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自律自勵(上)(1 / 3)

道德修養問題是我國古代倫理學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多數先哲先賢都認為,隻有道德修養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形成“仁”的處世道德和理論,才能與人和諧相處,才能形成安和樂利的社會氛圍。一個人良好的道德素養的形成,一方麵需要接受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麵還需要自身的修養和鍛煉,兩者缺一不可。“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因此提高個人道德修養首先要以修身為本,即“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在此過程中還要奮發圖強,有誌於學;自信自強,好學慎思;博學篤行,慎言慎行。道德修養和自律自勵的問題,曆來為古代的先哲先賢們所重視,他們的關注和思考,形成了豐富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寶貴思想。

1.戒驕戒躁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尚書·大禹謨》驕淫矜侉,將由惡終。

——《尚書·畢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老子》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亟死亡;強而卑義信其強,弱而卑義免於罪。是故驕之餘卑,卑之餘驕。

——《管子·白心》學問之道,貴能下人;能下人,孰不樂告之以善!池沼下,故一隅之水歸之;江漢下,故一方之水歸之;海下,故天下之水歸之。自始學以至成聖,皆不外此。

——唐甄《潛書·虛受》解讀驕傲自大會招來禍患,謙虛謹慎會帶來益處,這是上天的道理。

驕傲自大,吹捧誇虛,一定不會有好的下場。

踮起腳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進,是走不遠的;自逞己見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為是的,反而不得彰顯;自己誇耀的,反而不得見功;自我矜恃的,反而不得長久。

強國如果驕傲就損害它的強大,弱國如果驕傲就加速它的死亡;強國謙卑就可以發展它的強大,弱國謙卑就可以免於遭到禍患。因此,驕縱的結局將是卑陋,謙卑的結局則是矜榮。

做通學問的方法,貴在能夠在別人麵前謙卑;能在別人麵前謙卑,有誰不樂意把好東西告訴你?池塘沼澤地勢低,所以角角落落的水都流向它;長江大河地勢低,所以這一地區的水都流向它;大海的地勢低,所以普天之下的水都流向它。從開始學習到成為聖人,都離不開這個道理。

驕傲自矜者,往往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思進取,最後要麼成為井底之蛙,要麼走向毀滅。古往今來,多少天子諸侯,多少英雄豪傑,就是因為驕傲自矜而身敗名裂。其實,就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謙虛謹慎也是與人和睦相處的必須、必要的美德。凡事自高自大,目中無人,怎能容人、怎能與人和諧相處呢?孔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像孔子這樣的大師,還處處虛懷若穀,不恥下問,到處學習,何況是一般人呢?

2.恭敬處事敬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尚書·洪範》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論語·子路》解讀認真做好五事。

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論,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論要正當,觀察要明白,聽聞要聰敏,思考要通達。容貌恭敬就能嚴肅,言論正當就能治理,觀察明白就能昭晰,聽聞聰敏就能善謀,思考通達就能聖明。

樊遲問怎樣才稱得上仁德。孔子說:“閑居時謙恭溫和,辦事時認真敬業,與人交往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邦,這些品格也是不可廢棄的。”

早在孔子之前,後來影響深遠的一些倫理觀念即已形成,隻是後來經過孔、孟等儒家先哲的吸收、整理和發展,從而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中國古代倫理思想體係。而所謂“仁”,也就是孔子所說“仁者愛人”,其具體內涵,則表現在為人處事各個方麵、各個環節中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忠君孝親、行義守信、勇於任事等具體的行為規範。這些處世的原則與方法,對指導我們現在的行為與生活,仍然具有積極而深刻的意義。

3.自立自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論語·裏仁》誌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荀子·勸學》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自人君公卿至於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淮南子·修務訓》人生在世,全要貴於自立。

——石成金《傳家寶》初集卷五《知世事》人不能自負而望人之貴我,人不能離殘而怨人之賤我,斷無是事,亦無是理。

——陳藎《修慝餘編》解讀天之運行,強勁有力,永無止息。君子應效法天道之健,不假外力,不止息地奮發自強。

孔子說:“不要憂慮沒有職位,隻要憂慮沒有自立的本領。不要憂慮沒有人了解自己,隻要追求足以使他人了解自己的本領。”

