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自律自勵(下)(1 / 3)

18.博學篤行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敬,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

——《論語·衛靈公》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駕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駕,弗措也。

——《禮記·中庸》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身退仍懷退,心平更欲平。直嫌繩尚曲,重覺鼎猶輕。力學能除翳,深居可息黥。聖門初豈遠,妙處在躬行。

——《陸遊集·劍南詩稿》卷七七《銘座》解讀

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主張到處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老實,做事忠厚嚴肅,即使走到少數民族的偏僻國家也行得通。但如果說話虛偽欺騙,做事馬馬虎虎,就是在本鄉本土,又怎能行得通呢?”

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提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別,踏實地行動。有沒有學過的知識,學習了還不能通曉,就不放棄;有不曾問過的疑問,問了還不明了,就不放棄;有不曾考慮過的問題,考慮了還不得其解,就不放棄;有未曾辨別的問題,辨別了還不明晰,就不放棄;有不曾實行過的善道,實行了還不踏實,就不放棄。

不聽不如聽,聽了不如親眼所見,看見了不如知道,知道了不如實行,學習直到實行了才停止。

退隱時心裏還想著退隱,心裏平靜就更加平靜。正直就嫌墨繩彎曲,慎重就覺得大鼎還輕。有誌於學習能摒除陰影,居住在深宅可以平息怨憤。聖人之道的大門開始豈是很遠,好處就是親身躬行。

古代的聖賢先哲對於學習知識與躬行實踐的關係,很早就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早期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其後的知行先後、知行輕重、知行合一等各種思想,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注重實踐的民族精神。而這種民族精神不但是我們和同一心,營造和諧人際關係,共建美好生活的理論原則,更是我們努力進取、獲得勝利的精神法寶。

19.尊道貴名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衛靈公》爭之則失,讓之則至,遵道則積,誇誕則虛。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

——《荀子·儒效》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子·修身》解讀

孔子說:“君子最擔心的是到死還沒有被人稱頌的好名聲。”

爭奪名聲反而會失掉它,讓出名聲反而會得到它,奉行“道”思想就會充實,欺騙“道”思想就會空虛。所以君子務必使自身的思想修養美好,而在表現方麵要對人謙讓,對自身務必積累德行,處理事務要奉行“道”。如果這樣,那麼高貴的名聲就會像日月般升起,天下人響應他會像雷霆一般轟轟烈烈。所以說:君子隱居而能名聲顯揚,謙讓而能超過別人。

以普遍的合於善道的法度,陶冶氣息、性情來養生,壽命會比活了八百歲的彭祖還要長;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來自強不息,名聲能夠配得上堯和禹。

古人學習知識、增強道德修養是為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內心愉悅富足,而不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真正尊崇學問和道德修養的人,他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自己心靈的完善。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內心忠誠的人,然後以此在社會上與人和洽相處、安身立命。誠然,隻有內心和善美滿,才能與人為善、寬懷大度,才能受人敬愛、與人和洽。內心自私狹隘的人,怎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得到別人的尊敬愛戴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做到內心寬和仁厚的人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機會,也不抱怨沒有人了解自己,但他美好的名聲一樣會傳播千裏。

20.六言六弊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解讀

孔子說:“仲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會有六種弊病的說法嗎?”子路回答說:“還沒有聽說。”孔子說:“坐下!我各訴你。崇尚仁德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好耍聰明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好高騖遠,沒有根基;堅守信用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遭受傷害;崇尚剛直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過於拘執;推重勇敢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釀成禍患;崇尚剛強而不愛學刁,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

孔夫子倡導好學、博學,其“六言六弊”——六種美德: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由於不注重學習,其流弊分別為:愚、蕩、賊、狡、亂、狂——更是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當代社會,我們說:“知識改變命運。”其實,知識改變的不僅僅是命運,還有我們做人的眼界和胸懷,處事的態度和方法。學不可以已,進取永無止境,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21.修身令名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名之與實,猶形之於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幹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治心、治身、治友,三者治矣,有求名而名不隨者,未之聞也。治心莫若和平,治身莫若兢謹,治友莫若誠信。友治矣,非身治而不能得之,身治矣,非心治而不能致之。三者治矣,推而廣之,可以治天下,惡其求成進士名者而不得也?

——杜枚《樊川文集》解讀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情況要考慮:看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得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準確了;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莊重;說話,要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要考慮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問,要考慮怎樣向別人請教;想發怒,要考慮會有什麼後患;看見可以得到的東西,要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得到。”

名和實的關係,就如同影子和形體的關係一樣。德行篤厚,才華出眾,名聲就一定好;相貌美麗,體態端莊,影子也就一樣漂亮。現在那種不注意個人修養,而想在社會上博取美名的人,就如同相貌醜陋,卻一定要讓鏡中呈現出美麗的投影,是不可能做到的。上等人忘掉名譽,中等人建立名譽,下等人竊取名譽。忘掉名譽,就是說一舉一動都自然合乎道德,能夠得到鬼神的庇護保佑,而不是為了求取名譽。建立名譽,就是說日常行為處處慎重,生怕得不到好的名聲,這樣也不會讓名譽跑掉。竊取名譽,就是說外似忠厚,內懷奸詐,專門謀取浮名虛稱,但這樣卻並非能真正得到名譽。

