子說:“子張辦事過頭了,子夏辦事又趕不上。”子貢說:“既然這樣,那麼是子張好一些了?”孔子說:“過頭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

先王的“道”,是仁的最高體現,是按照最恰當的標準而行動的。什麼叫恰當的標準呢?答道:就是禮義。

孔子說:“舜可以稱得上大智了吧。舜好請教別人而又善於分辨身邊人的言論,為別人隱匿短處而宣揚長處,拿著過激和不足兩方麵的意見,加以折中而施行到民眾中,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舜的原因吧。”

樂,表現天地間的和諧;禮,表現天地間的秩序。因為和諧,所以能夠化生萬物;因為有秩序,所以萬物都有所區別。樂依照天的道理而作,禮依照地的道理而製。禮製定得有錯誤就會引起各種秩序的混亂,樂製作得有錯誤就會導致文樂和武樂不分。懂得天地的道理,然後才能興起禮樂。

孔子鮮明地反對“過”與“不及”兩種不合中道的行為,而要求人的行為舉止適中、適度,即不“過”也無“不及”,也就是倡導一種個人言止,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以“適度”為準則的中庸思想。孔夫子認為,恰好合適便是奇絕完滿。公元前三世紀中國詩人宋玉曾經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一位美人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裏描繪的是一位美女,其身體和容貌都恰到好處,這也就是儒家所謂的“中”。而用在做人處事上,就是要以恰到好處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從而,營造和氣和睦、彬彬有禮的和諧生活氛圍。過猶不及,對當今和諧社會建設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6.君子尚中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禮記·中庸》解讀

君子在現在的位置上做他應該做的事,不羨慕本位以外的事情,現在富貴就做富貴者應做的事,現在貧賤就做貧賤者應做的事,身在夷狄就做夷狄之人應做的事,身處患難就做患難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處不安然自得。在上位不敢淩駕下麵的人,在下位不巴結上級,端正自身,不求他人,就不會有怨恨之心:上不怨恨天,下不責怪人。因此君子居處平易以等待機遇,小人卻冒險以圖僥幸。孔子說:“射箭有同君子相似之處:沒有射中靶心,應該反過來檢查自身。君子所當遵循的道,就像到遠處去必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必從低處開始。”

孔子說:“守中的道理不實行,我知道它的原因了:聰明的人做過了頭,愚蠢的人達不到要求。守中的道理不能彰明,我知道它的原因了:才高的人做過了頭,低能的人達不到要求。這就像人們沒有不進飲食的,而很少有能懂得飲食滋味的。”

多麼偉大啊,聖人的道理!它充滿天地之間,它發生出萬物,它極崇高而上達到天。它多麼寬裕而廣大啊!它的禮儀有三百條之多,具體儀節有三千條之多,有待於賢人然後實行。因此說“如果沒有完美的德行,完美的道理就不能實行成功”。因此君子尊崇德性,而通過勤問好學,使自己的知識廣博而深入精微,使自己的德行極高尚光明而常守中道,溫習舊知識而能有新見解,為人敦厚而崇尚禮。因此君子處上位而不驕傲,做臣下而不違背君命,國君治國有方時他的言論足以使國家興盛,國君治國無方時他靜默自守足以容身自保。《詩》說:“既高明又智慧,足以保全他自身。”就是說的這種處世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