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德教、修身是我國自殷周以來曆史上的一大傳統,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學家們,把德教看做是治國的首務,提出了德教為先的思想,認為治國要靠德治才能贏得天下。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同時也就必然提倡個人的道德修養,這兩者是相輔而行的。注重心性修持、道德修養,強調自覺自律,對於陶冶中華民族生生不已、自強不息,剛強勇毅、坦蕩誠信,忠恕仁愛、博學篤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安貧樂道、發憤忘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等優良品格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古人講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且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大人生目標,雖然它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形成、發展過程,而且其最初的源頭也很難具體說清,但孟子所謂人們有句常說的話,就是“天下國家”,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每個人的自身。君子要把握的原則,就是加強自己的修養而使天下太平。無疑是早期有代表性的表述。到了《禮記》之中,就形成了明確的修、齊、治、平思想。到了宋代的理學家,更有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前提。所以,作為傳統儒家思想最有名的主張之一,修身,也就是自身的道德修養,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換一句話來說,也就是隻有先端正自己的態度,致力於實踐,以修身為本、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這種思想時至今日仍然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雖然在政治昌明、人民生活穩定,社會和諧發展的當今社會,“修身務本”有了與古代不同的新的內涵,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依然是我們創造和諧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在每個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中,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25.學道為己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離婁下》古誌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荀子·勸學》古誌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於喪己。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古誌學者求天知,今之學者求人知;古之仕者行己,今之仕者求利焉。
——《胡宏集·知言·紛華》解讀
孟子說:“君子依循正確方法深入研究,就是希望可以自己領悟道理。自己領悟大的道理,就會安穩地守住它;安穩地守住它,所受的啟發就會深刻;所受的啟發深刻,那麼應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回溯本源。所以君子希望可以自己領悟道理。”
古代求學的人是為自己而學,現在求學的人是為別人而學。君子學習是為了使自身達到完善,小人學習,是用來作為討好別人的禮品、賣弄自己的裝潢。
古代的人求學是為了提高自己,而他們最終都有所成就。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謀取利益,而最終會喪失自己。
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讓上天知道,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讓別人知道;古代做官的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而現在做官的人是為了謀取錢財。
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真正尊崇學問、學習知識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自己心靈的塑造、道德的修養,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修養,而且心靈美好的人,然後以此在社會上與人和諧相處、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這一自我形象的建立和提升。
26.生於憂患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解讀
上天準備把大任交給某個人,一定會先折磨他的心誌,勞累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窮盡他的體力,使他的所作所為都不能如意,這樣就可以震撼他的心思,堅忍他的性格,由此增加他缺少的才幹。人們總是犯了過錯才能夠改正;心意受到限製,思慮受到阻礙,才會發奮振作;表現在臉色上,發抒在言語中,才會被人理解。一個國家,在內沒有遵守法度的大臣與輔佐君主的人,在外沒有敵對的國家與外患的威脅,那就遲早會滅亡。然後就可以明白憂患中能獲得生存,安樂中會遭致滅亡的道理了。
艱難困苦是對意誌的磨練和實現理想目標的必經之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千百年來激勵我們奮發圖強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生活在和諧安樂的社會環境中,絕不能自滿自得,止步不前,而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古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優秀思想對於我們仍然有著巨大的啟示作用。
27.修身齊家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孟子·盡心下》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禮記·大學》解讀
孟子說:“自己不實踐正道,妻子兒女也不會實踐正道;不依正道去使喚別人,就連妻子兒女也使喚不動。”