治心、治身、治友,這三件事做到了,有想要美好名聲而美好名聲沒有來的情況,沒有聽說過。陶冶內心,莫過於平和;把握言行,莫過於謹慎恭敬;結交朋友,莫過於講究誠信。朋友和洽,不言行謹慎是不能得到的;言行謹慎,不內心平和是不能達到的。這三者的和諧治理,推而廣之,能夠治理天下,更不用說想得到美好名聲了。

“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一個人通過不斷的學習知識、加強道德修養而提升自己,並達到一定的境界,他的心靈就能得到不斷的完善,人格魅力也會一步步的提升。蘭花雖開在幽穀,卻受萬人敬愛。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即使遠離塵世,也會受到世人的尊敬和讚美。

22.君子誌學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彀,學者亦必誌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孟子·告子上》學者君子之先務也,不知為人之道不可以為人,不知為下之道不可以事上,不知居上之道不可以為政。欲達是三者,舍學而何以哉?

——方孝孺《遜誌齋集》卷一解讀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出疑問,聯係當前情況思考,仁就在這裏麵了。”

孟子說:“後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滿;學習的人也一定要求把弓拉滿。高明的工匠教導人,一定要用圓規與曲尺;學習的人也一定要用圓規與曲尺。”

學習是君子首要的任務,不知道什麼是為人之道就不能好好做人,不知道為下屬的道理就不能做好下屬,不知道做上級的道理就不能好好從事政事。要達到這三者,不學習怎麼行呢?

在古代社會,懷有宏偉抱負的有誌之士,提高自身修養的有效途徑就是誌學。誌學即求學的意誌堅定,不半途而廢,不因難而退;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個人的學識和道德修養。正因為如此,隻有通過學習,個人的學識和道德素質才能提高,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能使人正確對待、處理人之身心和諧、理與欲的關係、個人與他人的關係。由此,人際關係和美融洽的生活才能保持,和諧社會的建設才能水到渠成。

23.修身為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盡心下》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嚐聞為國也。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則臣決。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故曰:聞修身,未嚐聞為國也。

——《荀子·君道》解讀

君子的操守,就是修養自己而使天下太平。

請問怎樣治理國家。答道:聽說過加強自身修養,沒有聽說過如何治理國家。國君好比測時之儀,老百姓好比日影,測儀的測杆正直不偏於是日影也不會偏;君主好比盛水的盤子,老百姓好比盤中的水,盤子是方的水麵也就是方的。君主喜歡射箭,臣下也就跟著喜歡攀弓。如楚靈王喜歡宮女束細腰,因此宮女中有餓瘦而求細腰的人。所以,我隻聽說過加強自身修養,沒有聽說過治理國家。

古人十分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尤其強調管理國家的各級官員,特別是一國之君,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然後才能管理好他人,才能治理好國家。也就像荀子在《君道》中所闡述的:“聞修身,未嚐聞為國也。”曆史上很多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們身邊都有許多正直的諫臣,督促他們的行為,從而更好的治理了國家,出現了一個個盛世王朝。在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我們國家的各級官員,更應以人民公仆自居,注重自身的道德和政德修養,身當表率,行為楷模,更好地為建設一個人人為他人、小家為大家的和諧人際關係、和諧社會生活奉獻自己的精力和熱情。

24.修身為本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上》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盡心下》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蓋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誠敬之實,及其少長而博之以詩書禮樂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間,各有以知其義理之所在,而致涵養踐履之功也。及其十五成童,學於大學,則其灑掃應對之間,禮樂射禦之際,所以涵養踐履之者,略已小成矣,於是不離乎此,而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雲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極其至也。是必至於舉天地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然後為知之至,而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至是而無所不盡道焉。

——朱熹《朱子文集大全》卷四十二《答吳晦叔書》解讀

孟子說:“人們有句常說的話,就是‘天下國家’。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每個人自身。”

君子把握的原則,是加強自己的修養而能使天下太平。

加強自己的修養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後才能治理國家,治理好國家後才能天下太平。

古人的教育,從幼兒時期就用孝順、友愛、誠實、謹慎的內涵來施教,到稍微大一點就擴展到詩書禮樂等經典文章,目標都是讓他在通過對於一事一物的了解和把握,都能夠明白大的道理所在,而能夠達到提高涵養和實踐能力的效果。等到十五歲成為正式的學童後,再從事大學的學習,那麼在他進行日常灑掃應對之類的活動和開展禮、樂、射箭、駕車等訓練的時候,在各種提高涵養、學以致用中,都稍微有了一些收獲,因此沿著這一途徑,進一步教導他通過了解事物而達到掌握知識,開啟智慧的目的。所謂致知,也就是通過他已經了解的推而廣之,逐步擴大範圍,以達到他所不知道的,並且能夠盡量的多。因此,也就必須包舉天地萬物的道理一直深入,最後達到了解的最高層次,而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不都符合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