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博學明知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雍也》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
——朱熹《朱子語類》卷八讀書做人,總在明理二字。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也。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書牘·與周汝充》解讀
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出疑問,聯係當前情況思考,仁就在這裏麵了。”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學到的?”子貢回答說:“周文王武王之道並沒有散失,仍在人間流傳。賢能的人抓住大的方麵,不賢的人隻能認識小的方麵,但都有文武之道在裏麵。我們先生哪裏不能學習?哪裏有什麼固定的專門的老師呢?”
君子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多次檢查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失了。
博學,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道理,修養自身治理別人的方法,都是要學習的。但是學習應當按照一定的先後順序,重要的緊急的應首先學習,不能雜而兼收,沒有順序。
讀書做人,在於明理兩個字。讀書時,要仔細看古人處事、接人待物是怎樣思考的,是怎樣的胸懷氣度,到了自己做事的時候,再細心拿古人設身處地來比擬。假設古人在這樣境況這樣做會是如何,自己任由性情處之又會如何,然後自己的過錯才能顯現出來,古人的道理才能顯現出來,絕不能認為古人的書中之理與自己接人待物之理是兩回事。
儒學大師鄭玄和孔穎達認為,中庸之道的天道與人道合一有兩種類型:一是聖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聖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學習而達到的天人合一。《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說,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聖人,學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賢人,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論是聖人、賢人,還是凡人,通過誌學博學都能達到至誠、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隻有困而不學的人不能達到這種境界。
博學能拓寬人的眼界,增強人的修養,提升人的素質。孔子說:“學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王充也說:“多聞博識,無頑鄙之訾。”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博學有了更多的內涵,跨學科、跨文化的多視角多元化的學習和借鑒,不僅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也為全人類的和諧相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途徑。
13.修德依義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論語·顏淵》解讀
孔子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勤於研究,聽到符合道義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點不能勇於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啊!”
孔子說:“誌向在‘道’上,執守在‘德’上,依據在‘仁’上,遊娛在‘藝’上。”
孔子說:“聰明的人沒有疑惑,仁德的人沒有憂愁,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子張問關於提高道德、辨別是非的問題。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宗旨,追隨和服從於義,這就可以提高道德了。喜歡某個人,就希望他長壽不死;對他厭惡起來,又恨不得他立即死掉。既希望他長壽不死,又恨不得他短命快死,這就是不辨是非了。這樣做‘對自己實在無所裨益,也隻是使人覺得怪異罷了’。”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多達百次以上。孔子認為君子的力量根基於人格與內心,始於自我修養後所達到的“仁”的境界。君子要內心完滿、富足,就要先自我修養,然後才能表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正是阻礙一個人成為君子的各種障礙。在現代社會,我們稱讚某人很有道德修養、品格很高尚,也時常說“某某很君子”,“某某很仁義”。確實,隻有內心完美、富足,才能光明磊落,才能與人友善,才能處事大度,與人和諧相處,從而形成融洽和順的人際關係,形成和諧的社會生活氛圍。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認識與追求,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思想才能延續數千年並繼續發揚光大。
14.為仁由己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論語·顏淵》解讀
孔子說:“難道仁德離我們很遙遠嗎?隻要我一心想達到仁,仁就會到來。”
顏淵問什麼是仁德。孔子說:“克製自己,使自己的語言行動符合禮,這就是仁。一旦能做到這樣,天下的人就都會稱許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全在於自己,哪能靠別人呢?”
“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一個人立誌與否,一個人道德境界的高低,全在於自身的努力,不是由他人影響或決定的。在自身的道德修養中,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而是自信主動地去做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社會生活中,謙和待人,寬和處事,樂於助人,救災扶貧,尊老愛幼,這些和諧處世的美德也是自己心甘情願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的。“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隻要人人修身向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能和諧融洽,我們的社會生活也自然能和諧美滿。當安和樂利、其樂融融的和諧之世在我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建設中實現的時候,我們何嚐不是在美好的人間呢?