所謂整頓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所親愛的人難免偏愛,對於所厭惡的入難免偏惡,對於所敬畏的入難免偏敬,對於所哀憐的入難免偏憐。對於所輕視的人難免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能了解他的短處,討厭一個人而能了解他的長處,天下少有。因此有句俗話說:“人沒有知道自己孩子短處的,沒有知道自己的禾苗肥壯的。”這說明自身不加修養就不可以整頓自己的家族。
俗語說:“十個手指頭不一般長。”所以,人有偏愛之心是人之常情。但由於所愛、所賤、所敬畏、所傲視而產生的偏愛偏美之心卻是有片麵性的,甚至是偏激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管窺蠡測”都不能全麵地認識、評價、對待人或事物,因此,要使家庭關係和諧融洽,家庭生活和諧美滿,就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去除狹隘的私愛之心,用公正、博愛之心來寬容、接納每個家庭成員。
28.事先治身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後徐責其在人者。
——《荀子·富國》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言正諸身也。
——《呂氏春秋·先己》解讀
做人要先改掉自己的缺點毛病,然後再慢慢的要求、督促別人改正。
大凡事情的根本,就是必須先治自身。愛惜自身的精氣,吐故納新,肌肉的紋理就能暢通。精氣日日更新,邪惡之氣全去掉,就能到達天給的壽數。這就是所謂的真德之人。先前的聖王,成就了自身的治理,也就成就了王道。治理自身從而就治理了天下。所以擅長發聲的人不注意回聲,而注意自己聲音的改善,擅長於影像的人,不注意影像而注意物體的形要正,治理天下的人不注意天下而注意於自身。《詩經》說:“賢淑正直的人,他們堅持正義而不懷疑,就可以作周圍國家的首領。”說的就是要正自身。
古人講“用其新,棄其陳”是為了達到“精氣日新,邪氣盡去”的“事先治身”目的,也就是達到完善自身道德修養的目的。這也類似於孟子的“夜氣”之說,白天所有鬱積在心中的不平之氣和蕪雜思想,在靜夜裏回想反思,屏除邪氣邪思,平心靜氣,陶冶自我的情操和品格。我們推崇獨善其身,正是嚴格要求從自己做起,隻有人人都具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以友善友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和順融洽,然後才能營造美滿和諧的生活環境,提高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親和力、凝聚力和道德水平,從而更好地達到和諧融洽相處的人類生存狀態。
29.君子慎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禮記·中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禮記·大學》解讀
天所賦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道就叫做教。道,一會兒也不可以離開,可以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謹慎守道,在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也生怕離道。即使在隱避之處,或在細微的事情上,也沒有離道的表現,所以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十分謹慎。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欺。如同厭惡惡臭,如同喜好女色,這就叫做自謙。因此君子必須在獨處的時候也十分謹慎。小人獨處的時候做不好的事,無所不為,見到君子而後躲躲藏藏地掩飾自己的壞處而炫耀自己的好處。可是別人看他,如同看透了他的肺肝那樣,他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這就叫做有真實的意念在內,就會顯露在外。因此君子必須在獨處的時候十分謹慎。曾子說:“仿佛有好多眼睛看著,好多手指指著那樣,多麼嚴厲可畏啊!”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德行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寬廣才能身體安舒。因此君子必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君子慎其獨”,是指一個人獨自居處時也要處處時時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因為沒有人看到、沒有人聽到就放縱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去做違背道德仁義的事情。慎獨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的精神。在別人聽不到自己講話的地方也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自己行為的地方,也時刻謹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誠、至仁、至善、至聖,就必須堅持慎獨自修的原則。在和諧生活和諧社會的營造中,不隻是政府官員,若人人以“慎獨”自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更融洽和順,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會和美融洽,精神麵貌也會煥然一新了。
30.修身治國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於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禮記·中庸》君人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靜則下不擾矣,儉則民不怨矣。下擾則政亂,民怨則德薄。政亂則賢者不為謀,德薄則勇者不為死。
——《淮南子·主術訓》夫古之君子,進則救民,退則修己,其心一也。蓋修己者必能救民,救民者必本於修己。
——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一《與戴太守》解讀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有的人通過學習而知道,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而知道,等到他們都知道了以後也就一樣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實行,有的人為貪幕榮利去實行,有的人勉強地去實行,等到他們都實行成功之後也就一樣了。孔子說:“喜歡學習接近於智慧,努力實行接近於仁愛,知道廉恥接近於勇敢。知道這三方麵就知道怎樣修正自身,知道怎樣修正自身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