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自律自勵(上)(2 / 3)

7.求同存異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廢人,不以人廢言。大開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而或有所蔽。且蔽天之明者,雲霧也;蔽人之明者,私欲佞說也。常人有之,蔽一心也;人君有之,蔽天下也。

——《元史·劉秉忠傳》解讀

孔子說:“君子與人團結,而不是互相勾結,結黨營私;小人是相互勾結,結黨營私而不講團結。”

孔子說:“君子莊重自守,與人無所爭;能夠合群相處,但不與人相互勾結。”

君子不因為一句話就不接受某個人,也不因為某個人而不接受他們的言論。隻有廣開言路,才能成就安天下、安百姓的重任。天地遼闊廣大,日月明亮燦爛,尚且有時會被遮蔽。遮蔽天空的是雲霧,使人閉目塞聽的是個人的私欲和無妄的言論。普通人有這樣的情況,隻是遮蔽一人的心;人君有這種情況,則會遮蔽天下。

這也就是說,雖然君子內心裏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是合群的,而且他在一大群人裏頭也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這也類似於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能夠理解和尊重別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承認、尊重差異和多樣性,使之達到協調、合作、互補、共贏。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矛盾雙方的協和或和解。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麼?也許就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

“和而不同”思想在現代社會實踐中的一個創造性的發展,是“求同存異”原則的提出和運用。求同存異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不同關係之間達到某種和諧融洽共處的局麵,組成一定的和諧統一體。求同,就是尋找共同點,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這是不同力量之間能夠和諧共處和合作的基礎。存異,就是保留不同意見、不同主張、不同利益,不求同一,這是不同力量達到和諧的條件。求同存異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不同關係之間的合作關係,又保證了不同方麵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從而也就保證了各方麵合理的關係,達到和諧。所以,求同存異正體現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運用和發展,也是和諧生活、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8.以仁修身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蘆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禮記·中庸》解讀

孔子說:“做人沒有仁愛之心,禮儀對他有什麼用呢?做人沒有仁愛之心,音樂對他有什麼用呢?”

魯哀公問有關行政的道理。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政教,都記載在方版和簡策上了。有賢人在,這些政教就能施行;沒有賢人,這些行政教就廢棄了。治理人的辦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辦法是努力種植。政事,就像土蜂要寄生繁殖一樣。因此行政在於得到人才,獲取人才要靠自身方正,修正自身要靠道德,修養道德要靠仁義。仁,是出於人的天性,以親愛親人為最大的仁;義,是應該做的事,以尊敬賢人為最大的義。親愛親人而區分遠近差別,尊敬賢人而區分貴賤等級,禮就由此而產生。臣在下位而不能得到君上的信任,民眾就不可能治理好。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正自身,想修正自身不可以不侍奉雙親,想侍奉雙親不可以不了解人,想了解人不可以不知天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大同社會”,而達到“大同社會”的根本途徑就是君王、臣子、民眾的和諧一體。“為政在人,取人以身”,因此,孔子要求尤其是在上位的人,即君王與臣子更要注重個人的自我修養,具有仁德,即具有崇高的德行,雖高高在上卻是全心全意為百姓謀福利,而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這樣,自天子、臣子到普通百姓,都以修身為本,整個社會就會成為一個仁德之國,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理想世界——大同社會的來臨。今天,我們提倡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雖不是要使人人達到“仁”的境界,也正是要通過精神文明的作用,使人際關係和洽,全民團結同心,營造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

9.君子誌道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裏仁》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

——王通《中說·天地篇第二》解讀

孔子說:“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甘心。”

孔子說:“一個士人有誌於追求真理,卻又把穿破衣吃粗糧當成羞辱的事。對這種人,就不值得跟他探討真理了。”

顏淵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裘衣與朋友共用,即使壞了破了也不遺憾。”顏淵說:“我的願望是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理想。”孔子說:“讓老年人安樂,使朋友信任,讓年輕人受到關懷。”

孔子說:“有誌之士,仁德之人,絕不苟且偷生去損害仁德,隻會勇於獻身來成全仁德。”

居住於天下最寬廣的住宅,站立於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行走於天下最開闊的道路。能實現誌向就同百姓一起走上正道;不能實現誌向,就獨自走在正道上。富貴不能讓他沉溺,貧賤不能使他變節,威武不能讓他屈服,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君子胸懷自己的誌向,小人想的是自己的利益。