15.為人弘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解讀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誌堅強,他們責任重大而道路遙遠。把實現天下的仁德作為自己肩上的重任,難道這也不重大嗎?努力到死才罷休,難道說不也遙遠嗎?”
任重道遠,這既是先哲先賢對事業艱難的認識,也是對處事時堅忍不拔的期望。以天下為己任,是君子應具備的胸懷,也是一種社會的責任與義務。隻有抱著堅定的信念和義無反顧的決心,才能擔當起社會的道義,才能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而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就正是由此而推衍出的一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進取精神。這仍然是我們今天應該秉承的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與行動動力。
16.克己複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論語·顏淵》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
——《荀子·修身》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記·冠義》解讀
顏淵問什麼是仁德。孔子說:“克製自己,使自己的語言行動符合禮,這就是仁。一旦能做到這樣,天下的人就都會稱許你是個仁人。要做到仁全在於自己,哪能靠別人呢?”
禮義,是用來使自身言行端正的;老師,是用來使禮義正確而成為表率的。不按禮法,憑什麼可以使自身正直?沒有老師的表率,我們怎麼知道禮儀是這個樣子的?
人之所以能夠做人,是因為有禮義的約束與克製。
孔子認為自我的道德修養要克製自己,以“禮”為標準從而達到“仁”的境界,即“克己複禮”。確實,具有了仁義的博大胸懷,人的內心就會仁厚、寬和,就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去計較,不會耿耿於懷個人的小得小失,不會斤斤計較他人的各種看法,真正做到內心平靜、處事坦然。在社會生活中,“不怨天,不尤人”,不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調整、完善自己的內心,使自己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質,複雜關係中的人際關係才會和諧融洽、生活才會充實美滿。“克己複禮”,先哲先賢的睿智話語,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禮儀之邦和美融洽的閃光點也正在於此。
17.正己正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矩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圓。身者事之規矩也,未聞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則治道通矣。
——《淮南子·詮言訓》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國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責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理百姓,是猶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有無的而責射中也。故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義,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平,躬行儉約,然後繼之以無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訓其民。是以其人畏而愛之,則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見而自興行矣。
——《周書·蘇綽傳》解讀
孔子說:“當權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會執行;當權者本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
孔子說:“假使讓自身品行端正了,那麼處理政事又有什麼困難呢?假使不能使自己品行端正,那麼又怎能使別人品行端正呢?”
矩尺不直不能畫出方形,圓規不正不能畫成圓形,自身的修養是做事的圓規尺矩,沒有聽說自身不正直而能端正別人的事。探求天命的本源,修養心性,梳理愛憎感情,調和性情,治理國家的道路就通暢了。
大凡君主的身心,都是百姓的表率,一國的目標。標記不正,不能測得筆直的日影;目標不明確,不能要求別人射中。當今君主如果不能很好地陶冶自身,而希望治理好百姓,這就好像用彎曲的標記硬要測得筆直的日影一樣;君主如果不能注意自身德行的修養,卻要百姓修善德行,這就好像沒有目標卻要求別人非射中不可。因此作為君主,必須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親自實行仁義,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實守信,禮貌謙讓,廉潔公平,勤儉節約,然後再加上毫不倦怠,加上明察秋毫,親自做好這八個方麵,用它來教導百姓。因此百姓對君主既敬畏又愛戴,既效法又對照,美好的品德用不著家教每天訓導而自然就可以培養起來了。
古人對於君主的重大示範作用有很多的認識,如“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把堯、舜、禹等傳說中的聖王讚美為後世君主的榜樣,如“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由此,對作為百官萬民表率的人君,就更強調其要首先正己,才能正人。確實,為政者勇為天下先的表率作用,不但能影響全民族的道德操守,更能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道德力和親和力,更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生活、和諧社會的建設。江澤民同誌關於共產黨員的三個代表的思想,也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優秀精神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