思想美好的人就能傲視富貴,道義深厚的人就能輕視王公,注重內心的修養反省就能減輕外界事物的誘惑力。古話說:“君子能夠支配外物,而小人被外物所支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身體勞累但心情安適的事,可以做。利益少但道義多的事,可以做。侍奉大國的昏君而求得顯著的官位,還不如侍奉小國窮困的君主使他聽從自己的主張。所以,有遠見的農人不因為水旱天災就不耕田種地,有本事的商人不因為折本虧損就不做買賣,有道德修養的士君子不因為生活貧困而不遵守正道。

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別人為自己沒有自己為自己籌劃的周密。

從君王、公卿到平民百姓,不自強而能成功的人,天下從來沒有過。

人生活在世上,最寶貴的就是自立。

人不能自負而希望別人尊敬自己,人不能自我充實而埋怨別人鄙視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的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

自立自強是一個人對於立誌、實現目標的積極態度,也是人生向上的一種積極狀態。要有自立的本領,要有自強的意識,尤其是在遇到艱難困苦或挫折失敗的時候,不應該喪失誌向、一蹶不振,而應自強不息地去實現誌向和目標。

自立自強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們這個民族曆經磨難終於存在下來並不斷強盛的動力。因為自立,也就有了自主;因為自強,也就有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句,恰是這種不息的民族魂的最好詮釋。自立自強,不僅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而且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隻有在自立自強精神的感召下,我們才能奮發有為,才能笑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才會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勇敢向前。隻有我們每一個人都繼承並發揚這種可貴的傳統精神,才會彙成巨大的民族精神的潮流,推動我們的民族走向繁榮和富強。

4.君子好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論語·子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之使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解讀

孔子說:“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飽,居住不講求舒適,辦事迅速敏捷,說話謹小慎微,能時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學習並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做就稱得上好學了。”

子貢問道:“孔文子這個人,憑什麼稱他‘文’呢?”孔子回答說:“他既敏捷又勤奮學習,不把向地位比他低、學識比他淺的人請教當作是可恥的,因此稱他‘文’。”

子夏說:“每天能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君子認為:“學習不能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藍草的青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勝過木匠彈過的直線,如果弄彎來做車輪,它的彎曲度能符合圓的標準,即使再把它曬幹,它不會再挺直,是由於彎曲的工藝使它變成這樣了。所以木材經過墨線矯正就能取成直材,金屬刀劍經過磨礪才能鋒利,如果君子全麵地學習並且每天多次檢查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失了。

個人提高自身修養要有誌於學更要好學。好學就是要勤奮,不恥下問,利用一切機會學習知識、完善道德來提升自己。我們今天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就是要提高個人自身素質修養,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自然就能和睦、順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能夠和洽、和氣,我們的生活自然能夠和諧美滿。

5.內省不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於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解讀

曾子說:“我每天對自己進行多次反省: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盡心竭力了嗎?同朋友交往誠心以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算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哪裏還有什麼可以憂慮和恐懼的呢?”

孔子說:“對自己要多反省責備,對別人要少省察責備,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怨恨了。”

孔子認為“不憂不懼”、“內省不疚”的人才稱得上是君子,也就是說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做到問心無愧,才可能是一個君子。這個標準說低也低,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也高,因為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起推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受得起群眾的眼光,其實很不容易。從古到今能稱得上“內省不疚”的人,都是胸懷坦蕩、人格光明磊落的人。如果每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不抱怨社會不公,不抱怨處世艱難,不抱怨他人是是非非,而是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時時反躬自省,對別人就能寬容以待,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和順融洽,我們的生活自然就能和諧美滿。

6.博學慎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論語·公冶長》學須是能問能思,不能問便是不曾用功,不善思便欲廢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思豈可廢得?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二十三《無關語通錄》解讀

孔子說:“隻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受蒙蔽;隻是冥思苦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無所得。”

季文子每辦一件事情,都要經過反複考慮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就夠了。”

學問必須是能夠發問能夠思考,不能發問就是沒有用功學習,不善於思考就會使思考停滯。“思考才能得到”,不思考就不能真正掌握。思考豈能偏廢?

學與思要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博學”即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開闊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慎思建立在博學的基礎上,沒有博學,慎思“則殆”。各種知識、各種文化的學習,需要謹慎思考、融會貫通,在各種知識,各種文化的“和”、“同”與“分”、“異”之中,要找到更為和諧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