古人所謂的道,既指自然法則,也指社會法則,尤其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義之道。在古代儒家學者的眼中,仁義之道不僅是一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品格與方略,還體現著人生的意義,不僅高於錦衣美食和高官厚祿,甚至還高於人的生命。所以,有誌於仁義之道,也就是自古以來的一種基本的道德要求。事實上,在我們現今的社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追求仁義之道並身體力行之,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麼古人理想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必然在今人的“和諧社會”中實現。

10.君子上達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士大夫若愛一文,不值一文。

——羅大經《鶴林玉露》解讀

孔子說:“君子時常想著道德,小人時常思念鄉土;君子關心法令製度,小人貪圖私利。”

孔子說:“君子通達於仁義,小人通達於財利。”

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士大夫如果愛惜一文錢,自己也就不值一文錢。

君子每天心裏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小得小失和蠅頭小利。一個人每天就惦記自己的個人利益、自家的衣食起居,這當然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但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就拘囿在這麼一點點個人的利益上,而不顧惜、不考慮別人的利益,那就太狹隘了。道德完善的人內心平靜、胸懷坦蕩、磊落無私,所以能夠平和待人,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中國人崇尚“天時地利人和”,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說法,正體現了“以和為貴”的寶貴思想。

11.慎言謹行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裏仁》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謀慮機權,不可以不密。憂患生於所忽,禍害興於細微。人思不慎密者,多有終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禍之媒也。事不慎者,取敗之道也。明者視於無形,聰者聽於無聲,謀者謀於未兆,慎者慎於未成。不困在於早慮,不窮在於早豫。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

——武則天《臣軌》下卷《誠信章》曾子言:“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君子之守其身,可不謹乎?

——薛瑄《讀書錄》卷七行謹,則能堅其誌;言謹,則能崇其德。

——《胡宏集·知言·文王》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呂坤《呻吟語》卷二《修身》從來大事業,須從戒慎恐懼中做出。試觀堯、舜、孔、孟,皆不自足,兢兢業業到老,是所以為堯、舜、孔、孟也。

憂、勤、惕、厲四字,是千聖傳心妙訣。帝王為治,儒者為學,皆少此不得。

——張伯行《困學錄集粹》卷一解讀

孔子說:“君子說話應該謹慎鄭重,做事應該勤奮敏捷。”

孔子說:“君子以自己說過的話超過了自己所作的為恥辱。”

修養身心、端正自己的行為不能不謹慎,考慮事情、隨機應變不能不周密。憂慮、禍患往往由於疏忽而產生,災難、禍亂往往由於小事而引起。所以,人思考不慎重周密,往往會有令人終生後悔的事情。說話不謹慎,是帶來災難、禍害的媒介。做事不謹慎莊重,是招致失敗的根源。明智的人審察於無形之中,聰明的人諦聽於無聲之中,有謀略的人在事情有預兆的時候就開始謀劃,謹慎的人在事情還沒有成功的時候就小心翼翼、慎思行事。盡早考慮不會使人困惑,盡早規劃不會使人窮困。不該說的話,就不要說,以躲避禍患。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以躲避危險。

曾子說:“小心謹慎,就像站在懸崖邊上,就像行走在薄冰上。”君子潔身自守,能不謹慎嗎?

行為謹慎,就能夠堅定自己的誌向;言語謹慎,就能高尚自己的道德。

心術要以光明正大、篤實堅定為第一,顏色容貌要以正直爽朗、老成持重為第一,言語要以簡單充實、真切準確為第一。

從來偉大的事業,都是從謹慎言行中做出來的。曆史上堯、舜、孔子、孟子,從來都不自我滿足,兢兢業業,學習到老,謹慎到老,所以他們才是堯、舜,才是孔、孟。

憂、勤、惕、厲四個字,是千百年來聖人傳遞心曲的妙訣。帝王治理國家,儒者學習、修養自己,都不能少了這四個字。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關於謹言慎行的論述有很多,對指導我們今天的言行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因為和順融洽的人際關係,和睦美滿的家庭生活和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都需要人們時時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待人接物,謙虛謹慎的風格做人處事。信口開河、危言聳聽的人,是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不能與人和洽相處的;而做事莽撞無理,就容易導致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尤其是在待人處事中,隻有謹言慎行,人與人之間才能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社會生活才能充滿活力、安定有序。